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农家改造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农技改革和推广

水车的成功让李小小信心大增,但很快,她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这个世界的农耕技术,简直落后得令人发指!

村民们种地,全凭经验,种子随手一撒,庄稼长得稀稀拉拉,杂草比苗还高。施肥?不存在的,顶多撒点草木灰。轮作?听都没听过,一块地种到贫瘠为止。

清晨的露珠还在草叶上滚动,李小小已经蹲在自家田埂上研究了小半个时辰。“这不行啊……“,她边念叨着纤细的手指轻轻拨开土壤,眉头越皱越紧。

“这土质...“她捻起一撮土在指尖搓了搓,“板结严重,有机质含量太低,pH值估计都偏酸性了。“

身后传来脚步声,李老实扛着锄头走了过来:“丫头,大清早的蹲这儿干啥呢?“

“爹,咱们的地有问题。“李小小指着田里稀稀拉拉的麦苗,“您看这苗间距,大的能塞进个拳头,小的都挤成团了。还有这颜色,明显缺氮。“

李老实听得云里雾里:“啥...啥蛋?“

“就是肥力不够。“李小小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我有个改良的法子,叫'垄作法'。“

她折了根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把地整成一条条高垄,垄上种庄稼,沟里走水。这样既防涝,又能集中施肥。“

李老实盯着地上的图案看了半天,突然瞪大眼睛:“这不就是...就是...“

“就是什么?“

“就是前年县里来的那个老农官说的'区田法'!“李老实激动得胡子都翘了起来,“那老大人说这是朝廷新推的法子,可咱们没人会弄啊!“

李小小眼睛一亮——看来这个时代并非完全没有先进农法,只是推广不到位。她立即打蛇随棍上:“爹,那咱们试试?“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李家父子三人就在田里忙活开了。

李大牛负责用改良后的曲辕犁开沟,李小小拿着竹制的标尺测量垄距,李老实则按照女儿的指挥调整垄高。李二牛起初还站在田埂上冷嘲热讽,但看到父亲和大哥都干得热火朝天,最后还是不情不愿地加入了进来。

“垄高要一尺二寸,顶宽八寸。“李小小一边指挥一边解释,“沟宽一尺,这样排水才顺畅。“

村里的闲汉们三三两两地聚在田边看热闹。

“老李家这是折腾啥呢?把好好的地挖得跟老奶奶的皱纹似的。“

“听说是什么'龙种法',能让庄稼像龙一样腾飞呢!“

“呸!净瞎说,我听着是'聋子法',莫不是专门给聋子种的地?“

哄笑声中,李小小充耳不闻,专注地调整着每一道垄的弧度。她心里清楚,等收获时节,这些嘲笑都会变成惊叹。

五天后,一亩试验田全部改造完毕。整齐的田垄在阳光下泛着油光,沟壑分明,远远望去就像大地的琴键。

播种那天,李小小又拿出了新发明——竹制点播器。

“这是啥新鲜玩意儿?“张老汉好奇地凑过来。

李小小示范着将麦种倒入竹筒,推动机关:“您看,这样一下就能种三行,间距均匀,深浅一致。“

“哎哟!这可比手撒强多了!“张老汉看得眼睛发直,“往年我那种子撒得,密的地方能挤死苗,稀的地方能跑马。“

更让村民们惊讶的是李小小的施肥方法。她将腐熟的农家肥与草木灰按特定比例混合,均匀地撒在垄沟里。

“这叫基肥。“她解释道,“等苗长到三寸高时还要追一次肥,到时候我教大家做绿肥。“

_______

晨雾尚未散尽,李小小已经蹲在田埂上用小木棍测量土壤湿度。她身后跟着抱着竹筒的李江泰,小家伙睡眼惺忪却满脸好奇。

“姐,你天天量这个干啥?“

“这叫土壤墒情监测。“李小小头也不抬,在自制的竹简记事本上画着符号,“你看这块地,东头湿度比西头高两成,说明排水不畅。“

她站起身,拍了拍粗布裙上的泥土,目光扫过眼前这一亩试验田。这块位于李家宅院后方的土地被她划分为四个区域:传统平作区、低垄区、高垄区和特殊改良区。每个区域都插着竹签标记,活像个严谨的科研基地。

