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搭乘优步去月球
谁想去月球?
——亚里夫·巴什
SpaceIL(以色列太空登陆组织)联合创始人
在社交媒体脸书上发布的帖子
在一切向好时保持乐观并不难,难的是在事与愿违时依然保持乐观。
——科弗尔·达马里
SpaceIL联合创始人
就职3个月后,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召集顾问在白宫举行了一场会议。当时,苏联刚刚率先把人送入太空,震惊世界。这也是苏联一系列太空创举中最大胆的一次。“还有没有其他太空计划,可以让我们取得引人注目的压倒性胜利?”[1]肯尼迪问。
处于危险境地的并不只是太空。在一周后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肯尼迪政府的副总统林登·B.约翰逊写道:“其他国家……会倾向于与它们所认为的将要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结盟。太空领域的巨大成就越来越被视为世界领导力的一个主要指标。”[2]在这种情况下,效仿苏联把人送入太空,可以说于事无补。它们必须采取更大胆和更让人觉得无法完成的行动,唯有如此,它们才能够令人信服地赢得太空竞赛,进而在创新领域引领世界。
1961年,美国的GDP(按今天的美元计算)还不到现在的1/5。最先进的计算机重达32吨,耗资6 600万美元(按今天的美元计算)打造,内存只有2兆字节,还没有今天的一张照片大。电动打字机是当时非常先进的技术。一个人登上月球,在月球上漫步,再安全返回地球,这个想法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事实上,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完成这样一项任务。但对美国来说,有什么是它做不到的呢?
美国从二战中崛起,进而发展为迄今为止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军事和经济强国。但在那些年里,定义美国的并不只是国家实力,还有国民的乐观主义、理想主义和对国家的信念。社区组织的成员人数剧增。[3]二战后出现了“婴儿潮”。人们似乎相信,美国正飞速迈向更好和更繁荣的未来。还有什么比向月球发射火箭更能展现美国人的豪情壮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