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信息素养的6种能力
前面提到信息素养的6种能力,实际上这6种能力也是我们日常使用搜索解决问题的行动框架各环节,以及整理、应用信息需要具备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用剩下的5分钟来作答。”同理,信息搜索也是为了防止大家因需求模糊而迷失在海量的信息里,需要在信息搜索前就制订好计划或方案,对整个搜索过程做好安排。搜索策略是否考虑周全,以及在搜索过程中能否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原来的策略,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搜索结果,这也是影响搜索效率的重要因素。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搜索策略,一般包括信息素养能力中的4种,即图2-2中的前4个环节:
(1)分析问题,确定信息需求;
(2)选择搜索系统,设置检索条件;
(3)筛选搜索结果,获取需要的信息;
(4)评价信息价值,优化检索策略。

图2-2 信息素养的6种能力与搜索解决问题的行动框架
1.确定信息需求
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时,分析问题、确定信息需求是信息搜索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信息素养的第1种能力也是确定信息。很多时候,识别信息需求比搜索信息更为重要。
遇到的问题不同,信息需求会有差别,即便是同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需要的信息也不相同。遇到问题之后,首先要知道要达成什么目的,需要什么信息,要搜索的资源类型是什么,以及哪些领域的资源和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如图2-3所示,确定了信息需求,实际上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这一步多花点时间没有关系,不仅不会浪费时间,反而会更加高效。

图2-3 从遇到问题到确定信息需求
我们需要解决的大部分问题,涉及的信息需求一般都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学习一门课,要找这门课相关的书、视频课、题目、软件等。但有时候,信息需求并不是很明确,这时候,识别信息需求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Tips
记得2003年,我考研初试成绩出来之后,即将面试。初试成绩排名中,专业内共25人上线,我的成绩排在第17名,该专业总共招收19人,所以我的排名还是比较危险的。
怎么准备面试呢?这是我遇到的问题。信息需求是什么呢?我当时是这样做的,先估计面试评委是哪些人。查招生简章,发现这个专业只有5位导师,然后我就估计这5位老师参加面试的可能性比较大。继续查询这5位老师最近两三年发表的文章,认真阅读,总结要点。
面试时发现,评委果然是这5位老师,部分老师问的问题与其发表的论文密切相关,于是就按照老师论文中的思路回答。面试结果还是比较不错的,面试成绩加上初试成绩,最后的综合成绩排名是第9名,也就是说提高了8个名次。
这只是一个识别信息需求的例子,信息需求的识别没有统一的方法,只能就事论事,见招拆招。但也有一定的套路,有两点需要关注。
第一,要尽可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哪些信息资源。
分析信息需求依赖平时的积累,只有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哪些信息资源,遇到问题的时候才有可能想到并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很多优质的信息资源已经存在,而且大多是免费的,我们发现的时候往往相见恨晚,更多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发现。
所以,多去搜索,多去关注,多去尝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发现新资源,并为以后问题的解决进行资源积累。
第二,要学会找攻略。
找攻略(也就是别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分析信息需求的重要思路。遇到问题时,你可能不确定需要什么信息,不妨去有意识地搜索一下别人的攻略,也许你会发现,原来你自己想到的并不是最优的需求。别人的方法和思路常常提供了识别信息需求的线索,根据这些线索自己再去认真探究,你不仅会解决目前的问题,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例如,备考CPA(注册会计师),你可能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但互联网上有很多正在备考或已经考过的人写的备考攻略,里面可能会告诉你什么时间考试、什么时间报名、报名条件有哪些、需要哪些教材、哪些网课不错、有什么备考网站、有什么公众号需要关注、哪些刷题App应该安装、知乎中有哪些CPA方面的“大神”,等等。
2.搜索信息
搜索信息是信息素养的第2种能力。
在挖掘出真正的信息需求后,根据需求搜索信息相对就简单多了。但有两点要强调一下。
第一,选择合适的搜索系统。
在第一章中就强调过,不到万不得已,不用百度,不用综合类的搜索引擎。有专业的资源系统,就用专业的资源系统,比如要找中文学术论文就去CNKI中国知网。有垂直搜索引擎,就用垂直搜索引擎,比如搜视频去B站。
即便是使用百度,也要用比较小众的百度搜索。比如,有一款简单搜索App,界面简洁,功能强大,可以文字搜,可以语音搜,也可以拍照搜,发现儿童语音时还能自动进入儿童模式。这款App是百度旗下的产品,感觉比手机百度好用,而且李彦宏说“永远没有广告”。
Tips
第二,学点搜索技巧。
选定搜索系统之后,需要把信息需求转化成具体的检索条件。现在的搜索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大多数资源系统提供图形化的检索界面,个别系统支持基于检索表达式的专业检索。不同资源系统的检索条件设置界面有区别,但一般都支持常用的信息检索技术,如提供多个检索点,可以输入检索词,能够设置匹配方式等。所以使用上还是很人性化、“傻瓜式”的,几乎不用学习,上手就会。
不过,会点搜索技巧,你会事半功倍。
首先,搜索时要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作为关键词,这会影响你搜到更多有效答案。例如,将“哈利波特在哪里可以下载”换成“《哈利波特》pdf”,效果就会好很多。
其次,检索需求不同,检索条件的设置有区别,检索条件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有些简单的场景,一个检索条件就能解决问题;而遇到复杂的检索需求,需要将多个条件进行组合。除了关键词,搜索指令可以让我们轻松缩小搜索范围,直达搜索目标。例如,前面搜索身份证号码校验Excel文件时,介绍的filetype用法。记住这些搜索技巧,搜索效率会显著提升。相关内容将在本书第18章详细介绍。
此外,还要注意使用布尔逻辑关系“与(AND)”“或(OR)”和“非(NOT)”,它们的作用是体现输入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连接各个关键词,构成一个有相应逻辑的检索式,相关内容也将在本书第20章详细介绍。
Tips
3.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是信息素养的第3种能力。
在输入搜索指令后,搜索系统会把结果呈现给我们。很多人会翻看很多页的搜索结果,其实,真正有效的信息一般都在前两三页。如果搜索结果前三页中没有你想要的信息,说明设置的搜索条件不准确,需要优化检索策略,重新搜索。
另外,不是所有搜索到的信息就一定能得到,例如有些网页上的文本、图片可能不支持下载,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批量下载互联网上的内容,等等。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们将在第19章详细介绍。
4.评价信息
评价信息是信息素养的第4种能力。
对网络信息进行评价,既包括对信息的评价,也包括对信息资源的评价。无论是评价信息,还是评价信息资源,都是通过搜索到的信息来评价。另外,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基于信息评价其他内容,如选择的搜索系统、使用的检索点、检索词、设置的检索范围、检索条件、匹配方式是否合理。对信息的评价,最常见的场景是反诈防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微信群、QQ群中经常有人转发一些耸人听闻的所谓“真相”,比如塑料紫菜、香蕉致癌、含胶面条等。当然,最后真相大白之后明白这些都是谣言,不可信。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我们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止诈骗和传销。其实,我们遇到任何不懂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搜索获取信息,例如通过搜索评价一本书、一门课、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个人、一个公司,等等。也可以搜索别人的相关评价。当然,如果直接从具有权威的垂直和付费搜索系统中获取信息,会更可信,少走弯路。例如,多看央视的《是真的吗》,从新华社主办的中国食品辟谣联盟搜索识别谣言真相,在知乎中关注诈骗套路,从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官网查直销识别传销等。一般来说,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有专业垂直服务的应用,而且一般手机端会比PC端做得更好。
例如,有不少以辟谣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提供谣言查询功能,输入关键词,即可查到相关谣言,如图2-4所示。再分享一个微信小程序——守护者计划。这是腾讯安全实验室提供的大数据反诈骗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输入电话号码、银行卡、平台、网站进行搜索,一键识别传销、诈骗,如图2-5所示。你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传销和诈骗进行举报。