“爹!大哥!可以开始了!“她朝院里喊道。

李老实扛着改良曲辕犁走出来,身后跟着睡眼惺忪的李大牛。自从李小小开始搞试验田,父子俩的作息就完全被打乱了。

“丫头,今天整哪块?“李老实抹了把脸问道。

“高垄区最后一遍深耕。“李小小指着东侧那片已经初具雏形的垄地,“垄高要一尺二寸,顶宽八寸,沟深六寸。“

李大牛咂舌:“这要求比县衙丈量土地还精细。“

“不精细怎么出成果?“李小小递过自制的竹制量具,“大哥你负责检查垄高,差一分都不行。“

随着太阳升高,试验田里热闹起来。李小小设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引来了半个村子的人围观。张老汉蹲在田埂上抽旱烟,眯着眼看李家父子忙活。

“老李啊,你家丫头这是要把地整成绣花枕头呢?“

李老实擦了把汗,刚要回话,李小小已经笑眯眯地接茬:“张叔,等秋收您就知道是绣花枕头还是聚宝盆了。“

她转身从背篓里取出几个奇怪的竹制工具:“爹,用这个垄形修整器,比铁锹顺手。“

这工具形似梳子,但齿间距经过精确计算,能在整理垄形时自动保持标准弧度。李老实试了试,果然事半功倍。

“神了!“他忍不住赞叹,“这玩意儿咋想出来的?“

李小小笑而不语。这不过是现代园艺工具的竹制简化版而已。她更得意的是配套研发的“土壤墒情监测器“——一组插在不同区域的空心竹管,通过观察管内水汽凝结情况来判断土壤湿度。

正午时分,高垄区终于完工。二十条笔直的田垄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泛着油光。李小小蹲下来,手指轻轻划过垄侧,检查土壤结构。

“有机质还是不够...“她自言自语,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一把黑乎乎的粉末。

“这又是啥新鲜玩意儿?“围观的王婶忍不住问道。

“腐殖土改良剂。“李小小将粉末均匀撒在垄沟里,“用烂树叶、厨余和草木灰沤的,能改善土壤结构。“

她特意在特殊改良区加大了用量,想看看效果差异。这个区域她还偷偷掺入了少量石灰岩粉,用来调节土壤酸碱度——虽然她没法精确测量pH值,但凭经验判断这块地偏酸。

播种那天,李小小搞了个“科学种植示范会“。村里来了二十多号人,把试验田围得水泄不通。

“各位叔伯婶子请看。“她站在田埂上,举着自制的竹筒扩音器,“这是传统平播法。“

她亲自示范了手撒播种的弊端——种子分布不均,深浅不一。接着展示改良点播器的精准播种,每穴三粒,深浅一致。

“最妙的是这个。“她拿出一个带刻度的竹制标尺,“播种后用它轻轻压实表土,能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

围观的村民啧啧称奇,几个年轻人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借工具试试。李小小趁机宣布:“想学的可以用劳力换技术,帮我干半天活,包教包会!“

就这样,试验田成了活广告。李小小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考察团“,她索性在田边搭了个凉棚,摆上竹椅竹桌,边喝茶边讲解。

一个月后,差异开始显现。高垄区的麦苗明显比平作区健壮,叶片更宽,茎秆更粗。特殊改良区更是长势惊人,苗高比其他区高出近两成。

“丫头,你这地...“李老实蹲在地头,摸着胡子百思不得其解,“咋跟吃了仙丹似的?“

李小小笑着解释:“垄作能改善根系环境,腐殖土增加肥力,石灰调节酸碱度,三管齐下当然效果好。“

她每天记录生长数据,在竹简上画生长曲线图。这些在现代农业看来最基础的田间管理方法,在这个时代简直是降维打击。

####

夏至前后,李小小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试验——间作套种。

这天清晨,她把全家人召集到试验田边,指着预留的空白垄说:“今天咱们种豆子,但不是单种,要和麦子间作。“

李二牛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胡闹!豆子抢肥厉害,麦子还长不长了?“

“二哥别急。“李小小早有准备,她挖出一株麦苗,又找来一株野豆秧,将根系洗净后并排摆在地上。

“大家看,麦子根系浅,主要吸收表层养分;豆子根深,还能固氮。“她指着豆根上的根瘤,“这些小疙瘩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养分,反而能肥田。“

