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岩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石棺葬

石棺葬是在整个藏彝走廊包括甘孜州广泛存在的一种文化形态。1938年冯汉骥先生在岷江上游四川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清理一座残墓,这是首次对藏彝走廊的石棺葬进行发掘。其后的1964年,童恩正先生赴茂县、理县、汶川地区调查并清理了一批石棺葬。除了岷江,此后在雅砻江流域、大渡河中上游流域、澜沧江上游、金沙江上游流域、青衣江流域以及滇西北和滇中地区也大量发现石棺葬。从全国范围来看,童恩正最早在《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中提出石棺葬式分布带理论,指出从东北到西北再到藏彝走廊的石棺葬呈现出一条半月形的分布带。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C]//文物出版社编辑部。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7-43.不过,不同地区的石棺葬显然是不同族属恰好使用了相似的葬具,在文化上应该没有继承关系。藏彝走廊的石棺葬分布密集且延续时间长,且该区域一直以来有“石文化”的传承。甘孜州属于藏彝走廊中极为关键的一个区域,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活动,并且甘孜的石棺葬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对甘孜州石棺葬进行梳理,不仅可以更好地确认该区域在考古文化上的纵坐标,同时也可以帮助理解藏彝走廊的“石文化”在甘孜州呈现的文化样态。

(一)石棺葬遗存

1.丹巴中路遗址石棺葬

丹巴中路遗址周围散布着众多石棺墓,有50余座。这些墓葬分为两大类:一种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石板建造的石棺,配备底板和盖板;另一种则是在前述石棺上加高至约5米,形成长1~2米、宽0.2~0.6米的石棺结构。考古遗存包括三足双耳罐、陶杯、陶片、石器和铜手镯等文物。从陶器来看,有夹砂、泥质红褐陶或红陶,泥质磨光黑皮陶,泥质灰陶。罗二虎。文化与生态、社会、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而中路罕额依遗址第三期出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陶色以灰陶为主,红褐陶次之,有少量褐陶及橙黄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发掘简报[C]//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考古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68.这说明两者陶系基本相同。陶器纹饰包括细绳纹、弦纹和戳印纹。石器两件,均经磨制,包括一件石斧和一件残坯。

2.丹巴折龙村石棺葬墓地

该墓地位于四川省丹巴县东北约3000米的中路乡折龙村,地处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河左岸的半山上,高出河面约600米,海拔2300米。1987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队在该地发现大量石棺葬,但未发现石棺葬遗物。1996年丹巴县文化局征集了该地石棺葬出土的18件文物。2005年7月,故宫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该石棺墓葬群进行考察。石棺墓有40余座,形制分为两种:一种是石棺葬,另一种在石棺葬上部垒砌有几层石板。随葬品主要是陶器,有泥制红褐陶和泥制黑陶。器形主要包括羊头双耳罐、四足提梁羊壶、单耳罐、四矮足陶罐等,年代推测属于两汉时期。陈卫东.2005年度康巴地区考古调查简报[J].四川文物,2005(6):5.由于出土的陶器的纹饰主要以素面为主,部分陶器上装饰有羊头图案,与“羌”字有关联,故有学者推测这批石棺葬的墓主人可能与古代羌族有关系。

3.炉霍墓葬群

(1)卡莎湖石棺葬

1984年4月,炉霍县在充古乡卡莎湖畔修建电站、开挖水渠时发现石棺墓葬群,共发掘清理275座墓葬。卡莎湖属青藏高原内陆湖泊,位于炉霍县城西北60千米处充古乡境内。这275座墓密集地分布在呈南北走向的水渠开挖地段,排列整齐,较有规律。墓葬方向大体一致,全墓地随葬品数量不多,有铜器、石器、骨器、各种装饰品和麻织品等。从随葬品情况推测,年代上起春秋下至战国中期前,最晚也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2)城中石棺葬墓地

城中石棺葬墓地的发掘始于1952年。墓地位于炉霍县城秋日河以西的大片区域,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目前了解到这里石棺葬的形制为无底板的石棺葬和土坑墓,石棺葬的两头、两侧和盖板均有石板,而底部无石板或铺一层沙石。随葬品为少量石器。因为没有出现铜器,推测其年代应早于或相当于卡莎湖地区的石棺葬。

