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甘肃文化的传承·甘肃始祖文化(第一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甘肃始祖文化的历时性与空间性

第一节 甘肃始祖文化的阶段性特征

甘肃拥有跨越八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人文始祖女娲、伏羲在此地产生,岐黄文化也在此地形成,并有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等。由此甘肃成为海内外各界人士祖脉寻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圣地。

一 伏羲、女娲文化

由于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伏羲渐渐地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和血缘关系的象征,优秀的文化基因在伏羲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伏羲文化诞生于成纪地区,今天水一带,距离现在有9000—7000年的时间,体现的是处于新石器时期的渔猎文明。伏羲文化随着氏族部落的强大也逐渐得到了传播,由西北地区传播到中原地区、西南地区甚至是整个中华大地,所形成的华夏民族主要以炎黄部落为核心,以伏羲文化为主体。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唐明邦将伏羲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归纳为九个方面:造网罟,发展渔猎畜牧;创造书契;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立九部,设六佐;作历度,定节气;钻木取火;尝百药、制九针;制琴瑟,作乐曲;“立占筮之术”。以上基本包含了古时候社会的各方面,伏羲创造的丰功伟业可与天地相比[1]。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重要源头,是创造和革新的典范,是体现人文思想的基石,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本原,是和谐理念的基础,是传统道德形成的依据,是兼容和合精神的本色[2]。现在为纪念伏羲以及传承伏羲文化,天水市在每年6月22日举行公祭伏羲大典。

“女娲”作为一个具体的史前人物名称,在很多学科中都是一种特定化的母性主题,如文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具有显著的文化功能。毋庸置疑,从现存的历史文献和出版的各类资料可知,“女娲”虽是一个专有名词,但其所代表的含义却有些模糊,如《辞源》参考了《说文》注释为:“人名用字,古代神话中女娲氏。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接着又在“娲皇”条中说:“女娲氏,传说的古帝王。”因此,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女娲应该是书上所记载的被认为是神话母题的女娲,有着深远的历史,从而在传承过程中给各地区的女娲神话传说、遗址遗迹和相关民俗文化等带来深远的文化意义。毋庸置疑,女娲已发展成为人们所公认的女性始祖形象,是始祖文化的典型代表,并出现在很多地方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中[3]

二 岐黄文化

岐黄文化是由岐伯和黄帝共同创立并在后续中不断完善的中医药文化,也被称作是岐黄之术,于我国上古时期从黄河中上游的西北一带发祥,被以岐伯和黄帝为代表的人文始祖创立,在夏、商、周时期得到传承,并最终在秦汉时期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体系[4]。包含天、地、人三道的我国古代生命科学文化,包括医学、天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方面[5]。因此,岐黄文化被称作是古代生命科学文化。其广为人知的代表性作品为《黄帝内经》,历史上中医药学家以《黄帝内经》为源,继承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岐黄文化血脉,不断发展中医药学。岐黄文化是中医发展的根系和宝库,发展至今,在世界传统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任何时候,岐黄文化的作用和价值都是不可代替的。岐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医道的宝库,是华夏民族道德精华的体现,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岐黄文化的中医药学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可与推崇学习,关于人体各方面的治理、疗养和养生、保健等方法及理论已相对成熟,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同时,岐黄文化秉承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慢慢渗透到其他领域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行业创新。

三 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文化是以大地湾遗址为主要内容的史前文化。大地湾遗址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其发掘一开始就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惊喜。其发祥地位于甘肃天水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一带,是历经时间最长且位于黄河中上游的旧石器和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在文化、建筑、农业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大地湾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地上房屋建设、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与“水泥”、最早的度量衡实物、最早的绘画作品以及最早的彩陶之一。[6]

