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1章 李亨称帝
第51章 李亨称帝
却说安禄山听说杨国忠被杀死后,心里十分高兴;可听说杨妃及韩、虢二夫人也被赐死、杀死后,不由得放声大哭道:“杨国忠原是该杀,却如何害我母后?我此来正欲与他们欢聚,今绝望矣!此恨怎消?”于是命部将大索在京宗室皇亲,无论男女老少全部杀死。
九月十七日,李亨任命广平王李豫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朔方军及回纥、西域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李亨让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叶护大喜,称李豫为兄。官军进至长安西,于香积寺北大败叛军,斩敌六万人,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官军一战收复长安。回纥军想进长安抢掠。李豫对叶护太子说:“现在刚刚克复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东京的人就会死守,以后就很难攻取了,希望克复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原来肃宗急于收复京师,答应回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叶护太子吃惊地跳下马来捧着李豫的脚说:“我当立刻率军为殿下前往东京。”于是率领军队从长安城南经过。李豫整军进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夹道欢呼。李豫镇守安抚了三天之后,又率领大军向东去收复洛阳。
却说杨贵妃死后,安禄山日夜哀嚎不止。有人说安禄山为了得到杨贵妃才发动安史之乱,结果杨贵妃红颜薄命,安禄山当然痛心。
此后安禄山性情大变,暴怒无比。到后来两目俱盲,不见一物,心中焦躁,性情愈加暴厉,左右供役之人稍不如意,即痛加鞭挞,有时竟杀死。他有个贴身内监名叫李猪儿,日夕不离左右,所以受挞最多。还有严庄本来是他的亲信大臣,一言不合也被鞭挞。有次安禄山责骂严庄等人道:“当初你们劝我造反,都说肯定能成功。现在周围都是大唐的军队,哪儿来的成功?你们的计谋呢?你们还能为我做什么呢?你们都给我滚吧。”说完便把严庄等人都撵了出去。
安禄山的大儿子名叫安庆宗,在安禄山起兵的时候就被唐朝给腰斩了,所以现在的继承人是安庆绪。后来安禄山的爱妾段氏又生一子,名叫庆恩。安禄山因爱其母并爱其子,意欲废庆绪而立庆恩为嗣。
安庆绪因为失爱于父,时遭鞭挞,心中惊惧,计无所出。乃私召严庄入宫,屏退左右密与商议。严庄常受安禄山鞭挞之苦,心中忿恨不过,今日见他求计,就故意沉吟不语。庆绪再三请问,严庄慨然发叹道:“主上既然宠爱段氏,自然偏爱段氏之子了。殿下别说承继大位,恐怕性命也难保呢。”庆绪大惊道:“我是嫡出之子,不能承袭大位已是可恨,怎么能够丧身呢!”严庄道:“殿下若束手,必至于死;若欲不死,就束不得手。”庆绪低头一想便道:“先生深为我谋,敢不敬从。”
于是严庄置酒于密室,邀李猪儿过来小饮。严庄笑问道:“足下近日又领过多少鞭子了?”李猪儿忿然道:“不要说起!我前后所受鞭子无数,也不知道何日是了?”严庄道:“莫说足下,即如大臣、太子也屡遭鞭挞。主上恁般作为,岂是待臣之道?如今天下未定,万一内外人心离散,大事去矣!”李猪儿道:“太子还不知道哩!今主上已怀废立之意,将来还有不可知之事。”严庄道:“太子岂不知之,日间正与我共虑此事。我想太子为人仁厚,若得他早袭大位,我和你都有好处。”李猪儿摇手道:“主上如此暴厉,谁敢进言让他禅位?”严庄道:“我是大臣,或者不至于被害死。足下屈为内侍,将来不止于鞭挞,说不定会送了性命。”李猪儿听后不觉攘臂拍胸道:“人生在世总是一死,与其无罪被戮,不如拼个你死我活,也还留名于世!”严庄引他说出此言,不由抚掌而起说道:“足下果能行此大事,不仅不至于死,还有可能做个佐命功臣哩!只是你主意已定否?”李猪儿道:“我意已决,但恐非太子之意。”严庄道:“不瞒你说,我已问过太子了。太子因为失爱于父怕有祸患,和我说过:‘凡事任你们去做罢。’我想足下必与我同心,所以特地约你来相商。”李猪儿道:“既然如此,事不宜迟,明夜我便动手。”言毕作别而去。
次日黄昏时候。庆绪与严庄各带短刀托言奏事,直入便殿门来。值殿官不敢阻挡。安禄山此时安寝于帏帐之内,不防李猪儿持刀突入。安禄山方欲问时,李猪儿已经揭去其被。说时迟,那时快,李猪儿把刀直砍他的肚腹,那肠子已经流出数斗,安禄山大叫一声而亡。
安禄山被杀,左右侍者正在惊骇,严庄喝叫不许声张。接着令人就床下掘地数尺,以毡裹尸而埋之,戒宫中不要泄漏。次日宣言安禄山病危,遗命传位于庆绪。段氏与庆恩赐死。于是安庆绪即位,伪尊安禄山为太上皇。
