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王懿荣和早期购藏家
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古董商带来的这些“古骨”(或传为中药的“龙骨”)上刻有“行列整齐”的文字。文字学造诣极高的他,认为这些文字“确在篆籀之间,乃畀以重金”收买,成为甲骨学史上第一个鉴定并有意识收藏甲骨的人。此后,不少达官贵人和学者也竞相收购,从而使甲骨文身价倍增,直至“每字酬以价银二两五钱。”小屯村民为逐厚利,干脆在地里搭棚埋灶以抢时间多挖甲骨文,甲骨文的“私人挖掘时期”开始了。
王懿荣(1845—1900年)1899年第一个鉴定、购藏甲骨文,奠定了国际性学问甲骨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被海内外学者尊崇为“甲骨文之父”。[图3:(1)]
基本与王懿荣同时,王襄、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藏少量甲骨。其后,1901年左右,刘鹗、端方等也收藏有数量不等的甲骨。[图3:(2)、(3)、(4)]
虽然私人挖掘时期(历30余年)挖出了10余万片甲骨文,但与甲骨伴出的其他遗物以及出土环境等科学信息遭到了破坏,而且不少被卖到国外。尽管如此,甲骨文避免了被作为“龙骨”入药“吃掉”的厄运和破坏,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珍品。(图4、5)
为了改变甲骨文的全面科学信息遭到损失的状况,自1928年秋,中央研究院在安阳殷墟开始了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工作,直到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工作暂停,先后进行了15次大规模发掘,共出土甲骨文28574片(其中有河南地方当局发掘3656片)。在甲骨文的“科学发掘时期”,还发现了殷王陵、宫殿宗庙基址等多处重要遗迹和大批精美铜器、玉器、白陶等珍贵文物,为中国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3 (1)王懿荣像;(2)王襄像;(3)刘鹗像;(4)端方像

图4 殷墟遗址鸟瞰图

图5 当年的洹河北岸(参见《平庐影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