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3章 涉足石油产业
送走了塞西莉亚,雨果买了一份《新英格兰工人报》,仔细的阅读起来。
根据《新英格兰工人报》的统计,轰轰烈烈的“逃离波士顿”运动已进入尾声,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人选择离开,前往纽约、费城、罗德岛、巴尔的摩等地开启新生活。
还有一部分则回到乡下,过上了田园生活。
“走了好啊。”雨果开心的说道。
这群离开的工人是最死硬分子,对工厂主的仇恨最深,万一他们因技术进步,感到自身价值受到威胁,一时间想不开,可能会开启第二次罢工潮。
而现在,风险已降到了最低。
不过有利必有弊,离开的工人中有不少维修工,导致他买下的260台大型动力织布机修复进度缓慢,短时间内无法开工。
空闲下来的雨果,有了更多时间,重新拿起老本行,想利用化学知识,为治疗疟疾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他经过5天的验证,发现以当前的科技水平,人工合成复杂有机物极其困难,药物依赖于天然提取,根本无法跳过奎宁,化学合成氯喹。
“难道真的从石油开始。”
雨果设想过从石油行业开始,这种黑色液体的价值无需多言,可现在石油的价值未被人发现,相关产业薄弱,仅做工业润滑剂。
如果此时踏入石油行业,相当于开启一门全新的产业,各方面都需要金钱的支持,以他目前的资金状况,不足以吞下,搞不好会被别人夺了果实。
“先想一想。”
雨果收拾好地上的草稿纸,手指不断敲击桌面,思考该从哪方面涉足石油行业,才能保证利益最大化。
随着夜幕降临,酒店工作人员捧着熨好的礼服站在门口,轻声问道:“先生,舞会要开始了。”
“舞会?我更喜欢文学沙龙。”
雨果头也不回,走到房间的美国地图前,手上的羽毛笔狠狠插进伊利湖的西部港口,那里有利马油田,其产量峰值是2500万桶,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地之一。
接着,他又盯着宾夕法尼亚州西北部的泰特斯维尔,那里的石油储备更丰富,诞生了美国第一口现代油井,开启了石油狂潮,在巅峰时期,产量达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如此惊人的石油储量,令他很是心动,恨不得立刻出发,带上团体去勘探一番。
然而,他猛的清醒过来,之所以对涉足石油行业有担忧,是因为团队人数少,不专业,更没有亲戚朋友,离开波士顿,无法两头兼顾。
就算雇佣州地质勘探队,或者哥伦比亚矿业学院的教授,加上他脑海中的记忆,三方合力行动,依旧会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
若是打出油井还好,打不出来,纺织行业这边又落下,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陷入破产危机。
“还是钱不够多。”雨果感叹道。
他前段时间给罗德岛的同行授权了500台大型动力织布机的专利,资产加起来差不多7000美金,若是拿专利去银行贷款,就能成为万元户。
一万美金可以买到上百吨小麦和上百头牛,听起来购买力不错,但真正要开启一个行业,这点钱有点想当然。
“勘探也很艰苦,不适合我。”
雨果摸了摸因久居室内开始变得细腻的皮肤,下定决心,暂时放弃勘探的想法,专注于从另一端把控石油行业。
等以后钱足够多,再组织人去勘探,反正石油在地下又不会跑。
接下来的时间,他努力回忆脑海中的知识,写出了对石油分馏技术的详细构想。
“还是老本行好啊。”
雨果这次的构想成为有明确方向的指导,不像脚踏式缝纫机的粗糙临摹。
唯一欠缺的就是实验。
“现在应该去见一见哈佛大学的教授。”
得益于前段时间的精湛演技,名声大噪的他,很快就通过威廉联系到了哈佛大学的乔赛亚.库克教授。
马车穿过连接波士顿和剑桥镇的桥梁,雨果走进了后世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
彼时的哈佛,虽然名声鹊起,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学术的中心还在英国和法国,其名声比不上剑桥和牛津。
“雨果先生,很高兴见到你。”
乔赛亚微笑的打着招呼,做为学者,他并不排斥与商人接触,认为技术应该服务于商业,与波士顿,纽约,费城的商人都有合作。
雨果看着眼前这位鬓角斑白的资深学者,友好的说道:“教授,我有一点小发明,需要你看看。”
“年轻就是好啊。”
乔赛亚教授长期担任《美国科学杂志》审稿人,每天都能收到不少信件,但很遗憾,大部分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看起来跟炼金术差不多。
眼前这位叫雨果的年轻人,估计和其他人一样,在某个夜晚一拍脑门,觉得找到了真理。
雨果看出教授眼里隐藏的轻视,没有理会,翻开文件,展示出一张精心绘制的分馏塔设计图,指着图纸解释道。
“根据我的研究,不同碳链长度的烃类化合物会在特定温度下汽化,通过控制温度梯度,我们可以将原油分离成至少五种有用组分,从最轻的溶剂到重质润滑油。”
乔赛亚教授一听雨果满口的专业术语,就知道眼前的年轻人不一样,收起轻视的态度,认真的观看起来。
随后,他的脸色变的凝重,手指轻轻敲打着绘有分馏塔的图纸,惊讶的问道:“这种精妙的结构不像凭空想象,你究竟从哪里得到的灵感?”
“商业机密。”雨果微微一笑,他当然不能告诉这位教授,这是未来才成熟的石油分馏技术。
乔赛亚教授点点头,他经常与商人接触,知道有些话不能说,便不在追问,换了个话题接着问道:“从图纸来看,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多,你找我是要使用哈佛的实验室?”
“教授,确实需要哈佛的实验室,但我愿意付钱。”
哪怕雨果非常有信心,分馏技术一定会成功,但科学是严谨的,不可能在没有实验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一座价值几千美金的炼油厂。
要是哪里出了差错,他可就血本无归,说不定真要找富婆求助。
他见乔赛亚教授沉默不语,继续说道:“教授,没什么需要犹豫,你想想想看,分馏技术将彻底革新石油工业,你我的名字将和詹姆斯.瓦特、伊莱.惠特尼一起载入史册。”
“你真是一位慷慨的商人。”
乔赛亚教授摸着胡须,眼角皱纹里堆满笑意,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对金钱已不那么渴望,更加注重名誉。
眼前的年轻人非常懂事,不仅用实验室主动出钱,还在图纸和理论很完善,哈佛能提供的帮助不多的基础上,主动加上他的名字,这正中他下怀。
“这是应该的。”雨果谦虚的说道。
乔赛亚想起自己还是《美国科学杂志》审稿人,试探性问道:“论文能否能首先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
此时的美国,被欧洲老乡瞧不起,称其为大农村,蛮荒之地,乔赛亚迫切想多一些成果发表在美国本土的杂志。
“没有问题,不过我有一个要求,所有参与项目的人都必须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不经过我同意,不能向外界透露任何消息。”
雨果对这些无所谓,发表在哪里不是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