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类书《应机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研究篇

绪论

敦煌文献是清末道士王圆箓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编为第17窟)发现的,总共有五万余件,现分散收藏在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的公私收藏者手中。敦煌文献所涉及的年代范围,大体上是从公元5世纪初到公元11世纪初,它的主体部分是佛教经典,由于中古时期的佛教寺院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佛寺同样收藏佛典之外的道书、经史子集四部书和其他典籍以及美术品,故敦煌文献内容极为丰富,涵盖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1]敦煌文献是自20世纪以来“中国学”史料四大发现之一,[2]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敦煌文献的发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国人对敦煌文献的校勘与辑佚始于罗振玉、刘师培、王国维等大家,但由于敦煌文献分散在国外,收集不易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敦煌类书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敦煌资料的不断公布,特别是《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俄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甘肃藏敦煌文献》《浙藏敦煌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得以陆续刊布,敦煌学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敦煌写本类书《应机抄》是敦煌文献中的一种抄本文献,是由书抄向类书编纂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古代典籍。抄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其源起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迨及汉唐之际,抄书之作十分兴盛,如《皇览》《类苑》等,这些作品采集经传,汇撮诸子,以类相从,分隶门目而成书,成为后世类书之源起。自隋唐以降,抄撮各种典籍,以类相从,排比成编之风大兴,编纂了大量的类书。虽然类书的编纂日益兴盛,但寻章摘句、杂抄旧书等传统抄书形式仍然广为流行,就敦煌文献而言,如《修文殿御览》《类林》《事林》《事森》《勤读书抄》《应机抄》《新集文词九经抄》等,此外敦煌文献中大量的佛教、道教典籍也是以传统抄书方式而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