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做好被骗的准备:欺骗均衡

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到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经常会干一些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蠢事。更直白地讲,人们往往不去做那些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或者说不会选择那些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由于经常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每一个人都很有可能被他人蒙蔽。《圣经》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讲人类是如何被蒙蔽的:一条毒蛇引诱夏娃做出了一个愚蠢的足以让她悔恨终身的决定。可以将夏娃被蛇引诱偷吃禁果的故事看成对本书中基本思想的一个绝佳隐喻。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看成一个均衡结果。也就是说,那条蛇事先精心策划好了一切,诱骗夏娃上当。而且,在那么多动物里,是一条蛇,而不是一只兔子或者长颈鹿什么的,“恰好”出现在那棵树上引诱夏娃。看来,连由谁出面来引诱都是有预谋的。另外,有一些读物把“创世纪”作为《圣经》的第一个故事,但我们搜索了一下,发现很多读物还是将“夏娃偷吃禁果”列为《圣经》里的第一个故事。

然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市场均衡,与此截然不同。25年前,卡尼曼在和乔治的一次谈话中讲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差别。让我们用超市收银台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参见Paul Krugman and Robin Wells, Microeconomics, 2nd ed. (New York:Worth Publishers, 2009), pp. 12–13。书中采用了这个例子说明均衡的性质。罗伯特·弗兰克和本·伯南克也在《微观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New York: McGraw Hill, 2003)一书中援引了这个例子。当来到超市的收银区准备结账付款时,我们要花几秒钟决定在哪个收银台前排队。我们通常会有所迟疑。这是因为在均衡的状态下,每一个收银台前的队伍长度几乎相同。出现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一个简单且显而易见的道理:每个人都选择排在人数最少的队伍后面。

收银台这个例子所体现的均衡原理在经济学中无处不在。比如,公司需要选择开展哪项业务,以及决定是否要扩张或者收缩自己的业务,它们(就像消费者选择在哪个付款队伍后面排队一样)需要选择最佳的商业机会。这种逐利行为同样产生了一种均衡。在这种均衡中,任何能获得超额利润的商业机会都会被一抢而光,从而使得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这种关于均衡的原理就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欺骗行为。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身上存在某个可以被人利用的弱点,从而能给欺骗者带来超额利润,那么在欺骗均衡中,一定会有某个欺骗者利用这个弱点获得这种利润。那些追逐利润的生意人四处打探,寻找最短的结账队伍。这其中隐藏着一些欺骗者,一旦发现人们的弱点,则迅速采取欺骗行动,把超额利润装入自己的口袋。

任何经济体都存在欺骗均衡。在这一均衡机制的影响下,所有能获得超额利润的欺骗机会都不会被放过。为了加深读者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在下面举三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展示这种欺骗均衡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