(3)城西石棺葬墓地

城西石棺葬墓地位于县城西端的朱德寨子。2001年该村村民建房时发现了两座石棺墓,这两座石棺墓均为无底板的石棺葬,底部以生土为底。随葬品有双耳罐、单耳罐、铁镰、铜牌饰。

从所处地理位置来看,炉霍所在鲜水河流域是游牧与农耕结合部,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重要交汇地。在炉霍境内发现的石棺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主要出土石器、细石器和少量铜器的石棺墓;另一种是有陶器,以双耳罐和单耳罐为典型的石棺墓。从随葬品的样式来看,既有本地文化因素,也有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因素。在石棺葬这一葬式中,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因素与农耕文化因素往往同时并存。炉霍被认为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南下康区的重要通道,这一点从考古遗存中得到了证明。

(4)炉霍县呷拉宗石棺葬

200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日本九州大学联合对四川炉霍县呷拉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了唐代冶炼窑炉和14座石棺墓,出土遗物主要包括铜器、陶器、骨器等。该遗址的石棺墓葬群出土的双耳罐与雅砻江流域典型的球形腹双耳罐十分相似。另外,其余墓葬多未出土陶器,少数墓葬出土了小型青铜器。根据碳14测量,推测该遗址的大致年代在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

图1-3 呷拉宗石棺墓葬(西→东)

在雅砻江流域,石棺葬文化尤其在炉霍县较为繁盛。初步统计表明,炉霍县有约25处石棺葬遗址,这些遗址可分为两类:一种以卡莎湖遗址为代表,主要随葬铜器且不含陶器;另一种则以炉霍县城的遗址为代表,随葬品中陶器占主导地位,尤其是球形腹双耳罐。现有资料显示,卡莎湖遗址的石棺葬可能较早,反映了以畜牧为主的经济形态;而炉霍县城的石棺葬则可能稍晚,代表了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呷拉宗遗址的双重墓葬形式为研究该地区经济形态的转变提供了珍贵资料。唐飞,[日]宫本一夫,陈卫东,等.四川炉霍县呷拉宗遗址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2(3):15-28.

4.雅江县呷拉石棺墓葬群

呷拉遗址位于甘孜州雅江县呷拉乡呷拉村。1978年,甘孜州考古队在此地进行了发掘。童恩正,曾文琼。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J].考古,1981(3):213-218.1981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雅江县文化馆对此地的石棺葬进行了清理。201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对雅砻江雅江段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发掘面积225平方米。李万涛,唐飞,陈卫东,等.四川雅江县呷拉遗址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2(3):29.通过数年的调查,发掘了以“呷拉石棺葬地”为中心的石棺墓葬群十余处,这批石棺墓葬群主要分布在雅砻江干流的两岸,集中分布在瓦多、西地、昆地、郎德、呷拉五个区域,这五个区域中以呷拉乡的石棺葬墓地为中心,呷拉共发现石棺葬墓地四处,包括脚泥堡、呷拉、本家地和湾地沟。李万涛,唐飞,陈卫东,等.四川雅江县呷拉遗址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2(3):29-36.

5.甘孜县吉里龙石棺墓葬群

吉里龙位于甘孜州甘孜县的仁果乡,处于雅砻江南岸山麓的第二级台地上。墓葬群背风向阳,海拔约3700米,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10~20米。石棺墓集中分布在墓地北端,规模不大,一般长2米左右,使用石板作为挡板和棺壁。出土物包括陶器、铜器、铁器、骨器及装饰品。陈德安,扎西次仁,张康林。四川甘孜县吉里龙古墓葬[J].考古,1986(1):28-35.从随葬品和葬式等推断,该墓葬群的年代应为战国至秦,最晚不过西汉初。

在吉里龙出土的陶器有双耳罐和单耳罐,这都是阿坝州茂汶羌族自治县营盘山石棺葬墓地中早、中期陶器的形制。另外,在吉里龙发现该墓葬有用狗头和羊头殉葬的习惯,特别是用肢解的马殉葬的情况,这一点属于四川“石棺葬文化”墓葬中的首次发现。从葬俗来看,这与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民族的墓葬相似,这为进一步探讨川西“石棺葬文化”墓葬的族属和文化特征、来源等,提供了重要资料。陈德安,扎西次仁,张康林。四川甘孜县吉里龙古墓葬[J].考古,1986(1):36.

