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智圓《閑居編》
智圓(976—1022),字無外,號中庸子,又自稱病夫、潛夫。俗姓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八歲時,父母捨入空門,於錢塘龍興寺受具戒。十五知騷雅,多爲唐律詩。二十一歲,聞奉先源清法師傳天台三觀之道,負笈前往,摳衣問辨,凡三年。源清去世後,往居西湖孤山。智圓蚤嬰瘵疾,多杜門獨居,研考經論,探索義觀,有扶持台宗之志。講道吟詠,勤於著述。與處士林逋爲鄰友,以詩文自娱。真宗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示寂,俗壽四十七。徽宗崇寧三年(1104),賜謚號法慧大師。曾撰疏十本以通十經,世號“十本疏主”。事見《閑居編》卷十九《中庸子傳》,宋吴遵路撰《<閑居編>序》,1宋釋宗鑒編集《釋門正統》卷五,宋釋元敬、釋元復撰述《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卷十等。今傳《閑居編》卷五十一後寫有“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但在其下所列出的智圓佛教經論疏鈔科注等著述共二十八種一百一十八卷,其中包括詩文雜著《閑居編》五十一卷。他是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僧人,又蚤勤儒學,兼涉老莊,會通儒釋道三教思想,認爲是殊途同歸。他尊奉《中庸》,在宋人中似爲最先。2又擅長作詩,學爲古文,是宋初著名詩僧和文僧,無論在宋代佛學、文學,還是思想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
(一)《閑居編》的編集及在國内的刊刻流傳
1.編集
今傳《閑居編》首有宣德郎守大理寺丞監杭州清酒務吴遵路所撰序,其次是智圓所撰《自序》,云:
錢唐釋智圓,字無外,自號中庸子。於講佛經外好讀周、孔、楊、孟書,往往學爲古文以宗其道,又愛吟五七言詩以樂其性情,隨有所得皆以草稿投壞囊中,未嘗寫一淨本。兒童輩旋充脂燭之費,故其逸者多矣。今年夏,養病於孤山下,因令後學寫出所存者,其後有所得,亦欲隨而編之。非求譽於當時,抑亦從吾所好爾。
其序作於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五月十日,從中可知智圓作品最初皆以草稿形式置於壞囊中,未嘗謄寫整理,有些因被兒童輩拿去充脂燭之費,也佚失很多。大中祥符九年夏智圓在孤山養病,才“令後學寫出所存者,其後有所得,亦欲隨而編之”。吴遵路序作於乾興元年正月,也就是智圓去世前的一個月,其末有“始自景德丙午,迄於天禧辛酉,集其所著得六十卷,題曰《閑居編》。巵言日新,方運不休之思;賞音竊抃,必期善聽之聰。過此以還,請俟來者。其經論疏鈔科注等,洎諸外學自成編録者,凡一百七十卷,皆從别行,不列此集”一段話,景德丙午即真宗景德三年(1006),天禧辛酉即真宗天禧五年(1021),也就是説其時所編《閑居編》中收録智圓作品的起訖時間是1006年至1021年,也就是智圓三十一歲至四十六歲間的作品。而且當時所編集的《閑居編》是六十卷。其中不包括其經論疏鈔科注等,洎諸外學自成編録者共一百七十卷。乾興元年(1022)二月初一,智圓看到了吴遵路爲其《閑居編》所撰寫的序,遂於二月六日寫了《謝吴寺丞撰<閑居編>序書》,表達對吴遵路的感謝之情,同時還闡述了其平生爲學的經歷,特别是學習儒家《易》《書》《詩》《春秋》《論語》五經的收獲及認識,還説明了編集《閑居編》的緣由:
……養病孤山,隱居林下,有朋自遠方來者,每以編紀爲勉,遂以嚮者之志對焉。彼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爾。夫三教者本同而末異,其於訓民治世,豈不共爲表裏哉?子之所述,宜在集之以貽於後也。”於是乃從其請。故後有所得者,因而録之。而歌詩文頌錯雜間出,號之曰《閑居編》,亦陸魯望《叢書》之儔也。且欲不出户庭以貽子孫爾,敢冀偶知音而有所發揮乎?今覩寺丞所贈之序,豈不幸甚乎!謹當囑後學輩編其所著使各從其類,而首戴雄文,用貽後代。俾儒者、釋者見之而不惑,知三教之同歸,且免夫詆訶之辭也。(《閑居編》卷二十二)
這段話再次説明《閑居編》是智圓在孤山養病時因友朋的建議,囑咐其後學門徒編集的,并把吴遵路所撰序文置於卷首,也表達了智圓認爲儒釋道三教一致、殊途同歸的思想。智圓寫了《謝吴寺丞撰閑居編序書》一文後不足半月,即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就去世了,其文中及吴遵路序中皆未提到《閑居編》六十卷是否刊刻。
2.國内刊刻流傳
(1)在宋代刊刻情況
智圓《閑居編》在宋代至少刊刻過兩次。第一次是在仁宗嘉祐五年(1060),今傳《續藏經》本《閑居編》五十一卷後除列出智圓佛教經論疏鈔科注等著述共二十八種一百一十八卷外,還附有三篇題記,第一篇是宋錢唐梵天寺十方講院了空大師浩肱(字仲輔)於嘉祐五年八月所作記:
自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大法師諱智圓、字無外、號中庸子歸寂於錢唐西湖孤山瑪瑙院,平昔所著述《閑居編》,至今嘉祐不墜於地者,猶一綫耳。吴待制遵路撰法師行狀,云《閑居編》六十卷,雖目其言,終不能見其全集。今開之本,訪諸學校及遍搜求,得四十八卷,《病課集》仍在編外。今恐遺墜,遂將添入,總成五十一卷。有求之未盡者,俟後人以續之。浩肱孤陋寡學,不能考校謬誤,且貴乎先賢博達之文,存其本而免失墜耳。又得信士摇君大有因聞法師之清名,賦性雅尚,欣然願施財,及導同人刻版模印,以廣斯文。
從智圓去世至仁宗嘉祐五年,經過了三十八年,此時已不能見到《閑居編》最初所編集的六十卷的全編,經過浩肱的遍訪搜求,僅得到四十八卷,浩肱把在編外的《病課集》也添入,總成爲五十一卷。因得到信士摇大有施財,此五十一卷《閑居編》得以刊刻流傳。《病課集》原單獨成編,智圓有《病課集序》云:
