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古代散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散文相比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不但数量多、内容广,而且影响至为深远,在三千多年的演进历程中产生了无数名篇佳作,描绘并勾勒出中国历史上万类纷呈的大千世界。与其悠久的历史相比,中国古代散文迟至20世纪才作为文学类别进入法国读者的视野。百余年间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的翻译、研究与接受相互融合、相互推动,不但在译介历程中显现出较为清晰的历史脉络与特征,而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具备“史”的研究价值。
本书选取1919—2019年作为研究的历史阶段,以在法国被视为散文(prose)并归入文学类别的中国古代散文译本与著作作为研究对象和主体,将其置于以法语为载体的文化系统中,探究中国古代散文的范畴与文本在法国如何界定、选择、阐释、接受和传播,考察复杂译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并探讨它们呈现出的历史脉络、功能特征及其背后存在的运作机制。
本书除绪论和结论外,包括三部分内容。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书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为“历史流变: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分两章进行阐释。第一章“‘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的界定与范畴”,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含混、模糊和在中国复杂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对法国学者在界定“中国古代散文”概念时产生的不利影响。第二章“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的翻译史”,主要分三个历史阶段——翻译序幕的拉开、繁花似锦的翻译热潮、翻译传统的延续与创新,对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翻译的发展脉络进行详细的历时性描述,并呈现其阶段性发展特征与态势。
第二部分为“译者研究:中国古代散文法译的策略与选择”,分三章进行个案研究,考察法国译者对中国古代散文有意识的接受与阐释方式,分析不同历史条件下他们的译本功能、译本地位以及翻译的原则、标准与倾向,并揭示他们不同的翻译观。具体而言,第三章以马古烈的《中国古文选》为切入点,分析马古烈的整体翻译观与其受历史语境制约的翻译折中选择;第四章以赫美丽所译的山水游记与清言小品类散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赫美丽的文类翻译观及其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众读者为目标群体的翻译策略;第五章以费扬所译《东坡赋》《东坡记》为例,分析费扬的学术翻译观及其以学术研究催生学术翻译、以学术翻译辅助学术研究的翻译工作模式。
第三部分为“接受研究:学者与大众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散文”,分两章进行探究。第六章“法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从法国出版或发表的中国古代散文史、中国古代散文学术论文、中国古代散文译本书评三个方面分析法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现状,发现其具有偶然性和零散性。第七章“法国大众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接受”分别从出版社、高等院校、书店三个渠道解读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大众中的接受现状,说明其尚处于初步、偶发的阶段。
结论部分回顾了本书各部分的要点,揭示了关于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研究中涉及的翻译根本性问题,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几点借鉴性建议,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予以展望。
关键词:法国汉学;中国古代散文;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