李大牛凑近观察,突然叫道:“哎呀!这野豆秧根上的瘤子,比家养豆子多多了!“

“没错!“李小小眼睛一亮,“所以我特意选了本地野生豆种做试验。“

她从背篓里取出精心挑选的豆种——这是她花了半个月时间,在山脚下收集的野生矮秆豆。这种豆子植株低矮,豆荚密集,最重要的是根瘤特别发达。

“可是...“李老实仍有顾虑,“豆子爬蔓不会缠坏麦子吗?“

“所以咱们要用'定向引导法'。“李小小拿出新发明的竹制支架——Y形分叉的竹竿,可以插在麦垄两侧,引导豆蔓横向生长。

播种时,李小小展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准操作:在每两条麦垄之间种一行豆子,株距严格控制在八寸;每穴下种三粒,呈三角形排列;覆土后要用特制的竹拍轻轻压实。

“这也太讲究了...“围观的张老汉直摇头,“种个地比绣花还费事。“

李小小笑而不语。她心里清楚,现代农业的精准程度比这高出百倍,她这已经是简化版了。

随着豆苗破土而出,新的问题出现了——虫害。豆苗嫩叶吸引了大量蚜虫,有些还蔓延到了麦株上。

“看吧!我说要坏事!“李二牛幸灾乐祸地说。

李小小却不慌不忙。第二天,她背着一篓奇怪的植物回来了。

“这是...野菊花?“李大牛好奇地问。

“除虫菊,天然杀虫剂。“李小小将花茎捣碎,浸泡出汁液,用竹筒喷雾器喷洒在作物上。

更绝的是她设计的“生态防虫系统“:在田边种植薄荷、迷迭香等驱虫植物;每隔十步插一根涂了黏胶的竹竿诱杀害虫;甚至还在田角搭了个简易鸟屋吸引益鸟。

这些措施很快见效。一周后,虫害明显减轻,而豆苗已经攀上了支架,与麦株和谐共生。

_______

七月初,试验田呈现出奇妙的景象:金黄的麦浪间点缀着翠绿的豆蔓,淡紫色的豆花与麦穗相映成趣。微风吹过,麦香混着豆叶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李小小每天都要测量记录各项数据:株高、茎粗、叶面积、花穗数...她甚至发明了简易的“光合作用效率评估法“——用涂了墨汁的竹片测量叶片遮光率。

最让村民惊讶的是“叶面施肥法“。李小小将腐熟的粪水过滤后装入竹筒,加入少量糖蜜,用绑在长竹竿上的棕刷蘸取,轻轻刷在作物叶片上。

“这能行?“连见多识广的张老汉都表示怀疑。

“叶片也能吸收养分。“李小小解释,“特别是开花结实期,这样补肥最有效。“

####

处暑过后,试验田迎来了丰收季。

这天清晨,李小小带着全家人和十几个自愿帮忙的村民,开始了严谨的测产工作。她将每个试验区分成若干小区,分别收获称重。

“传统平作区,亩产麦子一石二斗。“李大牛高声报数,李小小在竹简上记录。

“低垄区,一石五斗!“

“高垄区,一石八斗!“

当报到“特殊改良区“时,现场一片哗然——亩产竟然达到了两石一斗!比传统种植法高出近八成!

“天爷!“李老实手都在发抖,“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高产的地!“

间作区的测产更令人惊喜。除了麦子产量与高垄区持平外,还额外收获了六斗黄豆。折算下来,土地利用率提高了整整一倍!

李小小当场算了一笔账:按市价,麦子一斗三十文,豆子一斗五十文。一亩试验田的总收益达到七百八十文,是普通田地的两倍还多!

“这还不算省下的人工。“她补充道,“用新农具能节省三成劳力,病虫害少又省了打药成本。“

现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组数据震撼了。突然,张老汉扑通一声跪在田埂上,抓起一把土放在鼻前猛嗅。

“神土啊!这是神仙显灵了啊!“

李小小赶紧扶起老人:“张叔,不是神仙显灵,是科学种田。“

她当即宣布要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系统教授垄作法、间作法和配套农具使用。消息像长了翅膀,不仅本村,连邻村的农户都慕名而来。

秋收后的庆功宴上,李小小端出了用新收黄豆制作的豆腐、豆浆,还有间作田里收获的杂粮做的点心。村民们吃着从未尝过的美味,听着李小小讲解“现代农业理念“,个个眼中闪着希望的光。

“明年,咱们全村都这么种!“老村长拍板决定,“小小啊,你就是咱们村的农师!“

夜深人静时,李小小独自来到试验田边。月光下,收割后的田垄依然轮廓分明,仿佛大地上刻写的诗行。她轻轻抚摸着土壤,心中充满成就感。

“这才刚刚开始呢...“她对着夜空轻声说。远处,萤火虫点点飞舞,仿佛在回应她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