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1]。同样,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是一种历史过程,分为产生、发展、消亡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民族的边界是流动的,各民族之间分化、联合经常发生。同时,民族的定义、识别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历经王朝变革,政治动荡,虽然有些民族已经不存在了,融入其他民族当中,有些民族或其一部分已经属于外国民族或跨境民族,有些民族名称改变了,民族属性、成员构成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今天的中国依然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态,世代生存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依然和谐共处,互帮互助。
今天中国的民族格局形成于清代,清高宗完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重任,从此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基本保持了今天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中央政府组织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依据现实特征和民族意愿进行民族识别工作,把中国境内的民族识别为56个,这个过程极其复杂,值得深入研究。
本书所研究的索伦部是明末清初对石勒喀河、黑龙江流域、外兴安岭一带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人的总称,是黑龙江中上游的土著部族集团。“自索伦骑射闻天下,于是后编之达瑚尔、鄂伦春等部,世皆‘索伦’呼之。”[2]“黑龙江以南之锡伯,之卦勒察,之巴尔虎,黑龙江以北之索伦,之达瑚尔,皆各设佐领,分隶吉林、黑龙江两将军,既不得以满洲呼之。又部落杂错不一,于是以骑射最著、归服较早之索伦概之。”[3]其活动地域具体来说是从贝加尔湖以东、勒拿河以南,经石勒喀河、外兴安岭,到黑龙江中游的结雅河(精奇里江)、布列亚河(牛满江)一带。索伦部内迁到嫩江流域之后,分化成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的过程,清朝对其实行的统治政策及效果,需要放到长时段中观察。由于时代的局限,清代尚不能从根本上梳理清楚索伦部三个民族发展的脉络,科学地识别出三个民族的边界,基于此,用现代的民族理论对索伦部展开研究,从民族发展过程的视角,探讨满洲对索伦部历史命运的影响,搞清楚满洲统治者划分索伦部三个民族的标准和过程,以及这三个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对于理解索伦部民族意识的变化,了解清朝的民族观、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事务的经验,均具有重大意义。
索伦作为族称首现于天聪八年(1634)。俄尔吞作为族称首现于崇德五年(1640),此时鄂伦春从索伦部落集团中被识别出来,与索伦、达呼尔并列记入实录。鄂伦春生活在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源,甚至库页岛上。达斡尔作为族称首现于中国文献是在顺治六年(1649),此时达斡尔从索伦部落集团中被识别出来。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同,能够区分两个民族的边界。康熙六年(1667),打虎儿载入实录,更加明确了其部族的地位。达斡尔沿黑龙江、精奇里江、牛满河而居。
鄂伦春和达斡尔先后从索伦中识别出来,索伦便成为对鄂温克族的称呼。17世纪初叶(明末清初),鄂温克族共分三支:第一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西,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的使鹿鄂温克人,共有12个大氏族,被称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又称雅库特;第二支是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使马鄂温克部,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叫“那妹他”,共有15个氏族,又称通古斯;第三支也是最重要的一支,即“索伦部”本部,系指由石勒克河至精奇里江一带的鄂温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识别尊崇名从主人的原则,1958年决定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的称呼被取消,用自称命名为鄂温克族,是当今中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索伦居住在鄂温克旗、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和鄂伦春旗等地,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大多数。通古斯居住在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旗的锡尼河流域。雅库特居住在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
在新中国民族识别的过程中,东北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被识别为三个民族,划清了几个民族的边界,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然而在清代,对于这三个民族的称呼还是模糊的,经常发生错误。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是清代以后的称呼,明代称为北山野人或女真野人,在明末清初这三个民族统称为索伦部,清代黑龙江上游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人也被称为索伦,意为在河上游居住的人。
索伦三部的关系,如《达斡尔族志略初稿》所载:“索伦、鄂伦春系秦汉之挹娄,东晋之物吉(勿吉),北魏之拓拨(拓跋),隋之靺鞨,唐之女真,宋辽时称为金国。内分生熟二部,满洲为熟女真之后裔,索伦、鄂伦春为生女真之后裔,与达斡尔居于黑水之北,称为黑水部。清为索伦部,鄂伦春附之。”[4]这说明索伦部与满洲在族缘、地缘上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索伦部中的三个部族在族源、地缘、文化上更是不可分割的。
清代索伦部在国家统一、民族整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清史学界、民族史学界对其研究得不少,但是大多偏重某一专题的研究,如族源族称、社会制度、宗教文化、教育风俗等方面,至今没有从索伦部与满洲关系的视角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2014年我以“清朝索伦部与满洲关系”为题,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申请立项,本书即该项目的最终成果。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民族学、社会学原理来分析阐释索伦部与满洲的关系,站在理论的高度,用全新的视角进行解读,通过现象,找出特点,总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