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春意思”是什么意思(序言)

“春意思”是什么意思?

春日里表达的志向,春祥表达的意见。

就这两点意思。

春日里表达的志向,我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场景就是孔老师和他的学生在《侍坐》中的对话。

这是一场著名的对话,各人畅快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观点。

子路拍着胸脯,自信地向老师孔子保证:

老师,您如果派我去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做第一把手,这个国家的财政状况又非常不好,经历着金融危机,差不多要破产了,就是这样的国家我也不怕。不出三年,我一定可以使人民振奋精神,使那里的精神文明再迈一个台阶。振奋精神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人人安居乐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冉有面对子路先声夺人的气势,不动声色地笑了笑:

假如让我去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乡镇做第一把手,我想用三年的时间,让那里的人民丰衣足食,有吃的,有穿的,家家还有点小存款,这点我可以做到,至于精神文明搞得怎么样,那要等比我有水平的人来做了。

公西华面对子路和冉有的强大志向,显然有点不好意思:

我不能保证我能干成什么事,只是我比较愿意学习,对于不懂的事情,我会通过学习的方法尽量去完成。比如,在我们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者重要的外交活动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听完三人的志向,孔先生拈须微笑,转头问曾皙:小曾啊,你也说说看嘛。

曾皙这时候正专心地弹瑟,听到孔先生问他的志向,他就让瑟声缓和下来,然后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曾皙有点害羞:我没有什么理想哎,我能不说吗?

孔老师和蔼地笑笑:没关系的,各言其志嘛。

曾皙回答:我最大的理想是,暮春的季节,穿上散发着棉花气息的新春装,和一些朋友一起到清澈的沂水河中去沐浴,然后,到舞雩台上去沐浴春风,最好再弄点儿酒,带点儿花生米、茴香豆,一边喝酒一边赋诗,高兴时,还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抒发心志,尽兴了才回家。

孔子听完,长叹一声说,曾皙的想法和我一样啊。

曾皙的“春意思”,至少表达了四层意思:

第一,喜欢新事物。他喜欢春天,喜欢在春天穿着新衣服出去游玩。喜欢新事物说明具有创新意识,这样的人一定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第二,亲近大自然。他要到河里去沐浴,他要到高山去呼喊。大自然具有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你看那些画家、诗人,还有什么什么的各种家,有时写不出东西了,只要走进大自然,呼吸一下新鲜气息,就一定有了精神,不说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至少他会说,找到了感觉。

第三,和群众打成一片。不管大朋友还是小朋友,他总能与他们和谐相处,这样的人具备良好的亲和力,能团结群众,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有很强的号召力,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

第四,懂得劳逸结合。喝酒赋诗,唱歌跳舞,样样在行,不会整天死板地工作又工作,能喝半斤绝不喝四两!

春祥表达的意见。

著名作家韩小蕙女士告诉我说,她采访96岁高龄的张中行先生时,张先生双眼已基本失明,但老先生仍然用清晰的思路告诫她:读书写作,最重要的是思想。

无论散文随笔,都要表达思想,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本书《春意思》,就是春祥充分表达观点和意见的作品集。

第一部分,“一点意思”;第二部分,“两点意思”,基本上是直接表达,社会民生、政治经济、油盐酱醋、吃喝拉撒、天文地理、鸡毛蒜皮、现象和观点,或者说,病灶和药方,都一一开具,有好多是十几年前的老方子,对不对症,请大家评说。我看历代笔记,里面有不少陈年方子,虽然相隔几百上千年,但仍然是一种借鉴。我也希望,这些小方子还有一定的用处。

第三部分,“三点意思”,是借别人的作品,粗浅谈及文学和人生。这一部分,是替他人文集作的序或评价。春祥基本上是就作品谈开去,谈及自己,勾连历史,观照当下,少溢美之词,多如实评述,更多的是信马由缰的闲思,思古思今思他思己,甚至为百草忧春雨。

第四部分,“四点意思”,是两个比较长的演讲录,谈的是一点点经验和体会,谈得比较乱,比较杂。但是演讲的现场效果还可以,也比较实用,所以名曰“四点意思”,即多点意思。

曾文正公,有一自题联,我挺喜欢: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人的信念,都要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旺盛的生机。而且,春又是柔和的、包容的,她希望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快快生长,因此也借喻为人处世要和谐包容,并随机应变。

这样的“春意思”,必须养活,要养得有足够的生机,才能在困苦中,挺直脊梁,经得起血与火、生与死的诸重考验。

我的《春意思》,和曾公的对联,也许就是巧合。如果您还能从春祥的几点意思,读出曾文正公的那团“春意思”,那我必须给您竖起赞赏的拇指,您真是一块读书的好料子!

眼下正是春的季节。

春季里读《春意思》,希望您在被各种混乱的信息诱惑逐渐沦陷的思想中,能擦闪出几朵有意思的火花。

呵,您不能要求春祥的每一篇文字都春意盎然。

《春意思》,就这点意思。

是为序。

戊戌初春

杭州壹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