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原文集(全5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田雪原文集》(一),共收入笔者1979~1990年间发表的中文论文和研究报告38篇,以及相关报道12篇,作为“附录”刊载于后。38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分为5个专题:人口经济拨乱反正8篇,人口控制的理论与实践8篇,人口与经济8篇,人口老龄化与发展老年科学9篇,人口与发展5篇。编排原则是,将选入文章分为5个专题,每个专题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有的考虑到文章的逻辑层次结构,稍有提前或推后。虽然每一篇文章是独立的,但是由于同一人撰著,彼此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联系,尽量体现围绕一定的主题而展开的原则。

第一专题,人口经济理论拨乱反正。临近1978年岁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重点的转移,恰似平地上一声惊雷,给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送来了春天。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理论的拨乱反正,把颠倒了的思想、学说、理论,重新颠倒过来。由于笔者所学专业原本为经济学,便从经济理论入手,针对长期以来忽视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生产轻消费、重重(工业)轻轻(工业)等撰写的文章,“调整是目前国民经济全局的关键”、“为社会主义‘托拉斯’恢复名誉”两篇收入本部分,其他如“论按需生产”等没有收入。不过笔者拨乱反正的主战场,还设在人口、人口经济方面。20年前批判马寅初新人口论使笔者郁积于胸,20年的实践证明批判是错误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于是便将多年积累起来的资料整理出来,拿起笔来撰写“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1979年8月5日《光明日报》全文发表,并加了“编者按”,作为该报对过去错误批判的清算。近来有一位同事撰文,以本人是北大经济学系毕业、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和笔者本人具备的一些条件等为“理由”,断定笔者的文章是奉命之作。这里,我要告诉这位同事:我撰写的为马老新人口论翻案的文章同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没有关系,纯属个人行为,是笔者郁积多年学术情结的迸发,是“蓄谋”20年之久的。

以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为契机,相继发表“控制人口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人口理论”、“对‘人手论’的几点看法”等文章,并于1981年出版了《新时期人口论》专著,对批判新人口论以后形成的人口理论教条进行剖析,阐发应当建立科学的人口理论。主要剖析如下四个方面的理论教条。

一是将人口问题说成是政治问题,造成人口问题长期无人敢于问津。包括人口在内的社会科学中的某些问题,往往同政治有牵连;然而二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范畴,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和解决。批判新人口论把学术问题当做政治问题批判,谁讲人口问题谁就是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这样就划出一个“禁区”,堵塞了言路,致使人口科学研究中断了一二十年。在学术问题上,有时真理可能在少数人手里,只能坚持讨论的办法、民主的办法,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办事。

二是片面夸大人口多的好处,用“人手论”取代“人口论”。批判中加给马老的“罪状”之一,是“见口不见手”,只看到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没有看到作为生产者更重要的一面。批判者的逻辑是: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生产越多—积累越多—发展越快,因此人口越多越好。甚至认为“人口”一词本身就有问题,为什么首先看到的是一张吃饭的口,而不是万能的手呢?应将“人口”改为“人手”,“人口论”改为“人手论”。事实上,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中扣除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无论少年人口、成年(劳动年龄)人口还是老年人口,无论能劳动还是不能劳动,均要消费,消费是维系人口再生产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是将人口质量与种族优生混同起来,谁讲人口质量谁就是仇视劳动人民。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用他的话说,就是去掉这个大负担、保存这个大资源。批判中却将“提高人口的质量”说成是贬低、仇视劳动人民,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种族优生论的翻版。人口指居住在特定地域的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马老关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论述,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切中中国人口问题的要害。

四是在社会主义人口规律问题上,突出人口的不断迅速增长。批判新人口论以后,更加强调人口的不断迅速增长,致使这一“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占据学坛30年,甚至写进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断迅速增长”的潜台词,是社会主义不存在人口过剩问题。因此,尽管我国在实践上仍在推行节制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理论上解释为有利于母亲、儿童健康,有利于妇女解放,绝不是因为人口多了的缘故。这就形成理论与实践上的背离,既不能正确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也不能使人口学理论得到健康的发展。

只有人口理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才能拨正学科发展的航向,才能正视中国人口问题的客观存在和问题的性质,找到解决的根本出路。