吾以今年夏末炎氣火熾,故疾因作而倍百於常發焉。伏枕草堂中者,凡四旬餘。及其痊也,裁能扶杖徐步而已。然於瞑眩荒忽之中,亦不能默默,往往成一篇一詠以自寬。若甚困頓,則枕肱而口占,使來學而筆之。或疾少間,則隱几而起坐,自操觚而書之,無乃樂在其中矣。既成,草藁皆投竹篋内。一日,取而閲焉,得古詩及唐律五七言兩韻至五十四韻,合七十首,分爲三卷,題曰《病課集》。其猶儒家流修仕進之道,退而肄業,謂之過夏,執業以出,謂之夏課。吾以病中所得,病差而寫出,謂之“病課”,不亦宜邪?且欲後之人知吾以貧病寂寥而自勝者歟。然而辭語鄙野,旨趣漫浪,或宗乎周孔,或涉乎老莊,或歸乎釋氏,於其道不能純矣。苟君子以多愛見駮雜爲譏者,吾安敢逃其責乎?然若由多愛以至於無駮雜,則亦俟知者知之耳。噫嘻!罪我其病課乎?知我其病課乎?是時聖宋天禧四年庚申八月二十六日,病夫智圓無外序。(《閑居編》卷十一)
此序作於真宗天禧四年(1020)八月二十六日,距其去世約一年半的時間。從中可以看出智圓詩歌創作之勤奮,即使在病剛痊愈身體還非常虚弱的情況下也不停歇。他以詩歌創作爲樂,將詩歌作爲抵禦消解病痛折磨的工具。其《病課集》中所收録的就是天禧四年夏末故疾復發稍稍痊愈後所創作的古詩、五七言近體詩共七十首,分爲三卷。根據吴遵路序中言“其經論疏鈔科注等,洎諸外學自成編録者,凡一百七十卷,皆從别行,不列此集”,六十卷本《閑居編》中應未收入《病課集》,而浩肱在嘉祐五年刊刻《閑居編》時,擔心其遺墜,才將其收入,與其他四十八卷合在一起成爲五十一卷。在今傳五十一卷本《閑居編》中,卷三十七至卷五十一共十五卷皆爲詩,而卷四十八《自勉》《病起自敘》《言志》等詩,可以肯定作於天禧四年,詩中皆有“吾今四十五”“吾年四十五”“行年四十五”句,結合詩意,其當爲《病課集》内容。從卷四十八至卷五十,共録詩七十一首,其排列次序基本上是卷四十八爲五古,卷四十九爲五律(第一首爲《湖居感傷五十四韻》當即智圓《病課集》序中所云之五十四韻)、五絶,卷五十爲七律、七絶的順序,可能就是原《病課集》三卷的内容。
至南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閑居編》得到重刊。《續藏經》本《閑居編》五十一卷後所附三篇題記中,其他兩篇爲當時瑪瑙院住持釋元敬所撰,其一云:
元敬濫尸祖席,起廢興墜乃其職也。始來此山,荒涼特甚。首創塔亭,且新祖像。又思遺文湮没,募緣重刊,得檀越施錢計貳阡柒伯劵,積兩年,施計壹阡玖伯劵,甫克就緒。經始於淳祐戊申,訖工於寶祐癸丑。吁!力微難成,遲遲若此。此編之行,葢欲彰祖道而播餘芳,資微潤而續餘燄耳。紙墨工食之外,以其所得,爲殿宇、塔亭、僧閣諸處燈油之助,收贖之士仗此亦可以發自己靈光,真所謂一舉而兩得矣。後之住此山者,當體此意,毋忽焉。瑪瑙住山節庵元敬題
其二云:
《閑居編》,孤山雜著也。歲久亡版,夷齊居士章氏樂善好施,崇孤山之行而貴孤山之文,慨然作偈,捐金貳阡緡,命工重刊於西湖瑪瑙。然是編特孤山緒餘耳,其扶掖宗教,詮釋群經,有十疏别行於世云。淳祐戊申秋季瑪瑙住山元敬書
淳祐戊申即淳祐八年(1248),寶祐癸丑即寶祐元年(1253),第二篇題記當作於第一篇之前,爲開始重刊《閑居編》時所作,第一篇當爲重刊完工時所作。綜合這兩篇題記可知,元敬到瑪瑙院擔任住持後,因《閑居編》歲久亡版,擔心其遺文湮没,遂募緣重刊,重刊工作開始於淳祐八年,完工於寶祐元年,用了約五年的時間。這次重刊《閑居編》,仍當是五十一卷。釋元敬、釋元復所撰述的《武林西湖高僧事略·智圓傳》中就稱“雜著五十一卷,題曰《閑居編》”。
(2)在國内流傳情況
《閑居編》在寶祐元年重刊後,直至清代,國内未見再有刊刻的記載。雖然傳本不多,但也一直流傳。歷代的佛教典籍等時有記録或引用,如北宋釋日新所録《盂蘭盆經疏鈔餘義》在介紹智圓時,稱其“著《閑居編》六十卷”,3南宋釋宗鑒《釋門正統》卷五《智圓》傳亦謂“門人集其平昔雜著凡六十卷,題曰《閑居編》”。南宋釋宗曉《樂邦遺稿》卷下“生死本無隨妄而有”題下引“孤山《閑居編》云……”,其《法華經顯應録》卷上在介紹“章安總持禪師”末標明出自“孤山《閑居編》”。南宋釋曇秀《人天寶鑒》中介紹智圓時還引用了智圓的《自祭文》,且標明出自《閑居編》。南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卷十《智圓傳》介紹其撰述,有“《閑居編》五十一卷雜著詩文”。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智圓傳》中載録《閑居編》五十一卷,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卷四真宗朝部分對智圓生平作了簡單介紹,最後標出處就有“孤山《閑居編》”。明代釋道衍(即姚廣孝)在其所編《淨土簡要録》中有“孤山智圓法師曰……”,所引的《彌陀經疏序》内容,即標明出自《閑居編》。他還作有《讀孤山法師<閑居編>》詩:“孤山無復見,展卷已知心。落落潛夫詠,皇皇古劍吟。江雲隂遠嶠,野雪霽高林。莫謂千年後,人間絶賞音。”4説明他確實閲覽過《閑居編》,或許還收藏有此書。今存《永樂大典》卷一五〇七三亦引《閑居編》之《燭蛾誡》:“有蟲名燭蛾,翱翔近燈火。舉手再三遮,彼意終不可。驅去復飛來,防護更勞我。汝無縱所見,自取燋肌禍。”5明代釋明河《補續高僧傳》卷二《智圓傳》中謂其“有雜述五十卷,題曰《閑居編》”。6明釋無盡《天台山方外志》卷七《教觀書目》在“孤山圓師”條下載其著作,其中有“《閑居編》五十一卷”。7清乾隆年間釋性權在彙編整理《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一書時,對相關内容加以補充,在其補充部分,也曾引智圓《閑居編》,如此書卷四之上“〔補〕孤山六十四句”後引“《閑居編》言……又《閑居編》頌言……”8
