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青锋祭

骊山地动未歇,剑气冢中忽闻编钟九响。皇甫彻胸口的《大荒东经》刺青渗出血珠,在太阿剑匣上凝成《水经注》所载的“昆仑水脉图“。窦燕锋以剑尖挑破指尖,血染龙渊剑身竟现春秋时欧冶子锻剑的“五牲祭炉“纹——正是《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铸剑秘仪!

“青锋祭礼,当以胡血为引!“呼延晏暴喝声中,三千玄甲军突然卸甲。明光铠内衬竟缝着《汉书·地理志》撕下的“陇西郡“舆图残页,每片甲叶背面都用秦隶刻着晁错《言兵事疏》的戍边策论。段颎旧部列阵踏出“八门金锁步“,战靴铁钉与冻土摩擦出《易林》卦象之音。

皇甫彻双掌拍向霹雳车残骸,昆阳陨铁与新莽货泉相撞,迸出当年刘秀夜袭王莽大营时的星火。火星溅入骊山温泉,水雾中竟析出张仲景《伤寒论》记载的“硝磺“结晶!窦燕锋会意,剑引硝粉划过龙渊剑脊,先秦铸剑术的“覆土烧刃“古法重现人间。剑身淬火青烟凝成《考工记》“金有六齐“铭文,每个篆字都裹挟着吴王夫差剑的肃杀之气。

呼延晏链子枪卷起祁连玄冰,冰晶里封存的汉军残魂突然齐诵《战城南》古辞。声波震碎太阿剑匣,露出内藏的三尺青锋——剑格竟嵌着李广射石没羽的箭簇!皇甫彻夺剑在手,使出周处除三害时的“斩蛟剑式“,剑气掠过霹雳车辕,昆阳陨铁应声熔作九枚“新亭泪“箭镞。

“看箭!“窦燕锋以龙渊为弓,扯下腰间蹀躞带上的苏武节旄为弦。九箭连珠破空,箭尾系着的《盐铁论》残简在风中展开,化作桑弘羊平准均输之策的算筹阵列。呼延晏挥枪格挡,狼头金符却被箭气削落,露出符底阴刻的《汉书·西域传》车师国降表。

地底突传金戈交鸣,当年霍去病埋藏的祭天金人破土而出。金人掌心“汉并天下“篆文突然开裂,涌出卫青北击匈奴时收集的漠北流沙。沙粒在空中排列成班固《燕然山铭》碑文,每个字都重若泰山,压得玄甲军战马口吐白沫。

皇甫彻趁机跃上金人肩头,太阿剑刺入《燕然山铭》的“封“字穴眼。碑文沙阵顿时化作李陵五千荆楚步卒的“却月阵“,弓弩手皆由沙粒凝成,箭镞却是光武中兴时云台二十八将的佩剑残片。呼延晏链子枪舞动如轮,枪风卷起《匈奴歌》的“失我祁连山“悲调,却挡不住沙箭穿透左肩——创口流出的黑血竟在沙地绘出《史记·匈奴列传》太史公批注!

窦燕锋脚踏沙阵乾位,龙渊剑挑起霍去病墓前石马。马腹中空,藏着张骞从西域带回的苜蓿种子,遇血即生,藤蔓瞬间缠住玄甲军铁骑。开花的刹那,花蕊中迸出三十六枚《急就章》识字木简,每枚都刻着汉代戍卒姓名籍贯。

“中计矣!“呼延晏突然狞笑,撕开胸前狼皮露出冒顿单于传下的狼居胥山刺青。他咬断舌尖将血喷向空中,血雾凝成当年白登之围的阵图。玄甲军残部见状,纷纷割腕血祭,地面霎时浮现汉高祖与匈奴和亲的“白登之盟“帛书副本!

皇甫彻的太阿剑突然悲鸣,剑身浮现韩信临刑前的“狡兔死“刻痕。窦燕锋疾退三步,龙渊剑插地划出楚河汉界,界石竟是当年萧何追韩信时的“月下断简“。界内土地突然塌陷,露出秦始皇收天下兵刃铸造的十二金人地基——每尊金人足底都刻着贾谊《过秦论》警句。

墨家青龙舰的号角自东海传来,舰首“昆仑天眼“射出《墨经》记载的光线,将白登之盟帛书焚为灰烬。灰烬飘散处,显露出当年陈平解白登之围用的秘计木牍,牍上还残留着匈奴阏氏的胭脂痕迹。呼延晏见状大惊,这胭脂配方正是墨家“朱砂破阵术“的关键!

“将军接剑!“青龙舰上飞出一道黑影,正是墨家巨子手持当年专诸刺王僚的鱼肠剑。剑身缠着吴王阖闾墓中的玉蛹蚕丝,丝线末端系着伍子胥悬目东门的青铜铃。铃声荡开,骊山温泉突然倒流,水幕中浮现孙武斩杀吴王宠姬的校场虚影。

窦燕锋福至心灵,将龙渊剑与鱼肠剑十字相交。双剑合鸣激发出《孙子兵法》“风林火山“真意,剑气化作细柳营的拒马桩,将呼延晏逼至当年项羽设鸿门宴的骊山遗址。残破的漆案上,范增碎玉斗的裂痕突然渗出乌江寒水,水中漂着虞姬自刎时断裂的玉簪。

呼延晏退无可退,链子枪刺向自己左胸的狼居胥刺青。刺青遇血化形,竟召来当年浑邪王降汉时暗藏的毒箭。箭簇上的匈奴巫咒遇风即燃,火中传出中行说教匈奴辱汉的恶毒谶语。窦燕锋却从怀中掏出半片染血玉玦——正是第七回碎玉所遗——轻轻按入十二金人地基的凹槽。

地底传来九鼎沉江的闷响,大禹治水时铸造的“开山斧“虚影破土而出。斧柄刻着《禹贡》九州山川,斧刃映出周武王孟津会盟的八百诸侯旗。皇甫彻趁机抛出太阿剑,剑尖穿透白登之盟帛书残片,将其钉在鸿门宴遗址的“亚父“座席之上。

青龙舰的机关弩突然齐发,三千支箭矢皆是《鲁班书》所载的“云梯箭“。箭雨在呼延晏头顶组成“汉“字云纹,每个云纹转折处都嵌着马援征交趾时立的铜柱铭文。玄甲军残部望着铜柱上“男儿当死于边野“的刻字,竟纷纷弃甲面北而拜。

呼延晏仰天长啸,啸声中混入当年汉元帝遣昭君出塞时的琵琶断弦之音。他转身跃入沸腾的骊山温泉,水花溅起处浮出张骞空归的汉节残穗。青龙舰的昆仑天眼突然转向建康方向,光柱中隐约可见王导、庾亮等江左名士正在新亭对泣...

忽闻东海惊涛拍岸,墨家巨子怀中的《墨子·备城门》竹简无风自动。简牍缝隙渗出咸涩水珠,在甲板凝成陆机《吊魏武帝文》的“铜雀台“三字。窦燕锋抚剑南望,建康城头的朱雀航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而龙渊剑尖不知何时已凝了一滴属于江东的朝露。

究竟江左风云如何牵动骊山残局?墨家机关城与琅琊王氏又有何渊源?且看下回《新亭泪》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