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一、静脉治疗的概念与发展史
静脉治疗是将各种药物以及血液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静脉治疗是疾病治疗中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是一项具有高度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治疗方法。
静脉治疗技术始于17世纪,至今已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历程。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提出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认识到血液的运输作用,从而奠定了静脉注射的基础。1662年,德国医生约翰首次将药物注入人体,但由于感染的问题,患者未被救活。1831年,苏格兰暴发霍乱,托马斯教授和他的助手首次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试验性静脉输注,成功治疗了1例霍乱患者,打开了静脉输注技术的大门。从此,静脉输注这种用药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地流传开来,托马斯教授被认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静脉治疗模式的医生。19世纪后半叶,英国医生李斯特创立了无菌理论和方法;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借助显微镜发现微生物感染;1923年,佛罗伦斯发现致热原,因此制成无致热原液体,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1940年以前,静脉治疗仅被用于病情危急的患者,由医生操作,护士协助准备静脉治疗所需的物品。之后静脉治疗技术迅速发展,于20世纪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20世纪50年代,静脉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二、静脉治疗的工具与方法
1.输液工具
输液工具由最初的羽毛针管、动物静脉、动物膀胱到后来被金属针头、橡胶管和玻璃容器替代,这些重复使用的器具,在两次使用之间要进行清洁和消毒。1920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瓶玻璃瓶装的静脉输注液。1931年,首家商业化配制静脉输液产品的公司成立,商业用静脉输液首次出现。1948年,该公司推出塑料输血袋容器。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静脉输液塑料容器诞生,这是静脉治疗迅速发展的里程碑。静脉输注液体超过200多种,静脉输液给药方式呈多样化,但静脉输液工具需要继续改进,第一支静脉留置针也在此期间诞生。输液形式也由全开放式输液系统发展到半开放式输液系统,再到现在的全封闭式输液系统。输液形式的转变极大地保证了输液的安全性。
2.穿刺工具与穿刺技术
在头皮针发明之前,输液穿刺工具是不同型号的普通注射器针头。1957年,头皮针的发明和使用在针头固定、方便患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64年,美国一家公司用生物原材料制成套管针,该套管针可留置在静脉内,能够有效维持血管通路,减少对患者的反复穿刺。留置针也经历了从普通开放型,转变为密闭型、安全型,最后向安全密闭型的转变,真正实现了静脉穿刺过程的安全防护。但这种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短,易发生渗漏,特别是对于高渗性药物,外周输入的风险性高,不能完全满足长期输液和紧急输液的需求。
1929年,一名德国医生对患者的肘部进行麻醉后,通过穿刺针将一条4F的导尿管放置在靠近心脏附近的上腔静脉,导管末端位置通过X线进行定位,这是史上第一个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人。1949年以前,静脉治疗只能在外周血管进行,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长期输液患者的增多,人们认识到将液体直接输注到上腔静脉比通过外周输注的效果更好。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1952年,维也纳的Aubaniac报道了经锁骨下穿刺导管到达中心静脉,这个方法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PORT)。1997年,B超引导下的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穿刺技术在华盛顿医学中心由一名从事危重症护理的护士完成。
3.辅助器械
为了使静脉治疗更安全,人们发明了多种输注液体的辅助器械,如过滤器、输液速度调节装置、正压可预设的输液泵、移动式输液装置、自控式麻醉泵等。为满足临床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需求,1969年,全球第一家静脉药物集中配制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成立。由受过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用药的配制。
三、静脉治疗的人员培训
随着静脉治疗不断发展,外周静脉留置针、PICC、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以及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得到了发展和运用,为患者治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减轻了由于反复穿刺给外周血管带来的损伤,静脉治疗安全性也不断提高。随着科学的进步、医疗和护理的发展,静脉治疗已经从一项单纯的护理技术操作逐渐成为涉及多学科、多层面的知识与技能。1972年,美国成立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静脉输液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得到认可。在美国,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需要经过静脉治疗注册护士认证机构(Infusion Nurses Certification Corporation,INCC)认证考核,资格在全国范围认可,获取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资格后还需要每3年进行1次再认证考核。自INS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的静脉治疗专科护士,PICC护士是从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中挑选出来的,是更高层次的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的认证、再认证有助于专业能力的提高,增强护士的职业意识,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1999年12月,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静脉治疗管理迈上新台阶,为安全输液搭建了平台,便于开展国际交流,使中国护士了解国外静脉治疗管理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安全输液的理念。此后,各地护理学会都相继成立了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并对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的资格进行认证。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是护理专业化的一个侧面,是与国际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发展水平接轨的一个标志。
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熟悉输液实践标准,懂得如何实施最好的操作和正确使用、评价输液设备,能给患者带来更全面的评估、连续的护理,使患者及时安全地完成治疗。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在静脉治疗过程存在以下优势:穿刺速度快、耗时少、穿刺成功率高;导管留置时间长、耗用导管数量比普通护士少,能够节省开支;能早期识别并发症,及时进行有效干预,降低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发生率;能降低院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降低与输液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患者额外住院时间,提高病床利用率。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通过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安全,降低医疗机构的潜在责任风险,减少投诉,提高了医疗机构的信誉,赢得市场竞争力。
四、静脉治疗的质量管理
近年来,静脉治疗的相关政策与标准陆续发布。规范与标准是护士进行静脉治疗工作的重要文件,有助于指导静脉治疗护理工作,提高静脉治疗与护理的质量。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编写出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对护理操作、患者护理、文书记录、感染控制、设备、工具、穿刺部位的护理和维护、并发症的处理和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将安全输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强化了静脉治疗的质量管理,为护士在解决临床输液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帮助。结合我国临床护理实践,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全国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以规范临床静脉治疗护理操作,护士在实施操作时能够执行标准,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静脉治疗专业的发展。随着静脉治疗的不断发展及研究的不断深入,静脉治疗规范与标准也将结合循证,不断更新与完善。
如何在具体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充分发挥静脉治疗护士的作用,最大程度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是各家医疗机构及静脉治疗护理专业所专注于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我国大部分三甲医院相继成立了专业化静脉输液团队(intravenous infusion team,IV TEAM),简称静疗小组,静疗小组一般由核心管理组(如护理部)、专职静脉治疗护士、病区兼职静脉输液护士组成。部分医院成立静脉输液门诊、PICC门诊等,建立静脉治疗护士会诊巡诊机制,使静脉治疗队伍专业化、同质化,提高患者对静脉治疗护理的满意度。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现代医学中跨学科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治疗安全的综合诊疗手段。静脉治疗护理MDT一般由静脉治疗专科、超声科、放射科、血管外科、药剂科、伤口专科护士等专家组成。静脉治疗护理MDT的成立与运行成为能够有效保护血管通路,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安全高效完成静脉治疗的必然趋势。在静脉治疗专业发展中注重团队协作,将安全、科学的静脉治疗实践落到实处,促进静脉治疗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