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与港澳史探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论

进入20世纪后,受到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的影响,广州出现了一批华人自立浸信教会。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华人基督教友意识到教会必须改变19世纪以来由以外国传教士掌握的差会为主进行传教的局面和浸信宗派的本身特色。广州华人教会的自立运动开始甚早,1873年就出现了第一所华人自立教会——华人宣道堂。在这场自立运动中,有10个自立教会成立了。通过现存的其中一些教会的档案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以及教友的构成。

鸣谢:撰写过程中,曾获得暨南大学汤开建教授的指导及香港浸联会游伟业博士、香港浸信会刘少康牧师的协助!

原载《暨南学报》2006年第1期


[1] 基督教浸信宗传入广州始于1844年。美国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I.J.Roberts)于5月15日来到广州传教,开始了浸信会在广州活动的历史(参见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而美国浸信会的另一名传教士弗吉尼亚州里士满(Richmond,Verginia)第一浸信会的叔未士夫妇(Rev.Jehu Lewis Shuck,1812—1863;叔何显理,Henrietta Hall Shuck,1817—1844)亦于1845年4月初从香港来广州传教(参见Margaret M.Coughlin,Strangers in the House:J.Lewis Shuck and Issachar Roberts:First 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ies to China,University of Virginia,Ph.D.,June,1972,p.90;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第161页)。从此开始了浸信会在广州的发展,但到19世纪末,浸信会在广州的传教工作是由美国传教士主导的。如欧阳佐翔指出:“当时中国基督教会,尚处萌芽时期,教堂的兴建、传道人的薪金、堂务的经费等,大多仰给外国的差会,致使教会甚至一般会友被人视为洋奴。”参见欧阳佐翔《前贤景行录》,浸信会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2] 参见李金强《自立与关怀:香港浸信教会百年史,1901—2001》,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9页。

[3] 参见李金强《自立与关怀:香港浸信教会百年史,1901—2001》,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9页。

[4] 参见李金强《自立与关怀:香港浸信教会百年史,1901—2001》,第39页。

[5]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〇一—一九二〇)》第1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导言”,第10页。

[6] 参见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〇一—一九二〇)》第2册,第817页。

[7] 参见李金强《自立与关怀:香港浸信教会百年史,1901—2001》,第14页。

[8] 参见广东省档案馆藏第92卷宗第1目录第281号档案《两广浸信会联会会刊》1951年第6卷第1期(1951年1月15日),第2—3页。

[9] 参见广东省档案馆藏第92卷宗第1目录第267、268号档案《广州兴华浸信自立会会友名册》。

[10] 据《广州兴华浸信自立会会友名册》编制。

[11] 参见吴立乐编《浸信会在华布道百年略史:1836—1936》,浸信会出版社1970年版,第33—34页。

[12] 参见刘粤声编《广州基督教概况,两广浸信会史略》,香港浸信教会1997年版,第36—37、234页。

[13] 参见广东省档案馆藏第92卷宗第1目录第263号档案《广州慈爱浸信教会会友名册》。

[14] 据《广州慈爱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15] 据《广州慈爱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16] 据《广州慈爱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17] 参见吴立乐编《浸信会在华布道百年略史:1836—1936》,第15页。

[18] 参见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〇一—一九二〇)》第2册,第818页。

[19] 参见广东省档案馆藏第92卷宗第1目录第267—268号档案《广州兴华浸信自立会会友名册》。

[20] 据《广州兴华浸信自立会会友名册》编制。

[21] 据《广州兴华浸信自立会会友名册》编制。

[22] 据《广州兴华浸信自立会会友名册》编制。

[23] 参见吴立乐编《浸信会在华布道百年略史:1836—1936》,第24页;刘粤声《广州基督教概况,两广浸信会史略》,第47页。

[24] 参见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宗教志》第五章“堂点”,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刘粤声编《广州基督教概况,两广浸信会史略》,第31—32、219—220页。

[25] 参见广东省档案馆藏第92卷宗第1目录第270—272号档案《广州东山浸信教会会友名册》。

[26] 据《广州东山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27] 据《广州东山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28] 据《广州东山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29] 参见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宗教志》第五章“堂点”,第381页;刘粤声编《广州基督教概况》,第42、235—236页。

[30] 参见广东省档案馆藏第92卷宗第1目录第264号档案《广州沙河浸信教会会友名册》。

[31] 据《广州沙河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32] 据《广州沙河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33] 据《广州沙河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34] 参见广东省档案馆藏《东石浸信教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第16—17页。

[35] 参见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宗教志》第五章“堂点”,第383页;刘粤声编《广州基督教概况,两广浸信会史略》,第39、236—238页;《东石浸信教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36] 参见广东省档案馆藏第92卷宗第1目录第266号档案《东石浸信会人名册》。

[37] 据《东石浸信会人名册》编制。

[38] 据《东石浸信会人名册》编制。

[39] 据《东石浸信会人名册》编制。

[40] 参见刘粤声编《广州基督教概况,两广浸信会史略》,第9页。

[41] 参见刘粤声编《广州基督教概况,两广浸信会史略》,第33、217—219页。

[42] 参见广东省档案馆藏第92卷宗第1目录第262号档案《八约浸信教会教友人名册》。

[43] 据《八约浸信教会教友人名册》编制。

[44] 据《八约浸信教会教友人名册》编制。

[45] 据《八约浸信教会教友人名册》编制。

[46] 参见刘粤声编《广州基督教概况,两广浸信会史略》,第48、247—248页;吴立乐编《浸会在华布道百年略史:1836—1936》,第23页。

[47] 参见广东省档案馆藏第92卷宗第1目录第269号档案《广州东山赖神浸信教会会友名册》。

[48] 据《广州东山赖神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49] 据《广州东山赖神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50] 据《广州东山赖神浸信教会会友名册》编制。

[51] 参见刘粤声编《广州基督教概况,两广浸信会史略》,第45、245—246页。

[52] 这些华人牧师是白得胜、曹德选、陈法言、陈辑五、陈霞露、陈濯非、邓庚、董景安、冯活泉、冯景谦、冯威、冯一本、傅伦德、高鉴伦、关树华、胡达臣、黄观海、黄焕兴、黄杰生、黄秀文、黄源、黎丰穗、李惠亭、李济良、李锦纶、李守仁、李子腾、梁凤祥、廖其生、廖琼彬、林保罗、林明德、林声振、刘粤声、柳荫芳、鲁子珍、麦蕙莱、梅国芳、梅荣春、潘启圣、潘启佑、庞荣琦、普天德、孙天增、唐丰穗、唐化日、唐马太、唐穗田、万应远、汪预备、王瑞尧、韦琳信、吴泽荣、谢伟衡、徐国宜、徐松石、徐廷璋、许定安、许修安、禤良材、杨海峰、杨元勋、杨柱亚、余瑞云、余遂云、余益山、曾维新、张立才、张文照、张允文、赵仕璋、钟子良、周皕琴、周良、朱永康、朱永年、朱玉娟。

[53] 这些外籍牧师是Rev.J.H.Giffin、白得胜、白箴士、白箴士、保牧师、才来、德打咾仑、杜心余、纪好弼、嘉理慰、赖鸿恩、力约翰、梁根、卢便雅悯、山德士、时乐士、士文、王威林、威林士、希祝虔、因大信、赞臣、湛罗弼。

[54] 参见吴立乐编《浸信会在华布道百年略史:1836—1936》,第35—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