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4章 两个太监 二

第54章 两个太监 二

值得注意的是,李辅国居住的永宁坊位于长安城东南,鱼朝恩居住的光行坊则在城西最南面,离皇宫都比较远。历数唐朝宦官的住宅,几乎都在皇宫附近,方便他们出入宫廷。然而,李辅国是兵部尚书,鱼朝恩是判国子监事。他们都是国之重臣,不需要像那些卑贱的宦官一样每日游走在内廷之中,只是为了侍奉主子。长安之大,除了皇宫,何处住不得呢?

李辅国当上兵部尚书之后,仍不满足,向肃宗要求出任宰相,以便名正言顺地参决国政。肃宗委婉地说,以你的功劳,做什么官不可以。但是朝廷众人必然不认可,这怎么办呢?于是,李辅国暗示宰相裴冕让众人联名上书推荐自己,皇帝暗地里派人阻挠。虽然做不成宰相,但李辅国的权势早已超越宰相,出身士族的当朝宰相李揆见了他也得“执子弟之礼”,亲切地叫一声“五父”,以示尊重。

而肃宗的张皇后,被认为是一个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式的女性。

天宝年间,她被选入太子宫为良娣,故称张良娣。李亨与太子妃韦氏离婚后,张良娣专宠于太子。马嵬之变后,李辅国劝李亨与玄宗分兵,张良娣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于是李亨与玄宗兵分二路,北上灵武。

当时随行官员不多,四处兵荒马乱,每当太子留下住宿,张良娣总是挡在李亨前面。

李亨说:“抵御敌人不是妇人家的事,你为何要在前面呢?”

张良娣说:“现在太子跋涉艰难险阻,卫兵不多,恐怕有仓促,我在前面挡着,太子可以从后面逃走,这样就无患了。”

李亨灵武登基时,张良娣正逢临产期,肃宗虽不是第一次为人父,但还是千叮万嘱要她注意身体,避免操劳。

结果,张良娣产后三日,即下地为战士们缝补战甲,亲自照顾肃宗的饮食起居,说:“此非妾调养之时,当先办殿下事。”

由此,张良娣“宠遇专房”,并于乾元元年(758)被册立为皇后。

自入主长安以来,张皇后就开始模仿武则天、韦皇后,经常接受内外命妇朝见,向肃宗要权。为了扫清把权的障碍,她曾与李辅国一起进谗言害死了建宁王李倓,并几次三番要挟肃宗废黜太子李俶(李豫)。她虽然为肃宗生下两个儿子——李佋和李侗,然而长子李佋早夭,次子李侗年幼,故几次动摇嫡位,均未成功。

肃宗前半生在宰相与父皇的威压之间夹缝求生,后半生则被宦官与皇后死死压制,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宝应元年(762)四月五日,在被软禁太极宫一年零十个月后,78岁的唐玄宗突然去世。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他沉迷于道教的辟谷,不食五谷,坚持绝食。玄宗去世那年,被流放巫州的高力士正好遇赦而归。他走到半路,听闻玄宗已死,面朝北方,嚎啕大哭,呕血而死。

玄宗死时,肃宗已经病重。有一种说法,肃宗久病难愈,李辅国怕玄宗复辟而抢先对玄宗下毒手,因此玄宗之死并非善终。

北宋人王铚在自己的笔记文集《默记》记载了一个故事。唐玄宗被软禁后,仍无法打消唐肃宗和李辅国的顾虑。某天夜里,一个杀手带着李辅国的命令潜入太极宫,一锤子砸在了唐玄宗的脑袋上。只听见“砰”的一声,唐玄宗没被砸死,反而被这突如其来的敲击给弄醒了,起了身淡定地告诉杀手:

“我固知命尽于汝手,然叶法善(唐朝著名道士)曾劝我服玉,今我脑骨皆成玉,且法善劝我服金丹,今有丹在首,固自难死。汝可破脑取丹,我乃可死矣。”

唐玄宗被人刺杀居然不生气,反而生无可恋地给杀手传授了自己“不死之身”的破解秘法。刺客闻言照做,一场“开颅取物”手术过后,失去金丹的玄宗果然当场去世。

唐玄宗的脑袋瓜子被人开瓢之后,明朝的《鸿书》写出了更为劲爆的续集:“后温韬发唐之诸陵,见明皇头,乃破两半,以铜丝缝合。”意思是说,温韬的盗墓团队进入泰陵地宫后,撬开皇帝棺椁正欲搜寻宝物,却意外见识了唐朝的“颅骨修复手术”——唐玄宗头骨裂成两半,事后用铜线缝合,拼接成一体。

却说玄宗死后,肃宗也在人生的最后时日防着李辅国。面对李辅国专权的局面,病榻上的肃宗在宰相李岘的帮助下,制定了一套新办法,规定日后诏书皆由中书省发出,宦官不可假称皇帝制敕;但凡天下有重大案件,必须交由大理寺与中书、门下两省会同裁决,宦官不得插手;至于禁军、宦官内部有违法乱纪行为,则一应交由御史台、京兆府处理,旁人无得过问。

