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三镜之说,苟利国家生死以
李凡带着李世民和魏征三人进入厅堂入座。
李凡吩咐下人上茶水。
魏征沉思了一会儿后,开口询问道:“那个,李县男,老夫今日遇到一桩烦心事,想要听听李县男的看法!”
李世民闻言,顿时更加气愤,心里想着:恶心死,魏征,我恶心你大爷!
李凡点了点头道:“小的愿闻其详,只是小的见识短浅,要是说错了什么,还请大人不要介意才是!”
魏征点头,继续说道:“李县男,你有所不知,我们御史台的长官和陛下起了冲突.....”
李凡打断道:“是魏征和陛下吧!”不用多说,李凡就知道,对方口中敢和李世民起冲突的人,必定是当今御史大夫魏征,毕竟大唐除了他,没人敢和李世民起冲突。
魏征闻言,讪讪一笑,心忖自己的名气已经这么大了吗?
魏征继续道:“是啊!就是魏征魏大人。前几天陛下在皇宫内把玩鸟儿,魏大人前去劝谏,可是陛下非但不听谏言,反而和魏大人发生了冲突。我作为大唐臣子和下官,该如何为陛下和上官分忧啊!李县男可有什么想法?”
“呃!”李凡闻言后,一脸无语地瞪了李世民一眼。心里想着:看看你认识的都是些什么人,整天只知道议论朝政和皇帝的那些事,这不是没事给我找事吗?
李世民感受到李凡的眼神,尴尬地摸了摸脑袋,他知道李凡最讨厌议论朝中之事。
李凡无奈地笑着拱手道:“这事小的真的不懂啊!”
闻言,魏征感到有些失望。不过紧接着,李凡继续说道:“这位大人,虽然魏大人和陛下的事情我不好评价,不过我倒是可以和你分享几句话!你告知魏大夫或者陛下,此事或许可解!”
魏征和李世民听闻,皆将目光投向李凡,他们倒想看看李凡如何用几句话解决这件事。
“哦!李县男有何高见,在下愿闻其详!”
李凡继续道:“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李凡说完后,魏征和李世民全都沉默了,仔细琢磨起李凡的这几句话。
李凡也没有再说什么,心想这话让对方带回去给魏征和李世民自己体会就行了。
魏征和李世民开始用心琢磨这几句话。二人越琢磨,越觉得李凡这几句话蕴含深意。
用铜作为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这是君子的正身之道。
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国家兴亡的原因,这是治国时借鉴历史的道理,李世民时常从大隋二世而亡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用人作为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想到这里,李世民看向身旁的魏征,心想有魏征在,自己何尝没有一面镜子呢。
“妙极,妙极啊!短短数语,却蕴含了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至理啊!”魏征惊叹道,一脸惊愕地看着李凡,眼神中满是肃穆和恭敬。
小小年纪,就能懂得如此至理,加上李凡之前的功绩,魏征此刻终于明白,李世民为什么要说李凡是大唐的国之柱石了。
魏征赶忙拱手,对着李凡恭敬道:“此乃人间至理,吾必然牢记于心,每日三省吾身。”
李世民看着魏征那一脸恭敬的模样,心忖这样的魏征在自己面前都未曾有过啊!魏征向来怼天怼地,什么时候服过别人。
李凡挥着手说道:“我还没说完呢!这只是第一句!”
“啊?”魏征闻言,急不可待道:“李县男还有第二句!”
李凡面色变得肃然,盯着魏征继续道:“有,不过此言过于沉重,你告知魏大夫,他所说的事情可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唰!现场顿时安静下来,落针可闻!魏征和李世民顿时僵在了现场,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李凡看着二人,回想起后世满清统治那黑暗的两百多年里,说出这话的人,绝对是当时华夏的一盏明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言当得起天下所有臣子将其奉为瑰宝,反复研读啊!
此一言道尽了天下臣子一生的追求,也是魏征一生的追求。
只要国家发展得好,那么他魏征的祸福生死又何必在意呢!
而他魏征这些年一直冒死劝谏李世民,不就是在践行这句话吗?
这句话明显引起了魏征的强烈共鸣!魏征老泪纵横,却掷地有声地高呼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好!”“真好啊!”“李县男,你这句话真是道出了我辈之心愿,我辈之追求,我辈之梦想啊!”
李世民心里的震惊比起魏征想必也不少,不过魏征是站在臣子的角度看待这句话,而他却是站在天子的角度。
他从这句话中,看到了有利于他统治的可能。
作为天子,治国当然要会,可是也要懂得让臣子效忠自己。
而李凡这句话,李世民是万分肯定的,这句话一旦传出,必然会引起无数大臣的共鸣,这太有利于他的统治了。
此刻现场的气氛着实有些沉重。
李凡见此打破这沉重的氛围,说道:“其实在我看来,这件事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陛下和魏大人都没有错,不过是二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罢了。”
“你们想一下,陛下一人掌管这么大的帝国,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适当放松一下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魏大人,作为御史大夫,谏言陛下是他的职责所在,他见陛下有问题提出谏言也是应该的。”
“只是双方应该相互理解一下,魏大人要理解陛下的压力,试想一下,要是陛下压力太大,身心出了问题,那么魏大人的谏言意义何在?”
“陛下也是一样,魏大人的御史大夫之位,是他自己任命的,魏征谏言也不过是在履行陛下交给他的任务而已。这样一想,相互理解,那么此事可解了!”
李凡一番话,既不偏向李世民,也不偏向魏征,左右逢源,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