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天下3:创业者从起步到成功的关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探索篇
无忘初心,步步为“赢”

创业的起点:你为谁解决什么大的问题

什么是创业呢?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现代的例子都多见创业成功的故事,所以吸引力自然就比较大,但是创业不成功的远远比成功的来得多。可以问,这个就是创业的自然规律吗?是什么让一些人尽皆知的公司从很小的开始,变成了世界上所在行业内的领头羊?也问,是什么让很多企业在艰苦奋斗之后,最终却走向失败?

从我个人的经验,不仅参加过成功创业公司创业初期的奋斗,也辅导了不少初创企业,陪伴它们走过一段创业初期的征途,一路过来,有了一些体会。

我看创业,最关心的就是初心。

初心要如何理解呢?在我所接触的几百位创业者、创始人之中,可以说,每位创业者的起心动念,都各不相同。我采访了几位创业者,以下是他们描述各自初心的原话:


• 创业嘛,就是纯粹为了赚钱。

• 从小家里条件不太好,创业可以改变家里人贫穷的命运。

• 自己还是很能干的,是天之骄子。趁着年轻,为什么不大展拳脚?

• 自己有很擅长的专业,如果能让更多人受惠受益,就会特别满足与幸福。

• 那时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想知道自己人生能够到多高。

• 想让自己能力变得更强,能帮助更多的人。


一位拥有近30年创业经历的成功创业者,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谈到了自己当年的思考,他说他会问自己:


•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我有对所做事业的热爱吗?

• 我的能力和擅长的沉淀在哪里?


这位创业者的初心是:通过创建有意义的企业,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他的目标不仅仅是盈利,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能够长久服务于社会的产品或服务。

还有一位创业者谈道,他在外企工作时有一次经受了老外上司的灵魂拷问:“Who’re you? Where do you want to go?”(你是谁?你要去哪里?)他一时张口结舌,他从来没有思考过,也找不到答案。他由此意识到,很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似乎都不“认识”自己,进而意识到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个性化培养方面的缺失,从而想为此奋斗做点事情,这就成了他创业的初心。

我相信此刻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可能也有过类似的自我拷问,也在想:我创业的初心是什么?

初心就是你创业的使命。也就是说,你创业的目的一定是为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说,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很简短的一句话,就把“为谁解决什么问题”很清楚地描述出来了。所以说,阿里巴巴的目标客户就是生意人。而阿里巴巴提供的就是帮助生意人解决他们做生意的问题。也就是说,阿里巴巴的价值主张就是帮助生意人解决营商问题。

当然,每一个创业者都有他的初心,但并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能把这个初心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样子,也让他们在创业的路途上,碰到或多或少的问题。

我记得,我刚从阿里一线退下来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请我帮他一个忙,辅导他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儿子和儿媳创业。这两位年轻人热情澎湃,觉得他们可以用在国外留学的经验去大干一场并成功创业。他们两位思想非常活跃,有很多主意都希望去尝试。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主意都比较不接地气,并没有很显著的用途。很多主意只是他们两位年轻人天马行空的幻想。其中包括教新儿媳妇如何跟婆婆更好地相处等等,听上去是不错的想法,但深度调研之后,发现并不一定是好的创业机会。几个月时间里,他们不断地有新想法,我就不停地对他们的新想法进行提问。慢慢地,这对年轻夫妇终于明白,创业可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光靠一腔热情,并不足够让他们走上创业成功之路。我常说,创业不是“玩票”,真正做起事情来,那可是“玩命”。他们的父母也非常庆幸我的辅导让这对年轻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也省去了父母可能要提供的种子资金。

在目前的市场上,也有不少基于个人情怀和爱好创业成功的例子。当然,其中也有很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情况。

我有接触一位年轻创业者,她是国内颇有名气的艺术家及环保倡导者,她所创立的品牌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倡导简朴、节制的生活方式,并通过手工制作的服装和其他生活用品,传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品牌强调手工制作的稀有性和情感价值,反对过度消费,提倡珍惜手工制品的情感表达。她所有的产品都是纯天然环保型的,而且是纯手工制作,包括服装、手工艺品等。但目前她的经营状况并不好,有几十个员工,勉强收支平衡,也还未有盈利。

也有一些创业的例子,是需求空间比较小,但比较聚焦的。在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有大量的《财富》世界500强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并建立分公司。因为对中国的法规不甚了解,特别对财务、税务、法务的合规要求调整和变化的解读有需求。有一位创业者看到了这个机会,他引进了一些权威人士和专家,定期为这些《财富》世界500强公司的财务/税务/法务高管,以会员制社群的形式,提供最新政策的解读和最佳实践分享。

但是,这种创业机会发展空间不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国内的政策调整透明度越来越高,他的企业增长空间有限。当时这位创业者也说,他们在中国的《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中市占率已经超过80%。可发展很快会碰到天花板。

我有幸参与了阿里巴巴早期艰辛奋斗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体会到一些创业成功的必备要素。

