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9章 黄巢题诗 一

第69章 黄巢题诗 一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各镇节度使,地方财阀等相继逐鹿中原。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

大中十三年八月(859年),唐宣宗病逝,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矫诏立李温为皇太子,后改名李漼。次年二月正式即位,也就是唐懿宗。

唐懿宗在位十年,也没有册立皇后,独宠号称长安第一美人的郭淑妃。郭淑妃生下一个女儿,取名李梅灵。李梅灵很多年不能说话,有一天忽然开口说道:“今天终于活了。”懿宗大为惊异,等到长大成人,虽然相貌平平,却深得懿宗喜爱,封为同昌公主。

女大不中留,唐懿宗无论怎么钟爱同昌公主,也不能把她永远留在身边。咸通七年秋天,在皇父的百般不舍中,同昌公主还是离开了皇宫,嫁进了名门之后,新科进士韦保衡府中。

韦保衡娶到这个贵妇,当然奉若天神不敢得罪,除了上朝办事以外,每天呆在内宅和公主厮守。郭淑妃爱女情深,也经常去探问,甚至留在公主的府第深夜不归,皇宫里面便生出一种谣言,说是韦保衡和丈母娘关系不清不楚,懿宗毫不过问。韦保衡两年中不停升迁,由翰林学士升到郎中、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开国侯,一直到集贤殿大学士,年纪轻轻的就挤身于宰辅的高位。

同昌公主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性情温婉,乖巧宜人,绝没有一般皇家公主那般的刁蛮任性。

不过同昌公主自幼体弱,在韦家又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而养出许多病来。三天两头倒卧病榻,日渐消瘦,这可急坏了韦家老老少少,他们到处寻医问药,宫中数十名御医也不停地穿梭于公主床前,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咸通十一年初秋,同昌公主终于撒于人寰。

听到爱女的死讯,唐懿宗有些支撑不住,趴在龙椅上大放悲声,他把女儿的死一古脑地归责于御医。当即下旨将韩宗邵等二十几名御医斩首,同时将他们的亲族三百多人也收入京兆大牢之中。

唐懿宗的不仁之举,引起了朝廷内外的纷纷议论,举国上下忿忿不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认为二十几位御医人死不能复生,但他们的亲族如果能释放出来,或可安抚一下民心。于是上疏启奏:“生命长短在于天定。公主有疾,深触陛下慈怀。韩宗邵等人备施方术非不尽心;而祸福难移无力回天,致此结局也是无奈。今牵连老少三百余人入狱,天下人议论纷纷多有不平。陛下仁慈达理,岂能被人妄议。伏愿陛下收回圣旨,宽释牵连者!"刘瞻的奏词有理有节无可挑剔,京兆尹温璋也奏请附议。唐懿宗大声叱责二人犯上。同时罢了他们的职务,刘瞻贬为荆南节度使,温璋贬为崖州司马,责令两人三日内离京赴任。

温璋性情耿直,被贬南蛮之地自然激愤,他叹息道:“生不逢时,死何足惜!”当天夜里就在家中服毒自尽。唐懿宗听到温璋的死讯后狠狠地说:“恶贯满盈,死有余辜!”

刘瞻离开长安赴任以后,驸马韦保衡大权在握,他与另一宰辅路岩串通一气,硬说刘瞻与御医同谋害死公主;唐懿宗信以为真,又把荆南节度使刘瞻贬为康州刺史,一个昏君的嘴脸暴露无遗。

残阳如血,天地间孕育着新一轮动荡。

先是浙东爆发裘甫起义。

为反抗唐朝的苛捐杂税,私盐贩子出身的裘甫起兵攻破明州(今浙江宁波),打开府库赈济穷人,队伍迅速壮大。裘甫铸印名为“天平”,意思是代替上天为百姓平均财富。

裘甫起义军席卷浙东多个州县,所到之处皆为帝国财赋重地,起兵七个月后被平定。

咸通四年(863年),唐军与南诏交战,徐州派出800人前往桂州(今广西桂林)戍守。这批戍卒一去就是五年,迟迟等不到换防,向上级问起此事,官员只是以库藏空虚、花费太大为由搪塞,完全不把他们当回事。

