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开展小学国学教育的意义及问题语境
国学教育以成就君子人格、实现学以成人为发展目标,《中庸》曾以知、仁、勇三“达德”作为衡量一个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标准,孔子“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明理通达则是人完成自身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国学教育这种成己达人的根本精神与现代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实现“全面而发展的人”的根本目标遥相呼应。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由此,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前教育体系,实现国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定位与担当,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公民素质,为实现中国梦打下良好人文道德基础,是推动和开展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教育学的理论意义上看,国学教育对青少年的人格养成有重要意义。《易》有言:“童蒙养正,圣功也。”一个人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将会影响他一生的走向。国学经典历经千年传承,其中蕴含着大美、大智慧,对孩子而言,这是养成其精神气质的基础。为此,小学阶段尤其应当加强和推广国学教育,从而培养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格,帮助孩子确立健全、向上的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趣。
但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国学教育的发展仍存在种种限制及问题。比如,国学的学习目前只作为兴趣或特长等培训类课程存在,并不是主流的教育内容;个别私塾或社会机构的读经项目屡屡出现问题,单纯的记诵催生了一些没有独立人格和学习自主性的“读经少年”;国学在一些中小学有所推广,但多流于表面的记诵与特色活动,缺乏实质的德性践履、情趣的涵养与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更没有一以贯之的课程体系建设;教育界、文化界乃至民间教育机构或学人对国学教育的推广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国学教师的匮乏,当前很多国学老师非专业出身,而是由语文教师或思想品德教师兼任;尤为重要的是,国学教育的开展缺乏可量化、可量度的评价体系,致使许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国学教育“无用”,等等。由此,如何实现国学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将国学教育深入学生身心,让国学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则是国学教育开展的问题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