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康文集·第一卷:先秦诸子的文艺观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 钟嵘《诗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孔子文艺思想的保守方面和消极成分

孔子的文艺思想除了上面我们所分析的基本内容之外,由于他的哲学、政治思想上的保守方面的影响,还有一些明显的错误的和消极的方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在重视文艺的社会政治作用、主张“诗可以怨”的同时,也还有比较突出地强调文艺要为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服务的一面。孔子企图以文艺为武器来维护已经动摇了的,并且是正在崩溃的奴隶社会。这正是反映他奴隶主贵族阶级劣根性的具体表现。他主张文艺要起到“事父”“事君”的作用,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孔子对适应当时新的时代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新文艺,采取了否定和反对的态度。孔子在文艺上是偏向于提倡复古,而反对革新的。他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 《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 《论语·卫灵公》 )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 (《论语·阳货》) “郑声”就是当时的新乐,而孔子对这些新文艺是很憎恶的,甚至对之加以咒骂。因为孔子看到这些新文艺对旧制度是起破坏作用的。他说“恶郑声之乱雅乐”,这里的“雅乐”正是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而“郑声”却是代表了当时音乐发展的新成就的,它在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群众中是很受欢迎的。清代胡夤《明明子论语集解义疏》中说:“春秋时列国皆好郑音,至以歌伎为赂遗之物。襄公十一年郑赂晋以师悝、师触、师蠲,襄公十五年郑赂宋以师茷、师慧。魏文侯好听郑卫之音,赵烈侯独爱郑之歌者。”可是,孔子认为凡是不符合“先王之道”的文艺,不管艺术上怎么好,都应该采取排斥态度。孔子的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就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竭力宣传文艺要为维护封建制度服务。比如汉代《毛诗大序》就发挥了这一点,强调诗歌要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后来,许多正统的封建文人也竭力扩大这种消极影响,企图把文艺完全纳入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

此外,在对待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上,孔子过分夸大了文艺的作用,甚至有文艺可以决定政治的倾向。后来荀子的《乐论》和《礼记·乐记》就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认为音乐可以决定政治的治乱,把文艺的地位看得比政治还高。在文艺批评的实践中,孔子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干扰,对《诗经》的评论也有“断章取义”毛病,在文艺批评方法上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如对《卫风》的《淇奥》和《硕人》的解释,完全离开了诗的原意,变成一种牵强附会的比喻。《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句是讲一个男子修饰得很美貌的意思,《硕人》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形容女子之美的,这和“仁”“礼”之类,本是毫无关系的,但是,孔子却把它们硬扯到一起。

1 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9、50页。

2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1页。

3 周太王长子,文王伯父,曾将太子之位让给他弟弟即文王父亲。

4 刘勰这里引证《诗经》中《周南·关雎》和《召南·鹊巢》为例来说明,意思是说:雎鸠有雌雄之别,故用来比方周文王妃子作为贤内助的德行;鸤鸠贞静专一,故用来象征诸侯夫人的品质。所以下文讲:取其贞静之义,不管其是否为平常之鸟;贵其内外有别,不嫌它是猛禽鸷鸟。由此说明“兴”的作用是“称名也小,取类也大”。诗句是明白的,但其意义需要作注解来说清楚。

5 《唐诗评选》中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右》一诗的评语。

6 今本《卫风·硕人》篇无“素以为绚兮”句。《硕人》这三句是说,女人笑得好看,眼珠黑白分明,她有洁白的素质,再加上文彩就更好看了。孔子说这三句的意思是“绘事后素”,绘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再着色。子夏就说“礼后乎?”认为它说明仁是本质,礼是外表形式的意思。

7 质,指人的内在思想品质;文,指表现在外面的礼节学问。后来文学批评中引申为内容和形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