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散文”概念在法国
针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与范畴问题,一批法国汉学家积极探索,他们或因撰写中国古代文学史而涉猎散文,或因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而浅尝辄止,或为所译中国古代散文译本厘清边界、找准定位,踏入中国古代散文文体界定与文体范畴的研究领域,为此他们或深或浅地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 “散文”(prose)概念在法国的历史演变
法语“prose”一词源自拉丁语“proversus”,该词由名词“versus”(诗)和前缀“pro-”(即在……之前)组成,是形容词,意为“转向前面的,向前行进的”。在历史变迁中,“proversus”根据通常的语音规则逐渐简化为“prorsus”或“prosus”。“prosus”的阴性词形是“prosa”,拉丁语中有短语“prosa oratio”,其字面意义是“直线式的言语”(discours en droite ligne),表示与“versus”(诗)相反,即:言语既不换行,也不局限于重复相同的韵律序列(discours qui ne revenait pas constamment à la ligne et qui ne se bornait pas à répéter les mêmes séquences rythmiques),这一短语进一步缩减,最终演变为现代法语中的名词“prose”。[9]
根据拉鲁斯法汉双语词典中对词条“prose”的解释,该阴性名词意指“口头或书面言语的通常形式,并不遵循适用于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性规则”(Forme ordinaire du discours parlé ou écrit,qui n'est pas assujettie aux règles de rythme et de musicalité propres à la poésie)[10],汉语译为“散文”,其反义词为“vers”(诗)。
法国哲学家阿兰(Alain,原名Emile Auguste-Chartier,1868—1951)曾在《论美学》中写道:“我们的任务是要说明散文如何通过它自身的动势,以它的方式规范想象。……散文的全集就是小说。”[Notre affaire est de montrer comment la prose,par son mouvement propre,discipline à sa minière l'imagination.(...) l'oeuvre complète de prose est le roman.][11]
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也曾在《境遇(二)》中写道:“直到今天,文艺评论家们指责一部散文作品缺乏诗意的情况也并不罕见。”(Il n'est pas rare,aujourd'hui encore,que des critiques reprochent à une oeuvre de prose de manquer de poésie.)[12]
此外,“prose”经常以短语“en prose”的形式出现,指“以prose的形式;以prose的形式书写”,如“écrire en prose”“exprimer en prose”“chanson en prose”“comédie en prose”“roman en prose”等。倘若“écrire en prose”和“exprimer en prose”可译为“以散文的形式书写”和“以散文的形式表达”,那么把“comédie en prose”和“roman en prose”译为“以散文形式书写的喜剧”和“以散文形式书写的小说”,似乎在汉语中存在歧义。若要明晰这一问题,则需重新回到“prose”原本的法语释义,而非单单将其汉语释义“散文”生搬硬套在句子之中。此外,“口头或书面言语的通常形式,并不遵循适用于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性规则”这一释义中,最为关键的信息在于“forme”,即“prose”是一种书写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仿佛一个容器,容纳内容但不影响内容;其次,在“forme”这一外在表现形式的基础上,“prose”不受两个因素(韵律规则与音乐性规则)的制约,这两个因素最终都指向另一种书写形式“诗”,即“prose”是与“诗”相对的一种书写的外在形式。只有从其本意出发,我们才能理解为何会有“comédie en prose”和“roman en prose”这样的表达,因为“prose”是书写的外在形式,而书写本身可以是“comédie”(喜剧)、“roman”(小说)、“chanson”(歌曲)、“conte”(故事)、“discours”(演说)等各种内容,只要不遵循韵律规则和音乐性规则,形式和内容就可以在“prose”的文体中和谐共处。
正是从“prose”的本意出发,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散文概念与“prose”概念的契合之处——“诗”“文”相对的文学观念。在中国古代散文的语境中,与其将“prose”译为“散文”,不如将其理解为“文”。“文”与“诗”相对,这是中国先秦时代既有的文学观念,“文”作为中国古代书写形式一分为二后的一支,将千百年来无数形态、无数文体、无数内容的书写凝结为一个“文”字。从这种意义上看,以“prose”一词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译名在法语和汉语语境中,不但完成了“诗”与“文”书写认知的完美统一,而且因“诗”“文”二分的观念早在先秦已经形成,因此能将“prose”的时间坐标置于中国古代散文的历史源头,从而在根本上规避了历史流变中的“散文”一词指代的古代书写与现代概念融合困难、界限不明的问题。