图2-4 以辟谣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

图2-5 守护者计划小程序
5.管理信息
信息素养的第5种能力是管理信息。互联网上的实用信息管理工具有很多,笔记、思维导图工具是比较常见的两类。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比如听课写的笔记,开会做的记录,随手拍的照片,网上找的图片,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知乎上的一个回答,App里的干货,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想法,等等。当时觉得很重要,一定要好好保存,然而过不了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净。发现好东西,感慨一下,然后又忘掉,等到要用的时候又找不到,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周而复始,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对于这些多来源、碎片化的资源内容,我们不能像猴子掰玉米一样边捡边丢,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收集与整理,形成自己的个人知识库,并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水平的提升。如何用这些多来源、碎片化的资源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呢?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你需要两类软件——网络笔记和思维导图。
开会、听课、瞬间的灵感可以直接在笔记类软件中做记录,拍的照片、网上的图片、知乎及其他平台中的干货内容可以直接分享到笔记类软件,微信公众号中的文章可以先用浏览器打开后再分享到笔记类软件,也可以截图后分享。这样,你的笔记类软件中就会积累从各个渠道收集的内容了,下一步你需要做的就是用思维导图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如果你能坚持每天睡觉之前用思维导图整理当天你收集的碎片化信息,你的进步将会更明显。
现在主流的笔记类软件有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还有微软大名鼎鼎的OneNote。这些笔记类软件,可以随时记录,支持多设备同步,可以快速查找所需,方便协作办公。用手机收集,在PC端打开,方便内容整理。图2-6所示的是为知笔记的界面效果。

图2-6 为知笔记界面
笔记类软件的强项是记录,内容整理用思维导图更合适。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资源分类框架,图2-7所示的是我写作本书前建立的一个全书结构的思维导图,分为基础知识篇、学习资源篇、职场进阶篇、学术科研篇等分支,每个分支下面又增加更细化的分支。生活中的信息也只需要每天把当天收集到的内容补充到思维导图中,并根据内容调整思维导图的结构,慢慢就能积累很多优质内容了。
思维导图类软件比较多,MindManager、XMind都不错,尽管是收费软件,免费的功能也足够使用。手机端推荐使用幕布,不过,我建议思维导图在PC端使用,我最近用的是百度脑图。它完全免费,不仅支持在线编辑,云端存储,无须下载,方便实用,而且可以一键分享。

图2-7 使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Tips
6.应用信息
信息素养的第6种能力是应用信息。有些时候找到信息可能问题基本就解决了,更多的时候找到信息才是开始,更关键的是应用信息。
我就遇到过一些小朋友,为了学英语,借了很多书,搜了很多网课,下了不少App,找了不少习题,但没使用几天就不用了,最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有时候应用信息可能比搜索信息更重要。
这里,我想再强调一遍,本书中介绍的很多好用工具,希望各位读者能打开对应的网站或App,浏览查看,或者按照书中步骤实操一下。只有亲自使用过,才能有所收获。好用的工具就在平时多使用,充分利用它们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