当时我来到阿里巴巴不到一个礼拜,我们4个“O”(CEO马云、COO我、CFO蔡崇信、CTO吴炯)[1]加上“十八罗汉”中的金建杭和彭蕾,一起在马云办公室外讨论阿里巴巴的使命。马云当时很清晰地说,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就是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的初心。也就是说,当时马云已经很清楚自己是要为生意人解决他们生意上的难题。我们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所以我们的工具就是当时还非常创新的互联网。最终成功发展了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的商务模式,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营商习惯。

当然,只有初心并不等于你就能帮助你的目标客户解决问题。提供价值主张是需要通过产品的。我们当年有好几个产品,包括:大型的网站建设、网络广告、网页寄存,还有一个就是专门帮助中小企出口的“中国供应商”。这些产品当时都在各自发展,也没有重点聚焦的,有点在个别尝试的感觉。

但是,我们3个“O”(马云、蔡崇信和我),在成功降低烧钱率和给董事局报告之后,开了一个一整天的闭门会议,去讨论公司的产品定位问题,考虑到当时的营商环境,我们很快就撤掉了大型的网站建设和网络广告这两个产品(在当时的环境里,这两项业务的推进很难避免回扣的问题,而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在网页寄存这个产品领域,因为恶性竞争激烈和大量的小本经营公司的参加,我们没有优势,最终也决定退出。最后,我们只剩下“中国供应商”这一个产品。

在面对出口型中小企的过程当中,也许那些难以接受的问题也会存在。但很庆幸的是,出口型中小企通常都不是大公司,而且大部分都是由夫妻拥有与经营。一下子,我们恍然大悟,了解到只要我们聚焦,只跟这些老板和老板娘打交道,就不会存在上述问题。所以,我们培训我们的直销团队,专攻出口型中小企的“老板和老板娘”。这也是业界所称的“阿里铁军”的由来。

讲到直销铁军,当时我们也有一些纠结。因为我们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理论上我们应该通过网上营销,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去接触我们的客户。但是,因为当时互联网是非常新的东西,我们发现我们大部分的目标客户,就是这些老板和老板娘,都不会上网。所以我们让直销的同事们去上门拜访,解释互联网的威力,歪打正着地做了大量的前期教育市场的工作,为后来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建立了稳固的基础。当然,买家都是国外商人,当时他们对互联网的应用已经上了轨道,他们首先要知道的是,这些中国供应商是否真实存在,因为我们直销上门拜访中小企老板才拿到订单,所以十分清晰地验证了他们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另外,他们也要知道这些中小企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他们的要求,而且物美价廉,产品品质可靠。通过多年的考验,这种商务的信任也逐步建立起来。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我们只剩下一个产品,所以全公司的力量都投入去发展和推广“中国供应商”。这种专注的机会,也让“中国供应商”这个产品高速发展,并帮我们在短短18个月之内实现代表收支平衡的“赚一块钱”的目标。

从决定押注在“中国供应商”这个产品之后,走向收支平衡之路也不是平坦的。因为,要让出口型中小企老板们信服还是需要时间的,有个过程。当时,我们的投资人注意力所在都是有没有现金流。还记得2001年1月,我们通过“杀人放火”把烧钱率从每个月接近200万美元,降低到每个月50万美元,从而为企业争取到了18个月的跑道。终于在2001年12月,我们通过“中国供应商”产品拿到了第一个月入几万美元的正现金流。这也让我们的投资人看到了一点希望。

我当时跟蔡崇信说,我们应该再融一轮资金,以防万一。当时我们把这一轮融资叫作“FU2轮”。这个特别的名字,缘起于我在英国伦敦商学院读商管硕士课程时候的一段真实经历。

当时,伦敦市最繁华的地区有一个广场,我每天都开车经过那里。在进入广场的路上,左边有一个传统的高档汽车公司,里面展览着英国有名的老牌劳斯莱斯和宾利轿车,而右边有一个新派高档但比较年轻的汽车公司,里面展览着当时最新潮的MGB和捷豹跑车。

有一天,右边的新派公司展出了刚出炉的E-TYPE捷豹跑车,并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车牌号码,是“1FU”,我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结果,没过一个礼拜,左边的传统汽车公司也展出了一辆最新出炉的老牌劳斯莱斯,并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车牌号码“FU2”。两家真是针锋相对,也是十分有趣的英伦幽默。

最后,因为当时正处于互联网泡沫爆了之后的寒冬,我们的投资人没有一家有信心去投资“FU2”这一轮。还好,蔡崇信找到了一家日本风险投资公司,这家公司对这个项目还有点兴趣,同时派人来调查了我们的运作好几次,但是开出的条件非常苛刻。而且,最后告诉我们,500万美元这一轮,他们最终只拿出400万美元。我们4个“O”,就凑了100万美元,来凑足这个500万美元之数。作为投资者,我们也享受他们提出的很苛刻的条件。结果,也就过了2~3年,这一轮的回报是几十倍,也算是我们创业早期的一个有趣的插曲。

我们当年是通过各种选择和聚焦,验证了我们产品的“经济模式”,然后又输血输氧,排兵布阵,构建系统,最终蹚通了我们的“商业模式”。以下就接着这个故事讲讲创业中的“经济模式”和“商业模式”。

[1] CEO即首席执行官,COO即首席运营官,CFO即首席财务官,CTO即首席技术官。——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