而在歷代公私目録的著録中,經清葉德輝考證的《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卷一集部别集類有“僧智圓《閑居編》五十卷”,《宋史·藝文志》卷四子部道家類(所附釋氏類)有“僧智圓《閑居編》五十一卷”,9又同書卷七集部别集類也有相同記載。10明趙用賢《趙定宇書目》“雜目”部分載“《閑居編》一本”,11清邵懿辰撰、邵章續録《增訂四庫簡明目録標注》卷十六集部四别集類三著録“中庸子集五十一卷,宋錢塘僧智圓撰,趙氏小山堂有宋刊本”,12當即指智圓《閑居編》。而清厲鶚(1692—1752)有《首春連雨兼旬借閲谷林新購宋槧僧智圓<閑居編>用前韻》:“緊薄無痕知宋紙,高人獲之球璧似。開椷處處見西湖,瑪瑙院僧中庸子。閒泉幽徑迹荒寒,湖波依舊繞孤山。春來懊惱連天雨,開落梅花溼翠間。”13谷林爲小山堂趙氏“二林”兄弟之兄趙昱(1689—1747)之號,厲鶚所借閲的正是趙氏小山堂所購藏的宋刊本,而厲鶚所編輯的《宋詩紀事》卷九十一録智圓詩五首,所標出處也是《閑居編》。其《宋詩紀事》始編自雍正三年(1725,乙巳),“歷二十年之久”才完成,乾隆十一年(1746)刊刻流傳。14由上述可知,智圓《閑居編》自宋代至清代乾隆年間一直流傳,清代趙氏小山堂還收藏有宋刊本,但此宋刊本不知所終,現未見著録。今除《續藏經》影印本外,國内各圖書館也未見有著録其他藏本。
(二)《閑居編》在日本的刊刻流傳
1.傳入日本的時間
智圓《閑居編》傳入日本的時間未見有明確記載,但日本臨濟宗聖一派禪僧虎關師煉的詩文集《濟北集》卷九有《孤山議二首》,其一云:“孤山《閑居編》有《善惡有餘論》一篇,蓋因牛僧孺‘善惡無餘’而發也。牛氏不言足矣。圓師,講家之義虎也,何其議不正乎哉。……”其二云:“孤山作《周公撻伯禽論》曰:‘吾謂周公無撻伯禽事也,蓋傳之者濫耳。’又曰:‘成王日十其過則伯禽十受其撻,百其過百受其撻焉。’予謂孤山不知周公用心而發此議耳。……”15引用了《閑居編》中《善惡有餘論》《周公撻伯禽論》16兩篇的内容并闡述了自己的不同觀點。虎關師煉一生並未到過中國,説明智圓《閑居編》在1346年(元惠宗至正六年)前已傳入日本。
2.最早在日本刊刻的時間
《閑居編》傳入日本後,最早當刊刻於元禄七年(1694,清康熙三十三年)。今日本存元禄七年刊本《閑居編》五十一卷末有沙門師點所撰《書刻閑居編後》一文,有云:
……予又竊以爲,講説辯論而曉諭一時者,蓋樊、李、衛、霍之將爾。其功雖大,不若孟軻、王通諸儒立言明道而爲百世師法也遠甚。僧之有文,亦猶如是。或兼有之者,其范仲淹歟。當歐、李之慕韓昌黎排佛,鐔津毅然出而著書,雰霚爲之廓清,豈不雄偉哉!其餘似乎此類,歷代迭出,孤山中庸子圓公,其流亞也。傳天台之道,外考周、孔遺文,究揚、孟之言,以裨佛學。又能作文,蓋欲以文發揮淳正之道,禦侮救弊,翼衛法門耳。詩亦澹雅幽潔,山林樂道之趣,諷而可喜。用心於兹,可謂勤矣。《閑居編》五十一卷是也,一家疏鈔不與焉。梓氏謁予,出舊刻宋本而力請,予檢閲之以行諸世。予願看此書久矣,因加國字旁訓,令其鍥之。既成,姑識所蓄於懷於後,訂於有中庸子之志者,且俾後人知此書,日東之刻始於今日云。
元禄甲戌七月初吉
華陽沙門 師點謹譔17
元禄甲戌即元禄七年,從師點這段文字中我們除瞭解到他對“僧之有文”的看法和對智圓的評價外,還可以瞭解到:一是此元禄刊本據舊刻宋本而來;二是字旁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爲師點所加;三是《閑居編》之日本刻本始於元禄七年。
3.目録記載及版本流存
目前所見日本元禄九年(1696,清康熙三十五年)河内屋喜兵衛刊、同寶永六年(1709,清康熙四十八年)增修丸屋源兵衛刊《增益書籍目録》(又稱《元禄九年·寶永六年書籍目録大全》)中皆載録了“《閑居編》智圓”,且皆標明册數爲“十一”,出版者爲“小川太”;18元禄九年刊、正德五年(1715,清康熙五十四年)修丸屋源兵衛刊《增益目録書籍大全》(又稱《正德五年書籍目録大全》)也有同樣的記載。19元禄十二年永田調兵衛等刊《新板增補書籍目録》(又稱《元禄十二年刊新版增補書籍目録》)中也載有“《閑居編》智圓”,未標册數及出版者。20享保十四年(1729,清雍正七年)永田調兵衛刊《新撰書籍目録》(又稱《享保十四年書籍目録》)載有“《閑居編》孤山智圓”,雖未標册數及出版者,但在書名、作者左側有小字簡單介紹作者,云:“智圓自號中庸子,從奉先源清傳天台學。居西湖孤山,與林和靖爲鄰友。箋注文字,雖病不廢。崇寧二年賜謚法惠大師。”21可見《閑居編》在日本元禄、享保年間的刊刻流傳。
現日本未見有宋刊本流存,諸圖書館所藏的版本都是元禄七年刊本系統,大都是五十一卷,主要有四種,一是元禄七年刊本,二是元禄七年刊本的覆刊本,三是江户寫本,四是《續藏經》本。
(1)元禄七年刊本
目前所見有三種:
A.龍谷大學圖書館藏本(索書號:265.9/112-W/1-11,以下簡稱龍谷A本),共十一册。第一册是序和目次,首先是吴遵路序,半頁五行,行九至十二字不等,四周單邊,無界,版心上方寫“序”字,下方寫頁碼,爲行書體,字旁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其次仍是吴遵路序,半頁七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無界,版心上方寫“序”字,下方寫頁碼,爲規整的宋體字,字旁亦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再次是智圓自序,半頁六行,行十三字,四周單邊,無界,版心上方寫“閑居編”,下方寫“序”字,爲宋體字,稍大,字旁也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再就是“閑居編目次”,依次列出了《閑居編》中序、自序及卷一至卷五十一每卷所收的詳細篇目名稱。每半頁八行,行十八字,爲楷書字體,墨色較重,字旁無訓點符號。四周單邊,無界,版心上方寫“閑居編目次”。