6.巴塘扎金顶秦汉石棺墓葬群

由于甘孜州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多数墓葬位于两河交汇处的台地上,如巴塘扎金顶墓葬群位于巴塘县城以北巴曲河和小巴河汇合处。巴塘扎金顶墓葬群约1万平方米左右。墓葬方向非常具有规律性,即头朝山坡而脚朝河谷。巴塘扎金顶墓葬为土坑墓,顶部用石板覆盖,土坑墓大小规格为:成人墓长170~200厘米、宽50~60厘米、深60厘米左右,而小孩墓尺寸较小,仅容身。葬式多样。陶器种类包括双耳罐、单耳罐、陶鬶、陶杯等,数量总计18件。童恩正,曾文琼。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J].考古,1981(3):213-218.从葬具、葬式和器物来看,甘孜地区古墓葬与岷江上游石棺墓属于同一系统,且与云南地区石棺葬也有文化联系。

(二)相关研究

继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后,在藏彝走廊地区包括四川甘孜所发现的最重要、最普遍的考古遗存即一种被学术界称作“石棺葬”的墓葬文化。对于藏彝走廊的石棺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质、年代、族属、生业、社会形态及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其中,这些议题都绕不开石棺葬的文化在该区域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者就已经意识到藏彝走廊的石棺葬与甘青地区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当时由于考古资料有限,对于这部分的研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后期学者们往往将两个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发现甘青地区的文化中确有藏彝走廊石棺葬的影子。例如,在吉里龙考古发现的狗头和羊头殉葬,特别是用肢解的马殉葬的情况,在四川“石棺葬文化”墓中还是首次发现。这种风俗,被认为与战国和秦汉时期北方民族的墓葬相似。又或者在炉霍出土的细石器与铜牌饰,都被认为有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因素。又如,丹巴中路石棺墓出土的陶器上装饰有羊头图案,被推测与“羌”有关联。

总之,从考古学文化以及地缘关系来看,藏彝走廊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存在着密切联系;加之石棺葬式在甘青地区也有发现且出现的时代更早,所以长期以来学术界多有学者认为藏彝走廊的石棺葬是由甘青地区传播和发展而来的。

另外,罗开玉先生发现藏彝走廊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先民活动的迹象。石棺葬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并且从地理分布来看,石棺葬不仅大多位于新石器时代遗址附近及边缘,而且石棺葬中所出土器物与附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所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一致,他针对这几个方面指出:“我认为西南石棺曾受到古代西北文化的若干影响,它的出现与西北石棺葬俗有关,但从大量考古资料看,它主要是土著民族的葬俗。”罗开玉。川滇西部及藏东石棺墓研究[J].考古学报,1992(4):424.而且,从数量上来看,甘青地区的石棺葬数量远不如藏彝走廊,虽然时间上更早,但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藏彝走廊可能就已经孕育着与石棺葬相同体系的“石文化”。例如,童恩正在《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也阐述,虽然卡若文化中出现了与黄河流域相似的文化因素,但是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原始人居住,卡若文化中显示出的强烈的地方特点,应该就是从本土的旧石器时代一脉相承下来的。童恩正,冷健。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J].民族研究,1983(1):58.并且在卡若遗址中发现的“圆石台”“石围圈”,童恩正认为可能与原始宗教相关,这一点在其他地区没有发现。另外,甘青地区的彩陶也与藏彝走廊的彩陶在颜色上有很明显的区别。

所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看,甘青地区和藏彝走廊以石棺葬为代表的“石文化”体系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甘孜属于藏彝走廊的核心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活动于此,并且后期都有浓厚的区域文化,而这些区域文化都与“石文化”密切相关。从藏彝走廊来看,新石器时代的石砌圆台、碉楼、岩画、玛尼石堆、白石崇拜等与石头相关的文化形成了一个纵横时空的文化圈。正如部分学者所考虑的,甘青地区与藏彝走廊石棺葬的相似性很可能是因为两地之间“同源异流”。石硕。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