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王莽改制下的乱世悲歌
许子威轻轻摇头,并非对刘秀的志向有所怀疑,而是对新朝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他深知,在这样一个朝廷作官,绝非好事。王莽执政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早已让这位饱经世事的老人看透了新朝的结局。
公元9年,新朝初立,王莽突发奇想,认为繁体字“劉”由卯、金、刀三部分组成,意味着刀型钱币会让人想起刘家的天下。于是,他下令废止刀型钱币和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改铸直径六分、重一铢的小钱。早在此前,王莽已经发行了错刀钱、契刀钱和大钱,试图从形式和思想上彻底抹去刘汉王朝的痕迹。
只是,王莽的货币改革并未带来他所期望的稳定,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混乱。他前后四次下诏改革货币,五次重申改革命令,甚至颁布了严苛的私铸禁令。他铸造了金货、银货、龟甲、贝货、泉货和布货,共六类二十八种,统称为“宝货”。这些货币比值混乱,百姓们苦不堪言。新铸的大泉重十二铢,却能兑换五十枚五铢钱,差价超过二十倍。每改一次币制,百姓们便破产一次。
私铸之风也随之泛滥,豪强们利用新币尚未流通的时机,大量铸造劣质钱币。王莽对此采取了极端手段,只要发现谁家有铜和炭,便认定其私铸金钱。一家“私铸”,邻居五家都要连坐,男女老幼都被抓去当官奴婢。几十万人因此受难,百姓们怨声载道,新朝在他们眼中已成了人间地狱。
王莽并未因此停止他的“复古”大业。公元12年二月,他头戴冠冕,身披华服,率领群臣在明堂举行盛大仪式,按照《周礼》祭祀五帝,并依据《尚书》《诗》裂地分封。然而,这七百九十六位公侯和一千五百五十一位附城,却只有空名而已。俸禄微薄,物价飞涨,诸侯们要么敲诈勒索,要么穷困潦倒。
王莽的改革并未止步。他以《周官·王制》为蓝本,设置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官号,随意更改郡县名称,甚至将一个县分成多个县,以安插亲信。衙门增多,制度繁琐,礼乐繁杂,百姓们的生活愈加艰难,民怨沸腾。
为了转移民众的注意力,王莽将“改制”之风刮向边疆。他派出十二位五威将军,带着印绶,前往少数民族、西域诸国和匈奴首领处,试图用新朝的印绶替代汉朝的旧印。这些钦差大臣们穿着古怪的服装,坐着华丽的马车,耀武扬威地奔赴四方,将边疆搅得天翻地覆。
在南方的益州,句町王被降为侯;在西域,五十多个国家的国王被迫降为侯;在匈奴,单于的印信被强行更换,印玺改成了普通的印章。单于大怒,发兵进攻内地,新朝与匈奴的战争就此爆发。
王莽并未就此罢手。他下诏侮辱匈奴单于,称其为“降奴服于”,并派出六路大军远征匈奴,强行征调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粮草运输繁重,百姓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北疆的宁静被彻底打破,白骨遍野,荒无人烟。
西域的战火也被点燃。王莽的暴政激怒了西域各国,焉耆国杀了新朝的都护但钦。公元16年,王莽征发莎车、龟兹的军队攻打焉耆,结果大败而归。汉武帝时期建立的西域友好关系,在王莽的暴政下彻底破裂。
战火不仅在北疆和西域蔓延,东方的高句骊、夫余、濊貊等族也因王莽的恶毒行径纷纷起兵反抗。在西南方,冯茂攻打句町,士兵水土不服,病死过半,益州府库耗尽,战事依旧失败。王莽不甘心,又派廉丹和史熊率领十万大军,翻山越岭,再次进攻句町。道路艰难,军粮不继,瘟疫蔓延,士兵死伤无数。
王莽的暴政和战争并未平息社会矛盾,反而让民怨愈演愈烈。新朝的内外交困,已到了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