二 “中国古代散文”概念在法国的界定与范畴
作为与中国古代诗歌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学体裁,中国古代散文随着中国古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逐渐进入法国学者的视野。他们或因撰写中国古代文学史而探究散文,或因汉学研究而接触散文,或因翻译中国古代散文译本而介绍散文,他们从不同侧面或深或浅地对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界定与范畴进行探索与研究,这其中汉学家马古烈、雷威安(André Lévy,1925—2017)、何碧玉(Isabelle Rabut,?—)、马如丹(François Martin,1948—2015)和戴廷杰所做的工作颇具代表性。
马古烈在《中国文学史:散文卷》中强调他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性散文(prose artistique),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文学风格、文学技巧与文学成就,包括“散文、书信、公文、散文诗以及具有重要的文体风格意义的历史、哲学作品等”[13]。
雷威安在《中国古代、古典文学》中从“文”与“质”的定义出发界定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他认为:“‘文’的含义从‘书写’逐渐变成‘文学’,它的意思是‘装饰、文雅’,与‘质’的意义相反。‘质’意指‘本质、朴实’,文与质是传统文学批评的两条相辅相成的主线。……而狭义的‘文’即是指散文(prose),与追求‘质朴简洁’的诗相反,必然是‘华丽秀美’的。”[14]
何碧玉在《散文:试定义一种文学体裁》中认为“从词源学角度看,散文,即是与诗歌严格规范的语言相对的‘分散的文学构成’,是法语prose一词的简单说法。但是,汉语的散文一词还包含一种中国修辞学的对照:自由的散文prose libre(散文)与骈文prose parallèle(字面意思指两个并排马车式的文学构成),骈文是指多为四字句或六字句且有对仗的文章”[15]。她的界定强调散文“散”的特点,且散文文体与诗歌相对,同时中国古代的“散文”一词也与骈文意义相对,该词历经演变至五四运动后才有了文体学的含义,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
马如丹在《中国文学词典》中为“古文”撰写词条。他认为古文(指古代或古老的散文,prose antique ou ancienne)一词存在多重语义:“可被用于表示汉代以前所有散文形式的书写;但最常见的情况是它既指自唐代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近来的说法)以来的文本,也指在古代文本中那些祖先所写或被当作范本的文本,包括《左传》《国语》《史记》《韩非子》,等等,后者构成了‘古文’(古代的),前者则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新古文’(néo-guwen)。”[16]此外,他强调古文与骈文(prose parallèle)相对,以骈文为参照分析古文的文体特点。他写道:“所有以散文(en prose)写成的汉语作品(长篇小说和故事因高雅文学的正统性被排除在外),包括散文(essais)、序言、诏书、演讲、王室传记、书信、碑志等,都属于古文或骈文两种文体之其一。古文的定义首先可借助一种并不复杂的散文(une prose non sophistiquée),这种散文的理想范本存在于古代著作中,尤其不受对偶文体的限制:也就是说,句子都是独立的、长短不一的(另一名称为‘散文’,sanwen,prose à phrases libres),而非两两相对并行或遵循固定的节律。”[17]
马古烈在《中国古文选》序言中不但解释了“古文”的含义,更提炼出古文作为文学体裁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性特征。他写道:“若逐字翻译‘古文’一词,意为古代文体、古时风格的文体,但显然这种解释是不足以定义这一文体的。除此之外,经过二十一个世纪,这种文体的语言也在演进,文风和结构也改变了,汉代和明代对待同一主题时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翻译标题并不能给我们解释标题的含义,我们应该仔细阅读以‘古文’为标题的众多文选,这样才能理解这一文体的归类,并探索如何与西方文学文类相类比。”[18]“自打初次接触古文起,我们就震惊于它所涉及的主题的多样性:历史片段、风景描写、递交给皇帝的行政文书、类似于我们称为讽喻性哲学散文诗的颂歌、历史或道德批评的论文,等等。我们发现文章的主题并非是成为古文的条件或是本质特点。那么,是哪些因素凝聚起这些多种多样的文章?客观上存在哪些痕迹或线索,让中国人不论拿起哪本书,都能立刻辨别出这个是‘古文’片段,而那个不是?通过翻阅各种文选,我们发现文选中都没有太长的文章,大多数文章都局限在两三百个汉字以内,同时根据风格的不同,大致对应一百至七百个法语单词,甚至有些文章以简洁而著名,仅在百字以内。但是,如果情况是这样,为何以古文风格写成的大部头小说不能是古文?原因在于,在小说中,情节都是多重的,且被次要的插曲所拖累。我们可以说这样或那样的小说是以古文的风格写成,但不能说它的主题或思想可看作是古文的样本。