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前言
“一带一路”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
王灵桂[1]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植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深刻洞察国际发展潮流和趋势,高瞻远瞩提出的具有全球意义的“东方呼唤”。习主席首倡“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中国已经同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倡议被多次写入联合国重要文件,被多个国家写入国家发展战略或规划。其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国家普遍认同和肯定的、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经贸关系的基本遵循和原则。4月10日,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中,面向到会的2000多位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负责人和与会嘉宾,再次向全世界呼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2]。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主席真诚地向世界宣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3]。这个“东方呼唤”中包含的世界情怀和全球理念再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普适意义,为构建和发展新时代的新型国家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我相信中国对全球化的承诺、中国对自由贸易的承诺、中国对国际合作的承诺。尤其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是上述承诺的最好体现,这可以使我们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到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进而改变全球不公正的发展状况;“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开展南南合作的良好典范,解决了目前许多封闭经济体难以解决的发展难题。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认为,全球化进程把亚洲各国命运紧密联系到一起,任何一个国家要谋求发展,必须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其他国家发展互惠的合作关系,这应该是“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是极富政治远见的阳光倡议。中国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亚洲和世界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面对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理解、误解,习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郑重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4]。早在2014年10月29日,习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工作会议代表时就指出:我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目的是共同打造沿线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这次主旨演讲中进一步明确了“三不”原则,进一步体现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开放胸襟和宏大愿景。正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所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卓越领导能力的明证。共商共建共享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黄金法则,决定了“一带一路”合作具有鲜明的平等性、开放性和普惠性。巴基斯坦总理阿巴西认为,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极富远见,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日益广泛的支持。通过博鳌亚洲论坛这一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的平台,世界将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荷兰首相马克·吕特表示,荷兰对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关注的“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创新”“改革再出发”等议题很重视,“一带一路”为荷兰企业提供了许多机会,有助于发挥“荷兰企业在海上物流、港口发展、铁路公路建设、可持续性等领域拥有的专长”。
“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在不断推进中解决分歧、增加共识,扩大合作、形成合力。“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被提出以来,已经得到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被写入多份联合国重要文件。自联合国安理会2016年3月通过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的第S/2274号决议后,第71届联合国大会第A/71/9号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敦促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阿富汗及地区经济发展,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决议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支持。但是,面对世界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迥异的国情、多样的文化构成,“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自然会有很多挑战和困难。因此,习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毫不讳言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5]。在推进中扩大共识,在合作中实现共赢,“一带一路”倡议是建立在寻求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有机的、现实的,而不是虚幻的、臆想的。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各方以共赢为目标,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理念,在解决分歧中不断寻找利益交会点,进而使“一带一路”倡议成为联系世界人民的现实纽带,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欧洲议会欧中友好小组秘书长盖琳认为,人类的未来,必将是世界各民族超越种族和文化差异、因共同命运而聚集到一起并建立一个相互合作的世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学讲师盖里雄·伊基亚拉说,亚洲经济发展进入关键转型期,也迎来重要机遇期,亚洲各国只有增强互信、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更好地给世界带来可持续的经济繁荣。本届博鳌亚洲论坛专门设立和举行“一带一路: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圆桌会,瓜达尔港、中欧班列等“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项目的相关政府和企业代表,在圆桌会上介绍“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分享心得体会的做法,对化解分歧、扩大合作、增加共识起到极大的正面典型引领作用。
本书是“国际战略智库观察项目”2018年度的第二份报告。“国际战略智库观察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的重点课题之一。长期以来,我们本着“立足国内、以外鉴内”的原则,密切跟踪和关注境外战略智库对中国发展的各种评述,对客观者我们认真研究吸纳,对故意抹黑和造谣者我们一笑了之。这不失为一种接地气的研究路径和方式,汇总其科学成果适时发布,也不失为我们服务国内研究工作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这也正是我们编写系列专题报告的初衷和目标,敬请各位前辈和方家批评指正。
是为序。
201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