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内容框架
全文共分为九个部分。
导论。简述哈贝马斯成长的时代背景对其学术思想、研究兴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哈贝马斯学术思想的总体发展脉络。作为后文论述的基础,导论里从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对哈贝马斯思想研究的方式、哈贝马斯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国内外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综述。
第一章是文章的理论建构,从法兰克福的社会批判理论,到国际关系批判理论,旨在明确全文的批判理论分析路径。并论证了交往行为理论具有明显的批判理论特征,是批判理论的重要分支。
第二章聚焦在公共外交的理论化探索上。通过对理性的反思,在充分论证公共外交作为一种交往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对公共外交的定义:“遵照交往理性,公共外交是由政府主导或资助的,多种非国家行为体共同参与的,在数字媒体时代通过塑造和影响公众舆论,旨在增进好感、提高国家的良好声誉和形象的一种双向实践活动。”并着重从权力逻辑、运行方向、价值预设的视角论述了软实力理论不适用于公共外交理论化探索的内在悖论。
第三章围绕交往行为理论用于公共外交的可行性论证展开,充分说明了公共外交本质上是一种交往行为,以此搭建起交往行为与公共外交的联系。更进一步地,正是因为公共外交的这种“交往”本质,所以它必须是遵循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的实践行为。主体间性特征也就当之无愧地是公共外交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围绕公共外交的交往媒介“公共舆论场”展开。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围绕公共外交中公共舆论场建设,本文提出应该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特征:参与主体的公共性、运行制度的开放性、对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批判、有赖于实践话语机制。本章结合公共舆论场的这些特性,致力于突出公众在公共舆论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选取了跨国公司的危机公共外交作为案例分析,以“丰田公司的全球召回事件”为例,旨在强调公众舆论力量何以影响外交政策和国家形象。
第五章聚焦在话语的视角,阐释了在公共外交实践中应该“怎么说话”,即话语有效性的问题。并指出言语行为的有效性有赖于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三个要求。而公共外交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的特点,需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有效性声称。
第六章从公共外交对主体性互构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构成国家主体性的因素并揭示出了主体间互构的辩证关系。主体性是主体间互构的基础,同时主体间互构也反过来影响主体性的表述。公共舆论场和话语都蕴含于主体性互构的过程中并影响互构的结果。
第七章结合前文对公共外交理论的凝练,提出以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理论作为公共外交主体性的最佳表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公共外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呼吁进一步深入推进公共外交的理论化建设和顶层设计。
最后得出本书结论:公共外交是一种交往行为,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交往理性是公共外交的本质特征。它意味着公共外交所有参与者的意见都应得到重视。公共外交以公众舆论为基础,以公共舆论场为交往媒介。公共舆论场具有四个特点。公共外交的交往载体是话语,同时满足言语行为的三个有效性声称是公共外交达成共识、实现理解的必然要求。
[1] 曹卫东:《权力的他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2] 本书统一用“尤尔根·哈贝马斯”来翻译“Jurgen Habermas”,正文都用“哈贝马斯”。
[3]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比喻:哈贝马斯与德里达》,江洋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
[4] [德]哈贝马斯:《哲学—政治剪影》,转引自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5] 海德格尔1953年只字未改地出版了他1935年的哲学讲稿《形而上学导论》,对法西斯主义给予曲折辩护,其出版不仅表明海德格尔拒绝为其20世纪30年代在政治上的失足表示忏悔,而且彻底摧毁了政治责任的道德基础。
[6] [德]得特勒夫·霍尔斯特:《哈贝马斯传》,章国锋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9页。
[7] 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8] 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包括以下刊物:《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当代世界》《国际论坛》《世界知识》《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观察》《美国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国际政治研究》《日本学刊》《太平洋学报》《当代亚太》《欧洲研究》《国外理论动态》《西亚非洲》。
[9] 吴泽林:《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公共外交理论与体系的构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0] 叶皓:《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现代传播》2012年第34期,第11—19页。
[11] 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外交评论》2005年第3期。
[12] U.S. Department of State,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rms,1987,p.85.
[13] [美]约翰·罗尔克:《世界舞台上的国际政治》(第9版),宋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5页。
[14] Kenneth L.Adelman,“Speaking of America:Public Diplomacy in Our Time”,Foreign Affairs,1981.
[15] 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1页。
[16] V.P.R.,“Public Diplomac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Book Review”,Perspective,October 1972.
[17] B.P.P.,“The Post-Cold War Public Diplomacy of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 Quarterly,Vol.15,No.1,1992,pp.5-86.
[18] Laqueur,Walter,“Save Public Diplomacy”,Foreign Affairs,Vol.73,No.5,September-October 1994.
[19] Peter G.Peterson,“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Foreign Affairs,Vol.81,No.5,September- October 2002,pp.74-94.
[20] Christopher Ross,“Public Diplomacy Comes of Age”,Washington Quarterly,Vol.25,No.2,Spring 2002,pp.75-83.
[21] Mark Leonard,Public Diplomacy,London: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2;M.L.,A.S. and M.R.,British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Age of Schisms”,London: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5.
[22] Jan Melissen,The New Public Diplomacy: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23] Gilboa E.,Searching for a Theory of Public Diplomacy,Cowan G.,Cull N.J.,Public Diplomacy in a Changing World,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March 2008,616:59.
[24] Fitzpatrick K.R.,The Future of U.S.Public Diplomacy:An Uncertain Fate,Boston:Koninklijke Brill NV,2010,pp.101-110.
[25] F.K.R.,“The Future of U.S.Public Diplomacy:An Uncertain Fat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47,No.1,1993,pp.137-161.
[26] 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27]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
[28] 周庆安:《公共外交研究的四个理论维度》,《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