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助力中非友好合作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诉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与此同时,大国博弈激烈,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难除,发展失衡严重,气候变化凸显,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引领中国发展踏上新的伟大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发努力。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来非洲在自主可持续发展、联合自强道路上取得了可喜进展,从西方人眼中“没有希望的大陆”变成了“充满希望的大陆”,成为“奔跑的雄狮”。非洲各国正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非洲人民正在为实现“2063年议程”与和平繁荣的“非洲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与非洲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非关系,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选择了非洲;2018年7月习近平主席连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仍然选择了非洲;5年间,习近平主席先后4次踏上非洲大陆,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塞内加尔等8国,向世界表明中国对中非传统友谊倍加珍惜,对非洲和中非关系高度重视。2018年是中非关系的“大年”,继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之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于9月召开,这是中非合作论坛史上的第三次峰会。中非人民对此充满热情和期待,国际社会予以高度关注。此次峰会必将进一步深化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成为中非关系发展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随着中非合作蓬勃发展,国际社会对中非关系的关注度不断加大,出于对中国在非洲影响力不断上升的担忧,西方国家不时泛起一些肆意抹黑、诋毁中非关系的奇谈怪论,诸如“新殖民主义论”“资源掠夺论”“债务陷阱论”等,给中非关系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加强对非洲和中非关系的研究,及时推出相关研究成果,讲述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展示中非务实合作的丰硕成果,客观积极地反映中非关系,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显得日益紧迫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发挥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作用,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是根据当年毛泽东主席批示成立的区域性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非洲问题和中非关系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出版发表了大量相关著作和论文,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了服务国家外交大局,配合即将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西亚非洲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局共同组织编写了《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智库报告》。这是一套系列智库报告,包括一个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主报告《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新成就、新机遇、新愿景》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非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在政治、经贸、人文、和平安全等合作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非洲发展和中非合作带来的新机遇,展望了未来中非友好合作的新愿景和重点对接合作领域。分报告包括:《中非直接投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产能合作》《中非减贫合作与经验分享》《中非人文交流合作》《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中国与肯尼亚友好合作》《中资企业非洲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和《郑和远航非洲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们分别从不同领域和角度详细阐述了中非合作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合作的建议。主报告和分报告相互联系,互为一体,力求客观、准确、翔实地反映中非合作的现状,有利于增进人们对中非关系的认识和了解,为新时代中非关系顺利发展提供学术视角和智库建议。此外,这套智库报告英文版将同时出版,主要面向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向世界表明中非友好合作完全符合双方26亿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顺应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历史潮流。
这套智库报告从策划立项到组织编写,再到印刷出版,前后只有5个月,时间紧,任务重,难免有缺憾和疏漏之处。例如,非洲国家众多,但国别合作报告只有一本《中国与肯尼亚友好合作》,略显单薄,如果至少有5—10本类似的国别合作报告,那么整套智库报告将会更为全面,更为丰满,希望将来有机会弥补这一缺憾,能够看到更多的中非国别合作报告。相信在国内非洲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洲研究和中非关系研究将不断攀登新高峰,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全面深入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蔡昉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