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论茶
易明听到熟悉的声音,便知道是柳野来了。
一番寒暄后,易明才知道庞汾已知道自己过来,并且特意给他找了地方。
因为齐军就快兵临城下,柳野也不好多停留,稍作交代便匆忙离去。
看着柳野离去,易明却有一丝不好的预感。
多年的打铁经验告诉他,如果一块铁需要老铁匠亲自打,要么是材料优良,怕小伙计就此浪费。
要么就是材质过差,只有老铁匠知道如何处理。
总之,都不是寻常之铁。
同理,自己只是一个远道而来的逃难者,原本应该只要在柳野家借宿即可。
而庞汾作为上将军,却为自己准备住处,明显是觉得自己非同寻常。
现在此处还有军士,明显是在监视他。
或者说,自己在庞汾眼中,就是老铁匠手中的一块老铁。
怎么处理,尚且未知。
好在现在只是自己不能出城,城中倒是可以溜达。
想到昨日那个馆子,自己又无其他事,便又去了那馆子。
又听的掌柜讲起他对茶的研究,讲到“七碗两腋习习清风生”时,忽听有人说道:
“好!好!好!”
连说三声好,足见其赞叹不已。
此话一出,馆子里瞬间安静了起来,客人都看向了这个喝彩的人。
此人商旅打扮,自称楚商,姓陆,略带激动的说道:
“六碗通仙灵,七碗清风生,真是妙极,妙极啊。
但六碗七碗可以并成,叫羽化登仙之感,可统称之为羽如何?
”
“彩!”,楚商评价又博得满堂彩。
听了楚商的话,掌柜的倒有点不好意思,跟客人说道:
“实不相瞒,这两句并非我所说,我只有五碗茶。
而是先前有个姓仝的客商,听了我的五碗茶后,补充了后两句,让我补充到后面。
问他姓名,他只说兵荒马乱之年,朝不保夕,都是虚的。
不过,此时我也下决心,将“七碗茶”说给客人。
子孙若能出将入相,须将“七碗茶”公布于世,公布于世之人,无论何人,皆称之“卢仝”。
”
听了掌柜的话,姓陆的商人也激动起来:
“好,好,如此甚好!
掌柜取仝字以纪念,那我也有样学样。
既然今日提出羽化登仙之感,后世如有茶经大作之子孙,那就叫陆羽。
”这话一出,馆子里又是议论纷纷。
一阵嘈杂后,掌柜的又开始说了:
“最近,我发现一种新的茶。”
听到这里,易明忽然来了精神,昨天就听到这里,被柳野叫走的。
“哦?”
虽说这卢掌柜爱茶,但能发现新茶,不少客人倒也十分惊讶。
“此茶是我上山偶然遇见,茶性寒,开花如冬日冰凌,亦如小雪花,因此我称为冰雪冬凌茶。
今日刚好搞了一批新茶,可请诸位尝上一尝。
”
说完,便招呼馆子里伙计给客人倒上。
易明当年也喝过不少楚商带的毛尖,吴商带的龙井,对于性寒之茶,早就习以为常,没多大期待。
和茶比,更想听到掌柜讲的奇闻异事。
因此漫不经心的喝了一口。
之前所喝都是入口微甘,回甘生津。
而这冬凌茶却微苦,也未回甘。
反而有种肃杀之气。
“诸位,感觉如何啊?”
掌柜也期待大家的反馈。
“隐隐有些凛冽之气”,易明如实回答道。
“客官莫非常年打铁?”听到易明的回答,掌柜先是一惊,接着看向易明。
易明也是一惊,问掌柜的如何从一口茶判断出来。
“这冬凌茶虽性寒,但不至于凛冽。
而客官觉得凛冽,可见常年处于高温环境,因此遇常温而觉凉,遇凉而觉寒。
要么是岭南常年酷热之地,要么就是火炉旁。
而此时已入夏,大轵虽不比岭南,但天气也所差不大,不至于凉。
所以,就只剩下打铁匠了。
”掌柜话说完,又是满堂彩。
那位楚商喝完后,提了自己意见:
“此茶若解暑,自然可以,但若品茗,则还差点。”
“客官高见!”对于楚商的点评,卢掌柜欣然接受。
同时招呼伙计换了茶,让大家再尝尝。
“嗯,茶还是茶,水对了,味就对了。”楚商满意的点点头。
其他客人则面面相觑,没喝出什么区别。
不知两个品茶大家打什么机锋。
见大家面面相觑,姓陆的楚商给大家解释道:
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则为十分之茶。
而十分之茶,遇八分之水,则为八分茶。
泡茶之水,首选泉水,次选江河之水,井水为下。
”说道这里,掌柜的接着补充:
“没错,方才第一通茶,乃用济水所泡。
第二通茶,用玉泉水所泡。
泡茶泉水胜过江河水,因此玉泉也胜于济水。
“玉泉胜于济水?”听到这话,易明也愣了。
世人所称“江河淮济”中的济,就是大名鼎鼎的济水。
济水源头隐于地下,出大轵而现于地面。
之后再隐于地下,过黄河而不浑浊,于荥泽而出。
最后入伏牛山而隐,入齐鲁而出,东流到海。
三隐三现,独立入海,让济水闻名于世。也因此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
济水是知道的,可玉泉怎么回事?
这着实让易明有些不解,也对大轵再一次充满了好奇。
“掌柜的,泉水胜河水我认同,
但玉泉胜于济水,此话不敢苟同!”
另一位客人表示不服。
“哦?”掌柜的面带微笑,想听听这位客人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