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上最有创造性、最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拥有系统科学知识的宝贵人才资源。大学毕业生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重任。自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一直保持着持续性和长期性的鲜明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难题产生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个问题的产生与中国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低以及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有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到人民群众自身的利益,也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健康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棘手程度已经超越了下岗职工、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成为就业市场的核心问题。201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达到820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近10倍,占当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量的比重从1998年的25.23%上升到2018年的60.25%,已经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根据就业弹性理论,产业结构对劳动者的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产业规模的扩张及其结构优化,能够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劳动力市场总就业人数;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为劳动者的就业提供了物质资料基础,决定着劳动者的就业结构。伴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资源的战略性重组和优化配置,中国要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拓展,促进国家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适应性改革。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升级也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结构。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技的进步,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中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中国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对这个问题世界各国都给予重视。本书以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和高等教育的影响为研究主题,以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经验法则、钱纳里-赛尔昆就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等为基础,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和高等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本书分为八章,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为理论研究和现状特征研究。基本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本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进行阐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主要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等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理论、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发展经济学二元结构就业理论等构建了本书的理论研究框架。第三章为中国产业政策回顾与产业转型升级规律,主要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后文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供需平衡问题奠定基础。第四章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主要介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特征,考察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征与就业促进模式,并对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教育现状与问题。主要通过总结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效,提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性矛盾和外部结构性矛盾凸显、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滞后性、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逐渐增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为实证定量研究与应对策略设计。基本内容安排如下。第六章是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主要从产值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价值链升级三个层次探讨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并通过估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就业弹性模型和测算斯托克夫指数,得到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程度的差异性。第七章为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评价及其趋势预测。主要通过探究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性、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关联度,研究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性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探究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联机理。第八章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路径。主要是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进行探究,以规模与质量相协调、公平与效率兼顾、统筹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均衡发展以及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为原则,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措施以及中长期规划。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校教育健康发展;坚持教育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坚持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