然而,诏书刚下达,肃宗就因精力耗尽,一病不起。

大唐君位震荡,李辅国和张皇后之间的联盟关系也一夕瓦解。为了实现自己临朝称制的政治野心,张皇后不惜以改易太子的方式,想尽一切办法扶持自己的幼子登基。而李辅国则深知,无论谁做皇帝,他都只是奴才,想保命就必须握紧“枪杆子”。就这样,他抢先笼络并宣誓效忠太子李豫,然后借由新帝的信任,指挥禁军搜捕张皇后及其党羽。这事发生在肃宗死前两天。

由于这场政斗是围绕新皇帝展开的,肃宗的死活竟被所有人抛诸脑后。禁军杀入寝殿,肃宗眼睁睁地看着张皇后被抓走,惊惶之下,只能对外呼救,希望有人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但他的哭喊得不到任何回应。

两天后,肃宗病死。此时,距离玄宗离世仅过去了13天。这对皇帝父子纠缠了一辈子的恩怨,至此总算了结。

却说高力士是潘洲人,原名冯元一,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高力士出身不错,按理犯不着去做宦官。

后来有人报告说岭南流人谋反,武则天就派酷吏万国俊去广州调查。事情本来没有多严重,可是万国俊为了邀功,却残忍地冤杀了上千人。潘州刺史冯君衡也没能逃脱万国俊的魔掌,结果被冤杀,家产也被抄没。当时还年幼的高力士无依无靠,就成为岭南讨击使李千里的政治“礼品”。

李千里作为李恪的大儿子,身为皇室子孙,为了自保,他给武则天献了好几次“符瑞诸异物”。后来听说武则天笃信佛事,又见冯元一机敏聪明,就为其改名“力士”,与另一个唤作“金刚”的阉童一块进献武则天。

冯力士勤奋好学,刻苦努力,最重要的是特有眼色,武则天夸他“黠惠”。正因为此,高力士才有机会去“习艺馆”学习骑术和文化,而且侍奉在武则天左右。

皇帝身边的太监看似无官品,或官品不高,可有时却比朝中的许多大臣有面。

有一日正好轮到冯力士值晚班,因为武则天晚上睡觉蹬被子,冯力士没有及时帮她把被子盖好,第二天武则天感冒了,冯力士被一顿暴打逐出宫去。

这时候一个贵人又把冯力士从人生的低谷给提了起来。

这个人便是宦官高延福,高延福不仅收留了冯力士,还收他做了义子,于是冯力士成了高力士。

高力士经过一年的调教和成长,变化非常大,外形越来越英俊,办事越来越机灵。武则天听说后又把高力士召回身边,封为“宫帷丞”。

目睹了神龙政变那样的宫廷争斗后,高力士越来越成熟,办事越来越老道。尤其是李显继位后,高力士看着这个皇帝被老婆女儿控制,知道他做不长,因此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

但是想帮助李隆基上位,也是需要把握时机的。公元710年李显暴毙,韦皇后也想效仿武则天把偌大的李唐变成韦唐,可是更换江山哪有那么容易?而且韦皇后的智商比武则天差远了。

就在这时,李隆基在高力士和太平公主帮助之下,联手发动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帝位经过李旦短暂的过渡之后,顺利来到李隆基的手中,高力士的显贵人生从此崛起。

李隆基登基后,高力士积极帮助他对付政敌,比如太平公主。从此李隆基对高力士的信任变得更加深厚。以至于到了后来,朝中的奏折都让高力士看,甚至让他给出处理意见。

因为李隆基的恩宠,后来找高力士办事的人很多,送钱的人也很多,不过高力士敛财有道,拿钱归拿钱,你的事如果合理,不伤国体,不伤皇帝,那么好办;但如果求办伤害国家和皇帝的事,一切都免谈,而且钱也不会退给你。

在安史之乱后,李隆基逃到蜀中,李亨登基称帝,李隆基成了没权的太上皇。

高力士被流放黔中道。临别之际,高力士想面辞唐玄宗,“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但李辅国从中作梗,高力士未能如愿,抱憾而去。这对主仆分开后,至死也没能再见上对方最后一面。

走到巫州,高力士写了一首诗:

“两京作斤卖,

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不同,

气味终不改。”

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荠是一种野菜,在富者云集的长安城论斤卖,而在人少地广的农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依然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他的心时时向着玄宗。

高力士的死相当壮烈,史书记载: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恸哭不已,绝食七天,最后呕血而亡。

高力士对故主的忠心无二,令唐代宗感动不已,不仅恢复了他的官位和荣誉,还追封其为扬州大都督,并特别批准其陪葬泰陵。

作为一个太监,高力士的忠诚和品格,确实是值得称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