第二册是正文卷一至卷五;第三册是卷六至卷十;第四册卷十一至卷十五;第五册卷十六至卷二十;第七册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第八册卷二十六至卷三十;第八册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五;第九册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一;第十册卷四十二至卷四十七;第十一册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一。正文每卷首行頂格寫“閑居編第×(卷數)”,次行上空九格寫“宋孤山沙門 智圓 著”。每半頁八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無界,字體同上目録部分,爲楷書字體,墨色較重,但字旁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版心上方寫“閑居編第× (卷數)”,或“閑居第×”。第二至八册皆有五卷正文,第九至十册皆有六卷正文。第十一册除收録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一共四卷正文外,在卷五十一之後,還依次附有以下内容:①另頁頂格刻寫“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其下分行詳列自“《文殊説般若經疏》二卷”至“《閑居編》五十一卷”共二十八種一百一十八卷篇目名稱。而在“《閑居編》五十一卷”次行有“宋版助刻件名仍舊不削元禄甲戌識”十五字,然後分五行列出宋版施錢助刻者及錢數:
安吉州慈感觀音教寺住持比丘覺澄 助伍伯阡
垂雲寶嚴院住持比丘智光 助壹伯阡
王司理 助壹伯阡 (以下三行在次頁)
馬家橋解庫衆 助貳拾阡
大學貫道齋黄上舍 助貳拾阡
這説明其所據底本爲宋版。此部分行款爲半頁八行,行二十字,字體同前目録及正文部分,字旁無訓點符號。四周單邊,無界,版心上方寫“閑居編述目”。②其後另頁有仁宗嘉祐五年(1060)了空大師浩肱記,爲宋體字,字旁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每半頁八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無界,版心上方寫“閑居編跋”,共一頁(ab兩面)。③浩肱記後是瑪瑙院住持釋元敬所撰寫的題記,即前面所引“元敬濫尸祖席,……後之住此山者,當體此意,毋忽焉。瑪瑙住山節庵元敬題”一文。此文乃楷書字體,字旁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每半頁五行,行十二字,四周單邊,無界,版心上方寫“閑居跋”。此文共兩頁,在其第二頁的b面有“京師書林茨城方道家父、梅邨彌白弱女、柳田常成慈母各發心助資奉刻孤山智圓法師閑居編五十一卷,伏願以此勝緣世世生生般若靈光現前。元禄七龍集甲戌林鐘月,書林某等版刊”七十四字刊記,如下圖(圖3-1):
由此刊記我們可以瞭解此元禄七年刊本是由京都書林某人等刊刻的,并由其家人捐資助刊。“林鐘”是中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之一,用以紀月,指農曆六月。④其次頁是瑪瑙院住持釋元敬淳祐八年所撰寫的題記,即前所引“《閑居編》,孤山雜著也。……有十疏别行於世云。淳祐戊申秋季瑪瑙住山元敬書”一文。此文乃宋體字,稍大,字旁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每半頁五行,行十字,四周單邊,無界,版心上方寫“閑居編跋”。此文共一頁(ab兩面)。⑤釋元敬淳祐八年(1248)題記的次頁有師點《書刻閑居編後》一文(見前引),文後占其署名的次兩行“華陽沙門”“師點謹譔”旁依次鈐有“師點”篆文陰墨小方印、“即川”篆文陽墨方印(比前印稍大)。此跋文每半頁六行,行十六字,與前吴遵路序宋體字相同,字旁也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四周單邊,無界,文共四頁,首頁版心上方寫“後”字,後三頁版心無字。此本每册首頁除鈐有隸書“龍谷學黌大藏書”豎長形陽印、“□源書房”豎長陽印外,第一、二册首頁右下方還鈐有“雲壑”篆文方陰印、“所集”篆文方陽印。根據前述日本元禄九年刊、同寶永六年增修《增益書籍目録》等目録中皆標明《閑居編》册數爲“十一”,此十一册本或是初刊時所分的册數。

圖3-1 元禄七年刊本《閑居編》書末刊記
B.龍谷大學圖書館藏本(索書號:265.9/5-W/1-11,以下簡稱龍谷B本),共十一册。此本分册、内容、次序、版式、字體等與上述龍谷A本基本相同,二本當爲同一來源。其不同之處是“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至“大學貫道齋黄上舍 助貳拾阡”共三頁的位置在仁宗嘉祐五年(1060)了空大師浩肱記後,瑪瑙院住持釋元敬所撰寫的題記“元敬濫尸祖席,……後之住此山者,當體此意,毋忽焉。瑪瑙住山節庵元敬題”一文前,而非《閑居編》卷五十一後,了空大師浩肱記前。可能是裝訂時錯頁所致。此本每册首頁天頭鈐有隸書“文學寮/圖書印”方陽印,框外右下方鈐有一豎長形印,但被墨色覆蓋無法辨識。
C.京都大學圖書館也藏有十一册本《閑居編》五十一卷(索書號:藏/24/カ/10),登録爲“元禄七年 京都茨城氏等同刊本”,爲貴重書。第一册内容包括序、目録及《閑居編》正文第一卷。但其最前面無吴遵路序,衹有智圓自序,而智圓自序之後次頁的“閑居編目次”下首先即列出了“序宣德郎守大理寺丞監杭州清酒務吴遵路撰”標題,説明此本原當有吴遵路序,後來散失了,現所見本是經過重裝的。第二册包括《閑居編》正文卷二至卷五,第三至十一册的分卷與上述龍谷A本完全相同。智圓自序、目録、正文的行款格式、字體等亦皆與龍谷A本完全相同。第十一册卷五十一後所附内容除無師點《書刻閑居編後》跋文外,其餘亦與龍谷A本①-④所述完全相同,故此本亦當爲元禄七年刊本。此本每册正文首頁右下框外并壓右框依次鈐有“慈仙”豎長形篆文陽印、“明月/清風富/一生”圓形篆文陽印。此本目録頁多有標記符號(見下圖3-2書影),特别是卷五十一後所附自“宋版助刻件名仍舊不削元禄甲戌識”以下六行内容和有七十四字刊記内容的頁面上,被畫了交叉綫(見下圖3-3書影)和斜綫,似乎説明此本曾被作爲重新排版時所依據的底本。

