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斯里兰卡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通常来说,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反映一国在一个时期内的综合国力。在参考国际上的指标体系和竞争力指标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于“一带一路”国家的特点,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综合国力指数,旨在揭示“一带一路”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基本国情,以便更好地分析和比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状况。

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国际竞争力被视为比较优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一国之所以比其他国家或企业有竞争优势,主要是因为其在生产率、生产要素方面有比较优势。从企业角度出发,将比较优势定义为企业的一种能力,国际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国家角度出发,国际竞争力被视为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能力。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在1985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中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保持和扩大其国民实际收入的能力”[1]

裴长洪和王镭指出,所谓国际竞争力,有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之分。[2]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关于各类竞争力的讨论分别对应着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不同于以往的国家综合国力指数,“一带一路”国家综合国力评估立足于发展,发展是“一带一路”国家的本质特征,我们试图用基础国力、消费能力、贸易能力、创新能力和营商环境五个方面来评价“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潜力。

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一带一路”国家国情评估体系,就需要一些明晰、明确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能全面反映沿线“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2)通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实现统一标准,以免指标体系混乱而导致无法做出对比分析,指标的选取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大众的认知,要有相应的依据。

(3)实用性原则。评价“一带一路”国情的目的在于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发展状况,为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设置的评价指标数据要便于搜集和处理,要合理控制数据量,以免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出现重叠。

(4)可行性原则。在设置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需要舍弃难以获取的指标数据,采用其他相关指标进行弥补。

合理地选取指标和构建“一带一路”国家综合国力指数评价体系,有利于真实、客观地反映“一带一路”国家的质量与综合水平。本书在回顾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聚焦“国情”和“综合”,结合“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实践,提出“一带一路”国家综合国力指数的构建原则,并据此构建一套系统、科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方法,第一步,本书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步,本书按照各级指标进行算术加权平均;第三步,得出相应数值,进行排名。

本指数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竞争力报告(GCR)、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能源理事会(WEC)、社会经济数据应用中心(SEDAC)以及“一带一路”数据分析平台(丝路信息网)。

关于数据可得性的解释,指数所涉及的统计指标存在缺失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国家。为了体现指数的完整性和强调指数的横向比较性,在缺失数值处,我们参考过去年份的统计数据,采取了插值法来使得指数更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