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庄的手段
苏纳海的被杀和汤若望案让孝庄对鳌拜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此人若不加以钳制,必为第二个多尔衮。
这个清朝最有政治手腕的女人开始行动了。
康熙三年,宫里传出消息,皇上即将纳妃。两位新皇妃,一位是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另一位是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
孝庄之所以选择索尼和遏必隆,并不是因为他们家的姑娘长得多么漂亮。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皇帝的婚姻基本上是政治博弈的结果,长相永远排在最后一位。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后宫三千粉黛个个是佳丽,皇上也有皇上的苦衷。
孝庄虽然足不出户,可是她比谁都看得清楚。索尼是四大辅臣中的关键人物,他本人虽然想置身事外,可是孝庄需要索尼这尊神来制约其他三位大臣,为康熙亲政铺平道路。最妙的是,索尼已经老了,老到对权位已经没有什么欲望了。而遏必隆一直是个墙头草,没什么主见,只要给他点甜头,让他别捣乱就行。至于苏克萨哈和鳌拜,他们俩正是孝庄要收拾的目标。
康熙四年(1665年),孝庄下谕旨,让索尼的孙女赫舍里进位中宫,皇上要大婚了。
按照惯例,大婚往往意味着皇上亲政。康熙亲政了,还有辅臣什么事儿?苏克萨哈和鳌拜当然不傻,现在索尼和遏必隆已然受到了孝庄的重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这搞不好就是孝庄要办他们的前兆。于是,两个人坐不住了。
苏克萨哈拿着康熙和赫舍里的生辰八字跑进宫见孝庄,一本正经地指出他们二人八字不合,在一起恐怕不太好。苏克萨哈这个办法也算急中生智,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因为算命先生的一句八字不合就分手了。可他还是草率了,因为这主意一听就是汉人幕僚想出来的,但康熙是满人,孝庄是蒙古人,人家根本不在乎这个。
鳌拜就比苏克萨哈爽快多了,他直接跑来威胁孝庄。鳌拜表示,如果立了赫舍里氏为皇后,满洲内部肯定要叛乱。赫舍里的爷爷是首辅索尼,亲爹是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鳌拜叫她“下人之女”,不过是想讽刺索尼的父亲当年是海西女真投诚过来的,不是建州女真的土著。
对于苏克萨哈和鳌拜的反对,孝庄并不在意,她也不需要在意。有索尼家族的鼎力支持,有自己娘家蒙古诸王的力量,此时的孝庄就是清朝最低调的实力派。她只需要泡杯茶,坐下来看四大臣内斗,坐收渔翁之利,就能让康熙平稳地拿到那至高无上的权力。
果然,在家养病多年的索尼,病突然好了。
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索尼以首辅的名义召集其他三位大臣开会。大家刚一落座,索尼就开始哭,哭得自己老泪纵横,哭得别人坐立不安。
哭罢多时,索尼开腔了。他首先追忆先皇顺治对在座各位的知遇之恩,然后表示顺治当年十四岁就亲政了,现在康熙也十四了,我们应该归政于皇上。最后,索尼强调:“为了表示我们不忘誓言,绝不贪恋权位,大家应该一起上个折子请皇上亲政。”
索尼这顶大帽子戴得很直接:只要不请皇上亲政,那就是贪恋权位,就是对不起先帝!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谁也不能反对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四大臣请皇上亲政的折子递上去,被康熙自己给否决了。
康熙和当年急切地想亲政的顺治不一样,他从祖母孝庄那里学到的政治秘诀是永远躲在幕后操纵一切,因为独自在台前会有太多明枪暗箭,让人防不胜防。康熙和孝庄商量之后,决定把亲政的事情缓一缓,于是他将奏折扣了下来。
可索尼已经等不到康熙亲政的那一天了。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危,康熙亲自出宫前往索尼府探病。索尼什么也没有说,只向康熙推荐了一个人,一个寄托了他全部期望的人——他的儿子索额图。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牛人,索尼的家族正是在他的手上达到了顶峰。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二十三日,清朝的三朝元老赫舍里·索尼病逝。
康熙给予了索尼很高的身后殊荣,谥号“文忠”。这个荣誉称号仅次于“文正”,就连明朝的张居正,以后的李鸿章,也都只是“文忠”而已。除此之外,康熙还钦赐鞍马二匹、银两千两,派人加祭四次。这样的荣宠是每一个官员都梦寐以求的,而索尼全得到了。在变幻莫测的官场之中,特别是跟后面其他三位辅臣相比,索尼能善始善终、哀荣备至,算非常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