真正的古文通常是零散的片段并被特别地组合起来,作为摘录,我们只能看到那些从最早时代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的东西。《三国志》《战国策》《礼记》都是由零散的片段组成,或根据文体,或根据叙述的时代被编写在一起。没有任何古文的写作是为获得优美的描写乐趣,或是为讲述稀奇的故事为目的的,古文必须包含一个思想,而文中的主题只是用事实来为考察、说明、论证这一思想而服务。古文的思想可在文章开头就清晰提出,如苏轼的《晁错论》;也可以被持续延伸,内容逐渐丰富,并最终得以展现,如王守仁的《象祠记》;还可以最终构建某种道德,简述一个故事,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最为常见的情况下,尤其在论辩和奏议中,思想是直接提出的。然而观点的呈现总是可见的,并且是作者着重投入的部分,有时甚至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如果某些著作中的某个段落,如一段独白、一段离题的话、一个完整的场景、增加的叙事等,可满足以下条件,那么也可被称作是‘古文’:(1)独立且意义独立完整;(2)情节的绝对统一,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细节;(3)道德或哲学观点的展现”。[19]
戴廷杰在《南山集》序言中也认为有必要介绍西方读者尚不了解的中国古代散文并为其正名,他从历史演变、文体特点、文体分类三方面出发,试图厘清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边界。“人们说,古代散文(la grande prose classique)的名字扎根于四书五经之中,其中最早的、也是不朽的大师们包括左丘明(《春秋》的注解者)、司马迁(《史记》的作者)、班固(中国另一部史书《汉书》的作者)以及庄子(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道家哲学家),他们天才的古文书写影响了一批最具儒家风范的作者。汉朝之后出现了六朝(220—589)时期的矫饰之风,除陶渊明外,一些有名的作者比起古时简单朴素的风格,更喜欢骈文(la prose parallèle)精巧的结构。接着迎来了复古的时代,这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时代,他们抛弃了骈文的技法,宣扬回归古代的书写方式,他们将之称为古文(la prose ancienne)。这一时期也是儒家复古的时代,自从韩愈首先抨击佛家思想后,逐渐在宋代引发了新儒家的大变革,其中程氏兄弟和朱熹的思想为君主统治正统思想的到来做出了贡献。古文自那时起找到了自己的使命:通过严肃的研究和简朴、刚劲的书写为知识和道德服务。——道,即正道。”[20]“古文成形于儒家众学说之中,当文人不沉湎于诗歌或骈文中时,古文是文人极出色的语言。古文是种书面语,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其极为出众的、博学多识的简练,这与口头用语明显不同,通过古文足以区分出谁是普通百姓,谁是知识分子。古文也是文人在科举考试中写论文时的用语,由于古文与时文(prose moderne)的区别仅存在于修饰语的反义中,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在客体的区别上。用时文书写,是围绕一条古代经典的引用进行发挥,既要遵守文章结构和修辞的众多约束,也要强调句意的对偶与对仗。用古文书写,则仅仅是以从前圣贤的方式,根据他的灵感和快乐进行写作,文人的快乐——他的使命和存在的意义——是创作极为严肃的作品,传统的参考文献被分为四类,而娱乐性的文学仅占据隐蔽的一角。”[21]
通过对以上在法国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词典、中国古代散文译本以及相关学术论文中“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和阐释,我们发现,法国汉学家同样意识到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马古烈强调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性且涵盖的内容、主题甚广,并认为对中国古代散文名称的界定并不能廓清其本质,进而提出构成中国古代散文的三要素:“独立且意义独立完整;情节的绝对统一,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细节;道德或哲学观点的展现。”雷威安从“文”的本意出发,指出散文是与诗歌相对的、狭义的“文”。何碧玉强调散文“散”的特点,且充分认识到散文概念的演变,指出现在所说的散文实际上是20世纪后出现的现代文体概念。马如丹认为“古文”一词实则包含多重语义,既可指汉代以前的古文,也可指唐代古文运动后的古文,又可指与骈文相对的文体,独立的、不对仗、长短不一的句子是其重要的特点。戴廷杰则通过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历史演变、文体特点、文体分类的分析,厘清其文体边界,并指出其具有书面、简练、用典的特色。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界定“中国古代散文”这一概念的困难与复杂,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切入,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定义、历史、文体特点、文体分类做了大致的介绍,为法国读者勾勒出中国古代散文最初的基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