
第一章 处方审核总论
第一节 处方审核概述
一、处方审核的定义
处方审核是指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技术规范等,对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处方,进行合法性、规范性和适宜性审核,并作出是否同意调配发药决定的药学技术服务。
二、处方审核的分类及特点
处方审核按照范围分为住院医嘱审核和门急诊处方审核两大类。
(一)住院医嘱审核
住院医嘱审核是对住院患者用药医嘱的审核,药师通过查阅患者的病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用药史,还可以直接向患者了解其病情,进而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对用药合理性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门急诊处方审核
门急诊处方的审核,既没有病历查阅,又无法直接向患者了解其病情,主要由药师通过医师开具的处方内容了解、临床诊断和用药明细等,对用药适宜性进行评价审核。必要时可通过与患者或医师的沟通确认具体情况。
三、处方审核的流程
药师是处方审核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目前的处方审核分为借助信息系统审核和人工审核两种。其审核内容应该是对处方的合法性、规范性、适宜性各项进行逐一审核。合法性包括处方医师在所在机构是否具有合法的处方权,即是否已在所在机构注册登记。通常是在医务部门登记备案,在医务部门和药学部门签名留样,并录入信息系统,经相关培训考核合格后,开放相应的权限。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的处方权,需经过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医务部门备案授权,在信息系统开放权限方可开出处方。规范性审核包括处方书写是否符合《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同时应关注不同疾病情况下的剂型、用量和天数。处方的合法性、规范性审核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予以限制,人工审核则要求全部由药师把关,处方的适宜性审核,属于技术层面的工作,是体现药师职业素养、技术能力的核心。适宜性审核按《处方管理办法》中7项审核内容,《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西药及中成药处方9项审核内容和中药饮片处方5项审核内容进行。
对信息系统软件筛选出的不合理处方,药师应进行人工审核;软件不能审核的部分或对于没有信息系统的基层医院,药师应进行人工审核。药师审核为合理的处方,纸质处方手写签名(或加盖专用印章),电子处方进行电子签名后,才进入收费、调配环节。审核判定为不合理处方,由药师(非患者)负责与处方医师沟通,请其确认或重新开具处方,重新进行上述流程。处方审核流程详见图1-1。
医院应建立与完善审方规则,包括对医师、药师的要求和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人工审核时,门诊药师难以获取医学相关检查、检验学资料、既往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信息,以及患者是否有食物、药物过敏史和禁忌证;静脉输注的药品给药速度是否适宜,门诊处方包括医嘱单也没有相关描述,药师不能完成静脉输注的药品给药速度的审核。因此,无论是借助信息系统软件审核,还是人工审核,没有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药师作为处方审核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仍然有其局限性。
四、处方审核人员的资质及培训考核与继续教育
处方审核是医院药师的核心工作之一,是长期以来一直履行的职责。《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的发布,明确了药师是处方审核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地位,使药师作为合理用药把关人的地位再次被肯定,这给予了药师展现技术价值的机会和场所,而机遇与挑战并存,药师要看到承担“第一责任人”可能存在的不足。为此,要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不断地更新知识,确保自身知识储备与医药学发展同步。
处方审核人员的资质,要求具有3年及以上处方调剂经验的药师及以上任职资格,接受过处方审核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并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职业道德、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本岗位的特殊要求及操作规程等。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查房、会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等,有助于拓展知识和能力,提高处方审核水平。中药药师还应当接受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随着医疗技术迅速发展,新药不断出现,各专科的临床诊疗指南的更新,药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紧跟学术发展的步伐,需要每2~3年定期接受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

图1-1 处方审核流程图
五、审方软件要求
首先,医院应有信息系统支持电子处方,信息系统为处方审核提供必要的医学相关检查资料、检验学资料、现病史、既往史、用药史、过敏史、电子病历等信息。
其次,知识库的建立,所用审方软件、审方规则应当有明确的临床用药依据。知识库包括药品说明书、国家处方集、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诊疗常规、临床路径、循证医学证据等。最后,要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审方软件应该结合本医疗机构的特点、历史数据,建立适合本机构的规则并及时更新,并根据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因此,没有完美的软件系统,数据库的及时更新能力决定了审方软件的优劣。
六、处方审核质量管理
《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规定了处方审核的必备条件,包括审方人员的资质、审方场所、审方设备、制定本机构审方规范与制度。对审方进行全程的质量管理,建立处方审核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对处方审核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效果等进行评价,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落实,不断完善审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