圖3-2 京都大學圖書館藏《閑居編》目録頁

圖3-3 京都大學圖書館藏《閑居編》刊記頁
(2)覆刊本
現日本所藏元禄七年刊本的覆刊本有多種,其所分册數不同,所收録序跋内容及次序等亦有不同。
A.八册本,龍谷大學圖書館所藏(索書號:265.9/6-W/1-8,以下簡稱龍谷C本),爲原寫字臺文庫藏書,是京都淨土真宗本願寺歷代宗主大谷家所收藏的圖書,後大部分捐贈給龍谷大學圖書館。每册扉頁背面右下角鈐有“寫字臺之藏書”豎橢圓形篆文陽朱印,首頁框外右下有“寫字臺之藏書”豎長形篆文陽朱印。黄色封皮,封皮上有題籤寫“閑居編”三字,有些册封皮上題籤已脱落,如第一、五、七册。書高28釐米,書口、天頭等處有蟲蛀痕迹。此本共分爲八册,第一册内容包括序、目録及《閑居編》正文第一卷。首有吴遵路序,行款格式、字體等皆與龍谷A、B本相同,不同之處是宋體字吴序在前,行書體吴序在後。然後是智圓自序,及“閑居編目次”,内容、行款格式、字體等也皆與龍谷A、B本相同,但在“閑居編目次”後是“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至“大學貫道齋黄上舍 助貳拾阡”共三頁的内容,其内容、行款格式、字體等也皆與龍谷A、B本相同,而所在位置與龍谷A、B本不同。其後是《閑居編》卷一正文。第二册是《閑居編》卷二至卷十;第三册是卷十一至卷十七;第四册是卷十八至卷二十五;第五册是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一;第六册是卷三十二至卷三十八;第七册是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五;第八册是卷四十六至卷五十一。可看出與龍谷A、B本分册不同,每册所包含的卷數亦異。其《閑居編》卷一至卷五十一正文内容、次序、行款格式、字體等與龍谷A、B本同,每卷首行頂格寫“閑居編第×(卷數)”,次行上空九格寫“宋孤山沙門 智圓 著”。每半頁八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無界,爲楷書字體,字旁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版心上方寫“閑居編第×(卷數)”,或“閑居第×”。卷五十一後依次是:①華陽沙門師點撰《書刻閑居編後》文。此後記每半頁六行,行十六字,宋體字,字旁也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四周單邊,無界,版心上方寫“後”字,與龍谷A、B本同。②仁宗嘉祐五年了空大師浩肱記。行款格式、字體同正文爲楷書體,字旁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版心上方寫“閑居編跋”,共一頁。③接着仍是仁宗嘉祐五年了空大師浩肱記,但爲宋體字,與前吴遵路序、師點後記宋體字相同,字旁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每半頁八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無界,版心上方寫“閑居編跋”。④瑪瑙院住持釋元敬淳祐八年所撰寫的題記,半頁五行,行十字,宋體字,字旁也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四周單邊,無界,版心上方寫“閑居編跋”,與龍谷A、B本同。可以看出這部分與龍谷A、B本不同之處有四點:一是“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至“大學貫道齋黄上舍 助貳拾阡”共三頁的内容此部分無,而是置於第一册“閑居編目次”後;二是跋文排列次序不同,師點跋文居前而非末尾;三是比龍谷A、B本多出楷書字體的了空大師浩肱記文;四是無瑪瑙院住持釋元敬所撰寫的“元敬濫尸祖席,……後之住此山者,當體此意,毋忽焉。瑪瑙住山節庵元敬題”一文及“京師書林茨城方道家父……書林某等版刊”七十四字刊記。
此本當是元禄七年刊本的覆刊本,對《閑居編》正文前後序文、跋文等内容的編排次序作了調整,有意去除了有瑪瑙院住持釋元敬所撰寫的“元敬濫尸祖席,……後之住此山者,當體此意,毋忽焉。瑪瑙住山節庵元敬題”一文及京師書林某所撰寫的七十四字刊記的兩頁。雖然此本各部分字體與龍谷A、B二本相同,但若仔細對比,點畫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此本字的筆畫粗細變化比較明顯,整體感覺比較清利,而A、B兩本字的筆畫相對較粗,墨色比此本濃重,字的排列稍顯擁擠(可參圖3-4、圖3-5)。此本還比龍谷A、B本多出楷書字體的了空大師浩肱記文一頁,其行款格式、字體等皆與正文相同,或許最初就刻有此頁,而龍谷A、B本因故未收録。此本的一些地方可能因刊版日久磨損,字迹稍顯模糊,墨色亦變淺淡。如卷四十八第十頁a面第五行“相留”二字,第六行“操修”二字及“修”字下雙行小注:“吾於是撰淨名垂裕記十卷,經疏科六帖”等字;以及卷四十九第六、七頁,卷五十第六、七頁,卷五十一第一、二、五頁,師點“書刻閑居編後”文第四頁等處。

圖3-4 龍谷A本

圖3-5 龍谷C本
B.影印三册本,金程宇主編《和刻本中國古逸書叢刊》集部别集類(第四十七至四十八册)收有《閑居編》五十一卷,據其書前介紹,此本是據“日本江户元禄七年(一六九四)茨城方道刊本影印”,未説明收藏處。若與龍谷A、B、C本相較:①此本分爲上、中、下三册,卷首至卷十六爲上册,卷十七至卷三十六爲中册,卷三十七至卷末爲下册,與A、B、C三本皆不同。②卷首吴遵路序衹出現宋體字一篇,而無行書體字吴遵路序,亦與A、B、C三本不同。③“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至“大學貫道齋黄上舍 助貳拾阡”共三頁的内容在第一册“閑居編目次”後,與龍谷C本相同。④無瑪瑙院住持釋元敬所撰寫的“元敬濫尸祖席,……後之住此山者,當體此意,毋忽焉。瑪瑙住山節庵元敬題”一文及“京師書林茨城方道家父……書林某等版刊”七十四字刊記,與龍谷C本相同。⑤此本卷五十一正文後依次有宋體字了空大師浩肱記、淳祐八年瑪瑙院住持釋元敬所撰寫的題記、華陽沙門師點撰《書刻閑居編後》文。無楷書體字浩肱記,與龍谷C本不同而與A、B本同。其師點撰《書刻閑居編後》文置於末尾亦與龍谷C本不同而與A、B本同。