第二专题,人口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关于人口发展战略问题”,是在人口理论拨乱反正后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中国人口和劳动力过剩问题的解决,从分析目前人口数量大、年龄构成比较轻、乡村人口所占比例高、人口素质比较低、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具有较强增长势能的实际出发,提出并论证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相结合,集“控制”、“提高”、“调整”于一体,当前以“控制”为重点的战略。笔者主持的《2000年中国的人口和就业》,列入国家重点项目《200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之一。描绘出2000年中国人口和就业发展的目标、图像、特征和决策选择。这是一份内部研究报告。面对当时宣布的2000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2亿人以内控制目标,该报告提出控制在12.0亿人、12.5亿人、12.8亿人低、中、高三种预测,并且论证了控制在12.5亿人左右及其政策选择。该报告是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在2000年时点的具体运用和体现。由于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直接关注《2000年的中国》研究,人口和就业报告同其他报告一样,对2000年规划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原报告为内部研究报告,本文集(一)收录的仅是《光明日报》发表的一份摘要。作为对人口变动趋势和人口发展战略的理论阐释,“论孩子成本—效益理论和人口控制”被收入本部分。该文在科学评价莱宾斯坦(H.Leibenstein)、贝克尔(G.S.Becker)等的孩子成本—效益理论和值得借鉴的科学成分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发生孩子劳动—经济效益、养老—保险效益强化,孩子成本主要是指用在教育、科学上面的成本增长不快的不利倾斜,提出20世纪80年代控制人口增长难度加大的结论。应对的思想和决策选择,提出除了沿用以往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外,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大利益调节分量,有效增加独生子女和计划内生育子女效益,同时在四川省进行变独生子女费为独生子女双全保险和父母养老保险改革试验,力图解除独生子女父母的后顾之忧;提高子女成本特别是教育成本,适当增加计划外生育子女费等办法。通过加大利益调节改革,诱导父母从关心家庭经济利益得失上,关心生育子女的数量,自愿选择少生优育道路。

贯彻以数量控制为重点的人口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收到怎样的效果?“30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发展回顾与展望”、“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看计划生育的伟大成绩”等几篇,从学术角度,主要从人口转变和年龄结构变动作出阐释。1949~1990年,中国人口经历1949~1952年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变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1953~1957年的第一次生育高潮,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7‰;1958~1961年的第一次生育低潮,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4.6‰;1962~1973年的第二次生育高潮,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6‰;1974年以来的第二次生育低潮,迎来人口增长率长期持续的下降。与此同时,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过渡到成年型,并且开始了向老年型的过渡。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具有深刻意义的转变,它标志着中国人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专题,人口与经济。提出和阐述的重点问题,一是在“人口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论文中,强调人口的变动和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寻求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劳动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人口质量同经济技术结构之间的平衡。二是在“四个现代化和从9亿人口出发”论文中,强调将经济建设与人口现状联系起来,在改革开放中仍需坚持主要消费资料的生产要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人口教育素质不高决定着立体层次的技术结构,城乡人口结构落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具有一些显著特点。三是在“利用人口年龄构成变动促进现代化建设”等论文中,最早提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命题。该文是在美国作访问学者时完成的,发表在1983年6月5日《人民日报》上。通过高、中、低三种方案预测,提供一个长达40年左右老年和少年人口之和比例下降、生产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即从属年龄比或被抚养人口比下降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指出“黄金时代”对实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快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黄金时代”和后来被称为“人口盈利”、“人口红利”、“人口视窗”诸概念是同一含义,都是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升高、老少被抚养人口之和比例下降,劳动力充裕、社会抚养比下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机遇期。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和阐释这一命题,构成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强有力的人口劳动支撑。四是在“经济生产年龄人口变动和就业战略重点的转移”等论文中,从我国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和人口城乡结构实际出发,提出并论证了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工商业、农林牧渔业、乡镇企业各转移1/3的“三三制”转移,对当时乡镇企业、城乡经济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五是在“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人口观”、“发展经济,促进转变,寻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沿海地区人口经济发展的启示”两篇论文中,论证了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转变超前,率先进入年龄结构“黄金时代”;人口素质较高,科技开发能力较强;城市化推进较快,人口城乡结构较为合理等有利的人口条件,为沿海经济率先发展提供人口学研究支持。结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产业结构升级客观要求,提出人口与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发展方向,指出关键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逐步实现由投入孩子数量成本向质量成本转变,增强人力资本积聚能力。