根据勘测记载,大地湾遗址地层包含有五期。第一期为老官台文化又称大地湾文化,碳素测定年代距今7800—7300年。发现的文化遗存是渭河流域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出土了4座圆形半地穴式房屋遗址,368件陶、石、骨器[7],并在该地层中发现有黍种和碳化稷两种农作物,由此证明大地湾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以及北方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第二期为仰韶文化早期,碳素测定年代距今6500—5900年,与关中一带的半坡文化面貌大体一致。这一期遗存发掘范围广阔,遗存内涵丰富,挖掘出156座房屋遗址,3271件陶、石、骨器等[8]。这一时期石、骨器数量明显增多,并出现大量彩陶。与一期相比,该期制陶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创造了很多宝贵的史前艺术珍品。第三期为仰韶文化中期,碳素测定年代距今5900—5600年,相当于豫晋陕交界区的庙底沟期,挖掘出19座房屋遗址,1688件陶、石、骨器等。这一时期彩陶艺术达到鼎盛阶段,有着精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图案。这期的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西北各史前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第四期为仰韶文化晚期,碳素测定年代距今5500—4900年,文化面貌与关中一带的半坡晚期相似,但有着更为鲜明的地方色彩。这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散落居住。山坡中轴线分布着数座大型会堂式建筑,周围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达到了大地湾文化遗址史前聚落的鼎盛阶段[9]。该期房屋遗址彻底脱离了延续数千年的半地穴式窠臼,转变为平地起建,实现了居住形式的一大飞跃。第五期为常山下层文化,碳素测定年代距今4900—4800年,这一期是由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的遗址。在渭河流域、清水河附近和秦安县一带都相继发现此类遗址,为研究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

四 周祖农耕文化

周先祖及其族人建邦立国以及发展农耕文化的地方位于庆阳一带,古时被称为北豳。古时候,周先祖非常喜爱农业种植,乐于开垦耕种,在尧舜时期,先后被赐封为农师后稷。直到夏朝末期,政局混乱,朝廷不作为,各地诸侯纷纷群起反叛。这时周祖不窋便带领族人迁移到戎狄居住的地方(今庆阳一带),周祖三代便在庆阳开始了农耕生活,创立和发展了农耕文化,“周道之兴自此始”[10]。周族人是在继承炎帝和黄帝的种植技术基础上发展了农耕文化。数量非常多的水稻、粟、稷等粮食碳化物在南佐遗址中被挖掘出来,这是用于探究农业起源、史前农业考古等方面的重要材料依据[11]。据资料记载,我们可知在先周以前的陇东地区就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农耕文明,周先祖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这在《诗经·豳风·七月》《生民》等诗词中有着更为生动、直接的体现[12]

五 秦祖文化

嬴秦的迅速发展,使其拥有了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并成为汉渭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13]。嬴秦很长时间是扎根在西北边陲地带,受到中原王朝各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少。因此,秦先祖依据秦文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成果秦祖文化,奠定了法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的发展基础。秦祖文化是秦人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创造的区域文化,它随着秦族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据史料记载秦文化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西周时期到秦襄公建国前,是秦文化发起的萌芽期;二是从秦襄公建国到秦献公徙都栎阳,是秦文化的发展期;三是从秦献公徙都到秦统一前,是秦文化的繁荣期;四是从秦统一后到秦末,是秦文化的鼎盛期。秦祖文化的发展主要是由秦族人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遗留。

六 李氏文化

李氏文化起源于古陇西郡(今陇西县一带),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源远流长,影响力之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出函谷关时期,曾将李氏文化视为重要的传道内容,旅游传道达17年。然而李氏文明在传播过程中取得如此大的影响力却不仅仅局限于老子二十载的讲道,与其文化的起源也有莫大的联系。李氏文化起源于李崇故乡,形成于文化流派时期,孙李仲翔,四世的言行、举止、功绩在当时临洮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力。经后生歌颂演变传承,逐渐形成名噪一时的李氏文化,发展历程可概括为“源于秦而成于汉,兴于晋而成于唐”[14]。陇西李氏从今甘肃临洮产生,也从这里走出去,被全世界的人们所熟知。寻根祭祖一直是中国人割舍不断的故土情怀。李氏世族人才辈出,其中我们所知道的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就是李氏后人,人们为了纪念老子,同时为了传播历史文化,截止到2020年13届意义深远的姓氏符号活动和民族徽号活动[15]。因此,陇西李氏文化不止是指古陇西郡外,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概念,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李氏文化不单单代表的是一种姓氏文化,更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