經過筆者比對,此本相應内容、行款格式等與上述龍谷大學藏本完全相同,字體亦基本相同,但若對一些相同内容的字仔細辨别對比,可發現部分筆畫形狀等細節還是略有差異,而上述龍谷C本字迹模糊、墨色淺淡之處此本亦多有相同,字的筆畫形狀亦與C本更接近,故此本亦當是元禄七年刊本的覆刊本。

圖3-6 影印三册本
C.五册本,日本國會圖書館所藏(索書號:163-42)。卷首至卷十爲第一册;卷十一至卷二十爲第二册;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一爲第三册;卷三十二至卷四十二爲第四册;卷四十三至卷末爲第五册。其第一册首依次有行書體字吴遵路序、宋體智圓自序、楷書體“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至“大學貫道齋黄上舍 助貳拾阡”、楷書體浩肱記、閑居編目次。卷五十一後僅有宋體字師點撰《書刻閑居編後》一文。此本無宋體吴遵路序、浩肱記、淳祐八年釋元敬題記,亦無釋元敬所撰寫的“元敬濫尸祖席,……後之住此山者,當體此意,毋忽焉。瑪瑙住山節庵元敬題”一文及“京師書林茨城方道家父……書林某等版刊”七十四字刊記;與以上諸本最大不同之處是將“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至“大學貫道齋黄上舍 助貳拾阡”、楷書體浩肱記置於“閑居編目次”前。此本字的墨色無龍谷A、B本濃重,排列無龍谷A、B本密集,字的筆畫間亦有些微不同,版面清整,亦當是元禄七年刊本的覆刊本(參圖3-7、圖3-8)。首頁右上方鈐“日光縣/校庫藏”豎長方形楷書陽朱印、“東京書籍館/明治五年/文部省創立”圓形篆文朱陽印;首行下方空白處鈐“明治八年文部省交付”豎長形楷書陽朱印,第三行下方空白處鈐“日元山光樹院藏本”豎長形楷書陽墨印,其餘各册首頁皆鈐有此四印,反映了此本的收藏情況。

圖3-7 龍谷A本

圖3-8 國會五册本
D.六册本,京都大學圖書館所藏(索書號:4-05‖カ‖12)。第一册是卷首至卷七;第二册是卷八至卷十六;第三册是卷十七至卷二十五;第四册是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第五册是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五;第六册是卷四十六至卷末。每册卷首,除書眉處有“京都帝國大學圖書印”篆文陽朱方印外,於右下有豎橢圓形楷體“日耀”朱印,上“日”爲陰刻,下“耀”爲陽刻。第一册正文前依次有行書體、宋體字吴遵路序,宋體師點撰《書刻閑居編後》,宋體智圓自序,楷書體“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至“大學貫道齋黄上舍 助貳拾阡”,“閑居編目次”,其版式、字體、訓點等皆與龍谷A、B本同。第六册卷五十一後依次有楷書體浩肱記、宋體淳祐八年釋元敬題記。此本與他本最大的不同是將師點撰《書刻閑居編後》置於卷首的吴遵路序後;其將“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至“大學貫道齋黄上舍 助貳拾阡”部分置於“閑居編目次”前則與國會圖書館藏五册本相同,但楷書浩肱記則在卷末。也無瑪瑙院住持釋元敬所撰寫的“元敬濫尸祖席,……後之住此山者,當體此意,毋忽焉。瑪瑙住山節庵元敬題”一文及“京師書林茨城方道家父……書林某等版刊”七十四字刊記。此本亦當是元禄七年刊本的覆刊本之一種。
另外,日本大谷大學圖書館、駒澤大學圖書館、尊經閣文庫亦皆藏有六册本的《閑居編》五十一卷,根據其圖書館網站著録頁面,大谷大學藏本各册的起訖與上述京都大學圖書館藏本完全相同;而駒澤大學藏本第一册是“目次”,第二册是卷一至卷十,第三册是卷十一至卷二十,第四册是卷二十一至卷三十,第五册是卷三十一至卷四十一,第六册是卷四十二至卷五十一,與京都大學六册本起訖不同。因目前筆者還未得見,這三種六册本詳情待考。
(3)江户寫本
日本國會圖書館還藏有江户寫本四卷三册。封面中間墨筆隸書“閑居編”三個大字,其右比“閑”字稍高是墨筆行楷小字“孤山智圓法師著述”,“居”字左邊起是行楷小字墨筆“了空法師集”。扉頁背面偏中上方鈐有“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書”篆文朱方陽印。正文首行寫“閑居編序”,其下有“洛西鳴滝/長樂院藏”楷書長方印,接着是吴遵路序文内容,序文後直接署“乾興壬戌正月宣德郎守大理寺吴遵路序”,未另行,這與上述諸本及後述《續藏經》本不同,它們皆是在“閑居編序”次行署“宣德郎守大理寺丞監杭州清酒務吴遵路撰”,此寫本無此行,而是把它簡化爲“宣德郎守大理寺吴遵路”加在末尾“乾興壬戌正月”與“序”字之間。吴遵路序半頁六行,行十二至十四字不等,楷書體,無界,無版框。接着是智圓自序,字體、行款與吴序同。其後有《集書閑居編序》云:
猿猴之徒常謂曰:“詩文者於佛道無益,於儒道亦不爲有益。”如是人,佛曰斷見,儒曰僻見玩囂者也。愛道者所惡也。然不可以耽,耽則如貫休、無本,偏而不能遂復道也矣。瓢雖不敏,行道之路程不可不吾以辨。夫自有愛道之機至二十一二載,先學儒術,旁能詩文,而後學佛道,可深通達焉。不然,則不可言博通。儒者亦旁不見佛書,則不明達。必能相該斟酌而可至於博通矣乎?智圓法師其人也。高識睿材,逸群拔俗,而究明台衡之宦奧,兼精儒道,旁通黄老楊墨之書,又能綴詩文,信可謂僧中龍也乎!至其高明博識之精微,非可筆墨敢能形容之焉耶。圓師字無外,自號中庸子,年八載而受具。逮於二十一載,學天台三觀。而曾閑居孤山瑪瑙院,不赴侯請,屏厭世紛,靜默晏然也。講經書之暇,逍遥巖畔水邊而愛風景,吟詠性情作詩。厥詩也,格調清卓,辭意平淡,而不如洪覺範者也歟。蓋雖範師字句最工,體格繁蕪也,不可以體矣。不肖瓢竊論圓師者事實,如杜工部俊逸,擬李謫仙清雅,類蘇東坡具異格妙風自天資爾。此集也,拔乎其萃、出乎其類者也。所以予敘,冀知世人尚此遺文焉。瓢耽玩熟味,仰之彌高,至於異格妙風,俊逸清雅,亦俟知者知之而已。享保七庚寅仲夏南京沙門一瓢謹書於東大寺龍松院。