第四专题,人口老龄化与发展老年科学。实施以数量控制为重点的人口发展战略,生育率和出生率的下降必然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一定程度的老龄化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是实现人口零增长和零增长以后负增长所必经的阶段。但是老龄化必须保持在合理水平,即将老龄化引起的社会负担加重,控制在社会经济发展能够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为此,笔者主持“七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老年人口调查和老年社会保障改革研究”,组织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此为首次全国规模的老年人口抽样调查;编辑出版抽样调查资料,研究报告、国际研讨会中英文文集和老年人口、经济、社会专著三部,被誉为“中国老年科学的奠基作”。收入本部分的“中国老年人口现状”,是抽样调查的总报告,其余为在调查基础上撰写的论文。由于应用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作,许多带有开创和填补空白性质。提出和主要阐发的,一是198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现状。包括典型“金字塔”状结构;老年人口年龄、性别、文化构成;旧式婚姻关系再现——老年人口婚姻、生育和家庭;农业型与工业型并存——城乡老年人口经济来源、收入和供养差别;自食其力与奉献——老年人口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职业构成;增进健康和活力——老年人口医疗、健康、居住和活动等。通过与国际社会比较研究,阐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二是提出并论证积极发展社会供养、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适当组织老年人劳动自养,建立“三养”结合、互相补充的养老保障体系框架;同时分析家庭子女供养和老年自养弱化,社会供养强化发展趋势,未雨绸缪发展以社会供养为主导的老年保障体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三是阐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老年学的宏观思考,包括研究对象、方法、体系,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以老年人口学、老年经济学、老年社会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老年医学为支柱的老年科学体系。四是人口老龄化和老龄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收入本部分的主要是与亚洲日本、欧洲荷兰的比较研究,提出某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第五专题,人口与发展。其中“改革开放给人口城市化带来新的生机”和“中国城市人口划分标准问题研究”两篇,为人口与城市化发展专题。重点阐发,中国人口城市化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快速发展和六七十年代的20年徘徊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契机,迎来高速发展阶段,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的新形势面前,城市人口划分标准需要作出相应的修正,不能沿用传统的“农业”、“非农业”户籍指标,合理借鉴国际社会做法,突出“聚居程度”人口指标;长期推行的“积极发展小城镇,适当发展中等城市,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城市化方针,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随着改革开放和人口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也需要适时作出调整,增加一定的弹性,遵循城市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一瞥”论文,阐述人口变动和发展的文化渊源,作为传统文化支柱之一的生育文化,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人口文化对生育的影响仍较显著,人口教育素质的提高就是生育率的降低;为了比较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提出相当于平均所受教育年限的人口文化教育指数,运用受教育人年数方法,计算出总体人口平均所受教育年限,填补了没有这一统计指标的空白。笔者研究发达国家人口研究动向,也关注发展中国家人口走势,收入这部分的“论第三世界国家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作为出席国际会议的论文,对发展中国家人口与消费、就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等的发展,作出宏观考察,探索带有规律性的变动,提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总体上,是要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同时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提升人口素质,增强人力资本积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充裕的优势。

上述期间,笔者发表的科研成果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也得到相应的承认和奖励。获部委级以上主要奖项的有:

授予首批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国家科委发文,人事部颁发证书(1984),并载入《新中国科技精英谱》(1988)。

“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论文,获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特别荣誉奖(1994)。

《200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笔者主持并主笔研究报告之一《2000年中国的人口和就业》,为答辩三人小组成员、获奖人之一,颁发证书和奖章(1988)。

《中国老年人口(人口、经济、社会三卷)》专著(主编),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单一奖项,1993);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

《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集,包括序和研究报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单一奖项,1993)。

“发展经济,促进转变,寻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论文,获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

附录。对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学术界和相关媒体曾发表一些评论和报道。这些评论和报道不一定十分准确,不过还是表达出一种观点,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因而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附录于后,供参考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