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说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把“应该”变成“能够”

想要拥有创造力并不简单。在一项研究中,60%的首席执行官表示创造力是最重要的领导品质,但却有75%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充分发挥出创造的潜力。

在解决问题时,创造力尤为重要。

假设你的宠物得了一种罕见的癌症。你得到了各种不同的意见,但似乎只有一种药物可以挽救宠物的生命。好消息是,生产这种药物的公司就在你家附近。但坏消息是,这种药非常昂贵。

你衡量了贷款、提高信用卡额度以及向朋友和家人借钱等选项,但却只能筹到治疗费用的一半。走投无路的你,只得考虑闯入工厂偷药。

诸如是否要为生病的宠物偷药这种道德困境,往往可以被定性为对与错之间的伦理难题。例如,在没有人会发现的情况下,你是否应该为了出人头地而作弊;在不会被揭穿的情况下,你是否应该为了省钱而撒谎。

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答案显而易见。即使没有人会发现,作弊也是不好的;即使不会被揭穿,说谎也是不对的。自身利益和外部利益之间的冲突显而易见,但“正确”的做法却非常明显。

但在其他情况下,即便存在所谓的“正确”答案,这个答案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在宠物患癌的例子中,两种选择都不理想。偷窃显然是错误的,但让你那可怜的宠物日渐憔悴似乎也不是好办法。

诸如此类的情况涉及道德与义务之间的权衡,因此通常被称为“对与对”之间的困境。我们陷入了矛盾之中,需要为一个原则(例如承担我们对爱人或宠物的责任)来牺牲另一个原则(例如公平和道德的行为)。选择一个原则,似乎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个原则,因此,这与其说是双赢,不如说更像是“双输”。

在思考这些挑战时,我们经常问自己一个经典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帮助我的宠物(但却会违反不偷窃的戒律),还是确保不触碰法律的界线(但却要对一位重要的伙伴见死不救)?

我们总会用“应该”来思考问题。说明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产品,员工手册告诉我们在办公室“应该”如何行事,公司行为准则阐明了公司在人才多样性或环保方面“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因此,在面临道德或其他方面的挑战时,我们自然经常会考虑应该怎么做。事实上,如果用一个最准确的单词或短语来描述我们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的感想,几乎有2/3的人都会提及应该做的事。

“应该”这个词虽然很常见,但却往往让人陷入困境。在关于对与错的问题上,“应该”是个好用的利器。拿撒谎、欺骗或偷窃问题举例,这些行为有时看起来并不重要,也可能没有人会发现。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便是在提醒我们谨记自己的道德指南针。这种方式鼓励我们思考“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有助于我们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

但在许多其他的情况下,“应该”的作用就不那么大了。考虑是否要靠偷药来救生病宠物的时候,由于不存在所谓“正确”的答案,权衡“应该”的效果非常有限。思考“应该”做的事,会让我们在两个都不理想的选项之间进行权衡,而且越陷越深。这种心态迫使我们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还常常让我们感到被动无助。

但是,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

无论是试图解决道德困境,还是用创意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我们通常都是在寻找灵光一闪的洞见。在这茅塞顿开的时刻,解决方案或者看待问题的视角突然变得清晰起来。的确,洞见并非呼之即来,也并非深入分析和深思熟虑的产物,而往往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如电闪雷鸣一般乍现。

以创造力为例,当我们换个视角看待问题时,就能产生顿悟。思考一下,如何只用一盒火柴和一盒图钉把一根点燃的蜡烛固定在墙上。花些时间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呢?

我们在尝试想出答案时,往往会把关注点直接放在图钉上,试图用图钉把蜡烛固定在墙上。但很遗憾,这一招并不管用。这些图钉不够大,也没有办法固定蜡烛。就这样,我们会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而换来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然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图钉有很多用处。与其直接将蜡烛钉在墙上,不如把图钉盒利用起来。倒出图钉,把图钉盒钉在墙上,用盒子作为燃烧的蜡烛的支架。

问题解决了。

不过,诸如此类的解决方案需要我们放宽自己的假设。不要觉得这些东西的功能固定不变(比如图钉盒就是装钉子的),而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拓展不同的用途。

为了探索如何获得这种顿悟,哈佛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集合了诸如宠物生病等各种道德困境,对人们的解决方法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让一组参与者通过略微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检验这种方法能否提高人们用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于采取惯常的方法或是思考“应该”怎么做,研究人员鼓励参与者考虑“能够”做什么。

这个小小的改变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思考自己“能够”做什么的人想出的解决方案要优秀得多,这些方案不仅更加有效,其中的创造力也更显著。

与其陷在两个不完美的选项中逼自己做出选择,不如鼓励人们思考“能够”做什么,激发他们用不同的心态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后退一步,与现状拉开距离,从更开阔的视角思考问题;将多个目标、备选方案和结果纳入考虑范围;认识到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从“能够”出发,远离了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心态,鼓励人们意识到自己或许还有其他的选择。除了在救宠物和偷药品之间做出不可调和的选择,或许还有其他可能更好的途径。比如,你可以通过为制药商(或兽医)免费打工来支付药物费用,或者在GoFundMe众筹平台(3)上发起筹款活动。

“能够”这个词有助于发散思维,因此会带来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能够”让我们的思维跳出条框,跨越界限;鼓励我们考虑多种方法,建立新的联系,不再像以前一样容易满足于唾手可得的答案。与其只看事物的现状,不如从“能够”的角度来思考,看到事物有可能发展成的样子,忽略显而易见的表象,探索不同的做事方法。

举例来说,需要擦去铅笔字迹时,如果考虑到物体“能够”拥有的功能,我们便能对普通的物品加以巧妙利用。比如说,要擦除铅笔字迹时手边没有橡皮擦,我们便会意识到橡皮筋可以起到差不多的作用。同样,需要通过戴口罩来避免吸入有害灰尘时,那些探索物体“能够”拥有的潜在用途的人便更可能发现,丝巾也可以达到差不多的效果。

你是否对某个棘手问题捉襟见肘?是否想要变得更有创造力,或是激发他人的创意?

那就培养出一种“能够”心态吧。与其思考“应该”做什么,不如问问“能够”做什么。这种做法会鼓励我们和他人调动起能动性,思考新的途径,把障碍变成机遇。

在向别人寻求建议时,也应遵循这种原则。在寻求帮助时,我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提问,也就是询问他人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问法从某些方面说得过去,但并不总是最有效的方法。询问我们“能够”做什么,可以鼓励对方放宽思路,为我们提供更好且更富创意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