此序文半頁五行,行九至十一字不等,行草體。無界,無版框。此序作於日本江户時代中期享保七年(1722,清康熙六十一年),南京指平城京,即今奈良。作者是當時在奈良東大寺龍松院叫作一瓢的僧人。文中表達了他對學習儒佛及詩文的看法,認爲佛學者“先學儒術,旁能詩文,而後學佛道,可深通達焉”。儒者若不學佛書,亦不能明達。可看出他是主張貫通儒佛的。文中對智圓給以很高評價,認爲他就是博通之人,是僧中之龍,特别對其詩歌給以高度評價,認爲其詩“如杜工部俊逸,擬李謫仙清雅,類蘇東坡具異格妙風自天資”,而此集是“拔乎其萃、出乎其類者也”。
其第一册爲第一卷,第二册包括第二、三卷,第三册爲第四卷,選録原五十一卷中詩歌、贊、銘、碑文、賦、祭文等内容。詩歌按七絶、五絶、七律、五律、七古、五古的順序編排。
卷一爲七言絶句,共一百二十首。其選録原五十一卷本次序是:①録卷四十五《陳宫》至《庭鶴》共三十四首。②録卷四十六《昭君辭》至《織婦》五十首,衹有《柳》《牡丹》《鴈》《浙江晚望》末四首未録,但此四首見録於卷二十七言律,故此卷全選録。③卷五十共有二十四首詩,此卷録第十一首《君不來》、第十五至二十四首《新栽竹》《讀元結文》《戲題夜合樹》《病中感體元上人見訪》《寄瑞應經疏及注陰符經與體元上人》《病起自嘲》《鶴自矜》《鹿讓鶴》《犬爭功》《雞怨言》共十一首。④卷四十七録《書事》《將入石壁山作》二首。⑤卷三十七録《挽歌詞三首》。⑥卷四十二録《湖西雜感詩并序》(二十首)。
卷二爲五言絶句、七言律句共六十二首。其選録原五十一卷本次序是:①録卷三十七《瑪瑙坡四詠并序》。②録卷四十《山中行》一首。③録卷四十八《秋病》一首。④録卷四十九《聞蛩》《湖上閑座》《池上》《病中懷石壁行紹上人》四首。(以上共選録五絶十首。)⑤録卷四十《夏日薰風亭作》《初晴登疊翠亭偶成》《李秀才以山齋早起詩見贈因次韻和酬》《對雪》《和聰上人悼梵天闍棃》《孤山閑居次韻酬會稽仁姪見寄》六首。⑥録卷四十一《贈進士葉授》至《寄曦照上人》全部二十六首。⑦録卷四十五《寄天台守能上人》、卷四十六《柳》《牡丹》《鴈》《浙江晚望》五首。⑧録卷四十七《書山中道士壁》《山居偶成》二首。⑨録卷五十前十首即《懷南游道友》《栽花》(衹有題目,未録詩句)《病起二首》《寄題虎丘山》《漁父》《水》《白蓮》《暮秋》《養疾》,第十二至十四首即《扇》《新栽小松》《閑詠》,共十三首。(以上七言律句共選録五十二首)
卷三爲五言律共一百三十一首。其選録原五十一卷本次序是:①録卷三十七《擬洛下分題并序》《松石琴薦》《茯苓人》《遞詩筒》《文石酒杯》《友人元敏示以三題乃賡而和之》《燭蛾誡》九首。②録卷三十九《孤山詩二首》(其二)《贈趙璞》二首。③録卷四十《西施篇》《莫言春日長》《孤山詩三首》《酷熱》《酬仁上人望湖山見寄次韻》《和辯才訪仲微上人不遇》《次韻酬明上人》《寄同志》十首。④卷四十三《寄華亭虚己師》至《登樓懷遵易》共二十九首全録,其中《湖居秋日病起六韻》十二句,衹録前八句。⑤卷四十四《贈詩僧保暹師》至《秋夕寄友僧》共三十首全録。⑥卷四十九録《讀清塞集》至《謝可孜上人惠楞嚴般若二經并治脾藥》二十首。⑦卷五十一《經松江陸龜蒙舊居》至《鷺鷥》共三十一首。
卷四爲七言古詩(一首)、五言古詩(二十六首)、贊(二首)、銘(三首)、賦(一首)、碑文(一篇)、自恣文(一篇)、祭文(四篇)。其選録原五十一卷本次序是:①録卷四十七《送進士萬知古》一首(七古)。②録卷三十八《送惟鳳師歸四明》《試筆》二首。③録卷三十九《讀韓文詩》《山居招友人詩》《貽葉秀才詩》《贈簡上人詩》《述韓柳詩》《孤山詩二首》(其一)《暮秋書齋述懷寄守能師》《贈詩僧保暹師》八首。④録卷四十《山中自敘》《講堂書事》《鑑》《送僧》《答行簡上人書》《有客》六首。⑤録卷四十五《題石壁山紹上人觀風亭》一首、卷四十七《送中姪》一首、卷四十八《湖上秋日》《松風》《言志》《病中翫月》《寄林逋處士》《早秋》六首、卷四十九《湖居感傷》一首、卷五十一《遠山》一首。(以上爲五古)⑥録卷十四《漉囊贊》一首、卷十六《三笑圖贊》一首。⑦録卷三十二《陋室銘并序》一首、卷三十三《故錢唐白蓮社主碑文》一篇、卷三十四《病賦并序》《講堂銘》《窗蟲銘》三首。⑧録卷三十五《自恣文》一篇、卷十七《祭祖師文》《祭孤山神文》《又祭孤山神文》《中庸子自祭文》四篇。
根據筆者統計,詩歌部分全被選録的有:卷三十九、卷四十一、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六、卷五十、卷五十一。衹有一首未被選録的:卷三十七《中庸子預自銘之曰墓志》、卷四十五《寄所知》、卷四十九《艸堂即事》。衹選録二首的:卷三十八。選録三首的:卷四十。選録六首的:卷四十七。選録七首的:卷四十八。選録二十首的:卷四十二。可見此書還是以選録詩歌爲主要内容。
此書每卷首第一行寫“閑居編第一(二、三、四)之卷”,次二、三行低四格寫“支那國孤山沙門智圓著”“扶桑國南畿沙門道彝輯”。正文每半頁七行,行十七至十八字不等。無版框、界行。卷二、卷四首頁首行下依次有“國立國會圖書館”篆文豎長印、“洛西鳴滝/長樂院藏”楷書長方印。
卷末依次有仁宗嘉祐五年了空大師浩肱記及瑪瑙院住持釋元敬的兩篇跋文、元禄七年師點跋文,最後是享保仲夏沙門長忍所撰《跋集書閑居編之後》,云:
宋刻舊本,元禄甲戌歲洛陽師點者令之鍥板,今流布於世是也矣。余享保己亥年游洛州西山,自一見此書,愛詩詞之妙,於今不能忘,馳迴於胸臆而恒欲重見,不能也。或人曾持此書間予,語一閲,彼人幸見許焉。因而瓢能味高格殊體而手不棄卷,一唱三歎,深奇之矣。欲彼人於求此書,既知,不予之,不能焉。依而不得已,而選其内,於詩什,筆之紙,聊亦從吾於所好爾。若或樂天所謂有書不學、有田如不耕,何有益哉?可嘆之甚也。瓢以爲圓法師之詩,引物連類,秀傑之氣活然,使筆端有口之徒讀之,豈不打睥而嘆哉?可信不誣矣。