这帮徐州人一怒之下发动兵变,拥护庞勋为首北归。沿途百姓群起响应,庞勋的军队迅速扩张到了二十万人。

官军听说庞勋归来,畏其势众,立即溃退。

庞勋攻打宋州失利,准备转攻亳州,途中遭到沙陀骑兵追击。庞勋想折道返回彭城,结果被沙陀骑兵追上,庞勋在突围中战死。

在官军步步逼近的情况下,义军内部矛盾日益暴露。一些义军叛逃退据山林,反过来劫杀义军。

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好不容易被镇压下去。但唐朝社稷为宦官把持,又兼藩镇割据,朝野倾颓,王气渐衰。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一诗中写到: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意思是以往没有收成时,百姓会到相邻地区逃荒,但现在四处闹饥荒,没有一处可以投靠,百姓只好坐守乡里,等着饿死沟壑。之前那些免征的税,即使要征收也实无可征。然而,各州县还打着要向朝廷进贡和向三司上交钱款的旗号,继续加紧督促百姓交税,动不动就对百姓棍棒相加。老百姓即便拆屋伐木、卖儿鬻女,所得的钱也只能供吏卒们当酒食费用,根本交不到国库。有的地方除了租税外,还有其他各类徭役。朝廷如果再不抚恤救济,百姓实在没有生路了。

唐懿宗崇信佛教,不顾当时民生艰难,大肆铺张浪费,效仿宪宗到法门寺迎佛骨,“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对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农民起义,唐懿宗无能为力。

关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原因,南北朝的罗研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要是能让老百姓家里有五只鸡、一头母猪,睡觉有床被,锅里有饭吃,就算有苏秦、张仪这样的谋士来煽动,韩信、白起这样的名将来指挥,也不能使一个人成为盗贼。

总归一句话,老百姓基本的温饱问题要得到保障,如果办不到,他们就只能造反了。

无论是裘甫起义、庞勋起义,还是后来的王仙芝、黄巢起义,都发生在唐代农民生存环境空前恶劣的时期。当时农民主要面临两大危机:

一是土地问题。自均田制破坏、两税制推行之后,唐朝的土地兼并问题长期得不到抑制,到唐朝末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地主土地集中、不断兼并,贫富分化极为严重,以至“富者有连叶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唐朝前前后后推行的各种苛捐杂税(如青苗钱、间架税、除陌钱等),更是让不堪重负的农民雪上加霜。

二是自然灾害。当时经济富庶的山东、河南一带遭遇连年的水灾、旱灾和蝗灾等天灾,而各地政府无力赈灾、欺上瞒下,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容身。

走投无路的农民有了聚众起义的理由,那么谁会作为起义军的领袖,他又如何能够走上这个激荡的历史舞台呢?

却说曹州冤句县赤墙村,一人姓黄名宗旦,世为盐商,娶妻田氏回家,径从巢林经过,见一小儿席地而坐,身穿黄衣,叫田氏为娘,然后化一道黄气冲入田氏怀中,田氏归即有孕。怀胎二十五月,一日诞下,形容怪异:身长二尺,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左臂生肉滕蛇一条,右臂生肉隋球一个,背上有八卦,胸前有七星。宗旦见了惊疑,遂将此子丢在沟渠。

时有土地将此子移在巢树上鸦鹊窠中。经过旬日,宗旦复从巢林经过,忽闻树上小儿叫他父亲,宗旦举目视之,乃十日前丢的小儿,便将其取将下来。宗旦惊曰:“十日识人、叫人,此子奇异。”乃抱回家命田氏抚育,取名黄巢,表字巨天。博览经史,精熟武艺。

黄巢从小就有诗才,五岁时作诗一首《咏菊花》:

堪于百花为总首,

自然天赐赫黄衣。

父亲怪他不知轻重,命令他再做一篇。”黄巢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成年后雄心万丈,去长安城一试身手,试图考个功名回来。第一次没考中,没关系;第二次又没中!要知道古代科举考试可不是每年都能考的,就他这两把刷子,根本涂不了好墙,于是理所当然地落第了。要知道大唐一年才考十几个人,连孟浩然李白这种诗界大佬都考不上功名,你黄巢算个毛线呀。

黄巢心高气傲。这连考不中,在别人眼中跌了面子不说,自己当上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的美梦也就泡汤了。百感交集的黄巢在长安城墙上写下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就纳闷了,黄巢为什么对菊花这么感兴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