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死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来史思明又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害。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唐肃宗特命嘉奖有功之臣。大唐吏部明确了将士们的功劳后,又加班加点开列出一长串为国捐躯的烈士名单:颜杲卿、张介然、许远、南霁云、雷万春……
对于这些应该表彰的忠烈,唐肃宗及在朝的文武百官均无争议。唯独对死守睢阳而遇害的御史中丞张巡,众人却意见不一。
作为盛唐进士出身的文官,张巡原本拥有美好的前程。史书称其“读书不过三复,终身不忘。为文章不立稿”,妥妥的盛世“学霸”。步入仕途后,张巡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等官,皆以政绩卓越、清正廉洁著称。所以在仕途伊始,张巡的亲友们都认为,他极有可能因治城兴邦而名垂青史。
可张巡为人志气极高,不拘小节,向来厌恶与庸俗粗鄙之人为伍,因此没能顺利进京述职,而是被分配到“士多豪猾”的真源县当县令。
真源地处中原,“盛产”土豪劣绅。张巡到任时,当地最大的“地头蛇”华南金倚仗在衙门任职的关系,欺压百姓,作威作福。
张巡头一次升堂,就让人把华南金逮来,当着全县百姓的面将其明正典刑。随后,他又颁布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政策。凭着一颗公心做事,张巡成为当地历史上治绩最好的“名宦”之一。
正当张巡准备大展拳脚之际,河北却传来了惊天异动。
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携“好兄弟”史思明发动叛乱,建燕称帝,兵锋直指长安,由于中原数十年未历战事,叛军顷刻辄至,不仅朝廷来不及调动军队抵御,各地官吏更是闻风而降。
而张巡愤而起兵,率领本县吏民数千人,毅然举起反抗安禄山叛军的义旗。
可是决绝的张巡却没能等来同僚们的积极反应。当时在真源县附近,雍丘县令令狐潮正准备投降。当地百姓趁令狐潮出城迎接叛军之时,直接将城门锁死,誓与雍丘共存亡。
但是雍丘县群龙无首,城中有识之士便派人邀请张巡为他们守城。
天宝十五载(756)二月,张巡带兵接管了雍丘县,与之一同前来的,还有单父县尉贾贲所部一千余人。为了提振士气,他们先拿令狐潮的家属祭旗,旋即加紧修筑防御工事。
张巡、贾贲到任雍丘仅一个月,令狐潮便伙同叛军大将李怀仙、杨朝宗等率四万大军来攻,声称要踏平雍丘,活捉张巡。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贾贲不愿做“缩头乌龟”,凭一股忠勇之气出城御敌,不幸全军覆没。
贾贲之死令雍丘、真源守军一阵恐慌,但张巡并未自乱阵脚。他分析令狐潮曾主政过雍丘,必知城防弱点,而敌军精锐必有轻我之心,要想凭借真源、雍丘两县有限的兵力取得胜利,必须化被动为主动。
张巡决定发动一次奇袭。
他亲自挑选一千名精锐,分成五队,每队两百人。这些人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尽量冲散叛军的阵脚,无需顾及杀敌多少,更不用抢夺辎重粮食,只需让敌军看清楚我军的威猛,逼其后撤即可。
这次奇袭很奏效。趁着叛军埋锅造饭的时机,真源、雍丘子弟兵杀至,敌军顷刻间阵脚大乱。数万大军根本顾不上吃饭,也来不及抵抗,便莫名其妙地退出战场。
此后,张巡与令狐潮之间又爆发了大小三百余战。令狐潮屡战屡败,其手下叛军锐气尽失,不得不主动后撤。
自秦汉以来,漕运关东成为长安物资供给的重要模式。隋唐时代的漕运,多取“东南之粟”,也就是所谓的江淮租赋,这些钱粮需要自江都运出,经长江、淮河、黄河等水路直抵洛阳,再由洛阳地区安排人手陆运至陕。
连通大运河的通济渠,正好穿过雍丘、宁陵、睢阳等地,直下江淮。这就意味着守好雍、宁、睢三线,便能有效阻止安禄山叛军染指江南。
江淮的重要性,安禄山当然晓得。为了断绝唐朝中央的财政收入和粮饷,令狐潮被上司“寄予厚望”。他自知打不过张巡,便带着士兵屯驻雍丘之北,并在那儿盖了座“杞州城”日夜防范,切断张巡义军的粮草支援。
令狐潮发动的消耗战,着实是张巡镇守雍丘以来遭遇的最大挑战。
雍丘地小人寡,城内物资储备极其有限。
虽然张巡如此可怕,但令狐潮知道,两军打消耗战,精髓全在一个“熬”字,只要坚持下去,没有打不赢的仗。与张巡相比,令狐潮的优势恰恰就是兵多将广、后援有力。
张巡前后坚守雍丘长达一年,令狐潮始终拿他没办法。在张巡的感染下,其手下也涌现出一大批悍不畏死的护唐猛将。其中,人送外号“木头将军”的雷万春,最是令人叹服。
一次,令狐潮率军来攻雍丘,雷万春正在城头督战。令狐潮命令手下士兵万箭齐发,雷万春来不及躲闪,面门上狠狠地挨了六箭,但他岿然不动,搞得令狐潮满腹狐疑,以为张巡安排了个木头人来骗他。叫来探子一打听,才知道不是木头人,而是守将雷万春。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潼关、长安接连失守,叛军长驱直入,唐玄宗仓皇西逃,天下军事格局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叛军大量涌入河洛、关中,雍丘一下子成了四面受敌的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