享保仲夏沙門長忍題
跋文中講述了一瓢選集抄寫《閑居編》的緣起,享保己亥(四年, 1719)他在京都西山游歷時,見到此書,喜愛其詩詞之妙,不能忘懷,幸得持書之人允許他閲覽,就選了其中的詩歌等内容抄録下來。其所依據的底本亦是元禄七年刊本系統的,從此書前後序跋内容看,一瓢、長忍、道彝當爲同一人。
(4)《續藏經》本
現在日本最常見的是《續藏經》本,《續藏經》本22書首依次有真宗乾興元年(1022)吴遵路序、大中祥符九年(1016)智圓自序,接着是“閑居編目次”,依次列出了《閑居編》中序、自序及卷一至卷五十一每卷所收的詳細篇目名稱。正文每面分上下兩欄,每欄十八行,行二十字。字旁有標明日文讀音、順序等的訓點符號。天頭偶有校語,如卷三十五第七十八頁b面上欄末行“止惡防非頞捍禦而顯著其道甚大……”,“頞”字左邊加“·”,天頭有“頞字可疑”四字(而上述元禄七年刻本及覆刻本則是在本行天頭用兩行小字寫“頞字可疑”四墨字,且字外加黑框框住,字體與正文字體相同,當爲所據底本原校)。卷三十六第八十頁a面上欄第十行“妙應誘群機降生於微尼國……”,“國”字左邊加“·”,天頭有“國疑園”三字校語,但上述元禄七年刻本及覆刻本無此校語,當爲《續藏經》編校者所加。正文下時有自注、原注,如卷四第三十六頁a面下欄第九行即《金光明經文句索隱記序》末尾有自注云:“此記於筆草稿,亟爲後學所寫,洎乎尋繹,頗有添削,若曹後學宜依此本。”卷四十八第一百零二頁a面上欄第十三行“滌硯勉操修”下有自注:“吾於是撰《淨名垂裕記》十卷,《經疏科》六帖。”卷十七《中庸子自祭文》題下有原注:“二月十七日述,十九日寂滅。”卷五十第一百零五頁a面上欄第八行“虚空世界都如幻”下有原注:“《楞嚴》曰: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又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第九行“莫把閑心逐境思”下有原注:“《楞嚴》曰: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第十六行“當時自號爲聲叟”下有原注:“五交切,次山道號也。”皆與元禄七年刻本及覆刻本同。每卷首行頂格寫“閑居編第×(卷數)”,次行低八格寫“宋孤山沙門智圓著”。卷五十一後有“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其下列自“文殊説般若經疏二卷”至“《閑居編》五十一卷”共二十八種實有一百一十八卷。其後有仁宗嘉祐五年了空大師浩肱記及瑪瑙院住持釋元敬所撰寫的兩篇題記。《續藏經》本當從元禄七年刻本或其覆刻本而來,但删除了“孤山法師撰述目録凡一百七十餘卷”下所列“《閑居編》五十一卷”後的“宋版助刻件名仍舊不削元禄甲戌識”及宋版施錢助刻者及錢數共六行文字;還删除了師點跋文。
綜上所述,《閑居編》在日本有多種傳本,皆屬根據宋本而來的元禄七年刊本系統,其元禄七年刊本及覆刊本爲日本多家藏書機構收藏,雖然國内未見有收藏,但在日本并不稀見。
1 《閑居編》卷首。
2 錢穆《讀智圓<閑居編>》云:“蓋自唐李翱以來,宋人尊《中庸》,似無先於智圓者。”《中國學術思想史》(五),第30頁。
3 〔宋〕釋日新《盂蘭盆經疏鈔餘義》,《卍新纂續藏經》第21册,No.0376。
4 〔明〕姚廣孝《逃虚子詩集》卷六,清鈔本。
5 《永樂大典》卷一五〇七三第13頁b,中華書局2000年版。又見《閑居編》卷三十七。
6 見《高僧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頁下。
7 〔明〕釋無盡《天台山方外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幽溪講堂刻本,史部第232册,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698頁下。
8 〔清〕釋性權《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卍新纂續藏經》第57册,No.0980。
9 《宋史藝文志·補·附編》之附編,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第101頁中,其下有“輝按:《宋志》五十一卷,又道家、釋氏類重出,亦五十一卷”。
10 同上書,第219頁下。
11 〔明〕趙用賢《趙定宇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頁下。
12 〔清〕邵懿辰撰、邵章續録《增訂四庫簡明目録標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765頁。
13 〔清〕厲鶚《樊榭山房續集》卷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 〔清〕厲鶚《<宋詩紀事>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頁。
15 [日]上村觀光編《五山文學全集》第一卷,思文閣1992年版,第202頁。
16 兩篇俱見《閑居編》卷十八。
17 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藏《閑居編》元禄七年刊本。
18 慶應義塾大學附屬研究所斯道文庫編《江户時代書林出版書籍目録集成》第二册,第257頁第一、二欄右。
19 同上書第三册,第25頁第四欄右。
20 同上書第二册,第7頁第二欄左。
21 慶應義塾大學附屬研究所斯道文庫編《江户時代書林出版書籍目録集成》第三册,第119頁第一欄右。
22 以下所述依照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