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微语言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语言习惯:FBI告诉你语言习惯中隐藏的性格特征(1)

1 为什么有人习惯说话绕弯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懂得什么时候应该说怎样的话,而且,话语修辞、语气等也有着很鲜明的个人特征,因而,从一个人说话的习惯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

比如有的人在说话时通常都比较客气委婉,给人彬彬有礼的感觉,这样的人大都比较温柔和善,不愿意难为他人,考虑问题也比较周到;还有的人在与人交谈时,总习惯说“我怎么样”,这类人性格比较强势,自我,喜欢成为焦点;而习惯说“果然、肯定、绝对”的这类人,一般都做事积极果断,有魄力,不过这类人有时会给人自以为是的感觉;还有的人总习惯说“老实说、不骗你”之类的话,这类人的性格通常比较急躁、敏感,而且有些不够自信,所以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还有人习惯说“我觉得、我估计、可能、大概”这一类的词语,习惯运用这类词语的人,大都比较随和、谨慎。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说话习惯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他的语言习惯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在诸多语言的习惯运用中,说话习惯绕弯子,也是很显著的一个语言表达特征。

生活中,很多人经常喜欢说“别人都那么说”“也不是经常那样做”“虽然不起眼”之类的话,而且说话习惯模棱两可,喜欢绕弯子。这类人大都防御意识很强,习惯在说话时看对方的脸色。有时候由于揣摩不出对方的心思,他们也不敢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要求。用一种模棱两可的方式表态后,往往还故作从容,但实际上,他一直小心观察着对方的反应,这充分体现了这类人高度的防御意识。

事实上,在人际交往中,防御意识过强,往往会使交流变得更加复杂。由于高度的警惕性和怀疑心理,当事人总是处于局促不安的状态。这对于交流双方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这种不愿敞开心扉的交流,费时又费力。和防御意识强的人交流,也会令自己产生自我防御的顾虑。

其实,人的这种说话习惯,主要是在自我保护意识作用下形成的惯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想向他人提出某种要求时,由于不能确定对方会给予怎样的反应,便用一种模棱两可的话语来表达,这样,即便对方不接受请求,他也不至于颜面尽失。具有这种交流习惯的人,大都敏感、谨慎,有着很强的自尊心,或者比较自卑,很害怕被拒绝。

事实上,这样的交流习惯对于沟通而言,是有一定阻碍的。因为交谈一方不能明确提出问题,会使对方对其所需缺乏清楚的认识。这样的交流,会让彼此陷入一种僵持状态。FBI在多年与犯罪嫌疑人的周旋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交谈开始后,应该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会让对方在心中增加对你的信任度,同时也有利于自己进入他人的内心,并制造灵活运用话语的局势,然后看准时机,讲出自己的要求。而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包裹得太严实,就会让彼此都很难进入相互了解的情境中。

对于FBI而言,越是习惯绕弯子说话,就越是容易将自己的内心需求隐藏起来,这种看似保护自己的行为,其实恰恰让自己陷于不利境地。事实也的确如此,心理学研究认为,习惯绕弯子说话的人,对自己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迟钝,而且没有足够的信心来主导自己的生活。

毋庸置疑,说话习惯绕圈子,是不利于彼此交流的,人们更喜欢言行诚恳之人,而一个人的言行态度,也决定了对方与自己的交流态度。

喜欢绕弯子的人,其语言沟通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1)“某某人说……”。有些人不管讨论什么事情,都喜欢引用别人说的话,或者拿别人当例子。这类人之所以习惯这样说话,是因为他们的判断和行为,是以他人的看法来决定的。

这类人欠缺自信,所以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时,总是害怕遭到对方的拒绝。有需求,但又无法表达,所以就将他人说的话拿过来,作为防御工具。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卸下包袱,明确提出自己的需求。这样,一方面对方能清楚其真正想法,一方面他的坦诚也会使双方的距离拉近。

(2)“好的,但是……”。在人际交流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双方的意见出现分歧时,一方本来不同意另一方的观点或要求,但出于多方考虑,便会采取迂回之策,先肯定对方,然后再想方设法地用含糊的话语,将自己反对的意见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法,往往更容易引来对方的埋怨。因为最初的肯定,会让接下来的反驳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且当对方以为自己的要求已经被认可时,你又给人当头一棒,这样的心理落差很容易招致对方的不满。而且,如果你不能果断拒绝对方,还会更加受困于他所提的要求。

习惯这样说话的人需要记住,有些时候,如果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要求,就干脆利落地回绝,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话语,否则会大费周折,也未必会得到对方的理解。

(3)话语最后的表达含混不清。很多人在与人交谈时,语言含混不清,让人无法清楚他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如果在向他人提出要求时,表现出这样的语言状态,他人就很难了解你的确切需求。通常在谈论个人时,在表达上含糊不清的人也表现得卑微怯懦。

无疑,这是一类如此缺乏自信的人,在交流中很难给他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这类人之所以不能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是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观点不接受。这种说话习惯很不利于发展人际关系,所以必须加以改正。要树立自信,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做一个整理,然后条理分明地把它说出来,再看对方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训练,慢慢地就会使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

(4)“就那么回事……”。一些人在回答某些问题时,总习惯说“就那么回事吧……”。这种回答往往给人留下很糟糕的印象,因为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悲观消极的处世态度,仿佛对任何事都毫无兴趣,被问及时也是敷衍而已。

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习惯,对于人际交流有着非正面的影响,因此,在表达习惯上应该学习那些能够坦率表露自身欲求的。当自己有需求要向人提出时,不要绕弯子找借口,尽管有时候我们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表达也未必能实现,但至少可以跟对方耐心地沟通。

FBI心理分析专家认为,虽然直接表达欲求在遭到拒绝时令人有些难堪,但曲折地表述往往令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这会使沟通双方都很疲惫。可见,在人际交流中,说话绕弯子的习惯表达法通常是不可取的。

2 从习惯用语中看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曾多次被邀请到FBI对探员进行培训的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曾说过:“语言是人与人沟通时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一个人在与另一个人沟通时表现出的语言习惯与这个人的心理特征密不可分。”通过对他人日常语言习惯的研究,乔姆斯基发现,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与别人沟通时,语言习惯大多会以“我”字开头;一个宽容大度之人与人沟通时,会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必定能统观全局,而不会将交谈的切入点局限在一些细微烦琐的小事上;一个悲观主义者在与别人沟通时往往也会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其他人。由此看来,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沟通时显现出的语言习惯,必定与其心理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乔姆斯基从实际的研究中总结出了以下语言习惯背后反映出的心理特征:

(1)不说出具体的时间,而是用“两三天”代替

在FBI服役十五年的资深特工索科塔·莫恩曾经说过:“在众多的语言习惯中,人们经常会听到‘两三天’这样表示不确定的语言,而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很可能是故意拖延,甚至是漠不关心某件事。”其实,索科塔·莫恩谈及到的这种语言习惯在现实中随处可听见。比如一个人有求于一个不太熟悉的朋友时,这位朋友一般不会当面拒绝这个人的要求,而是会说:“让我考虑两三天后再看情况定吧。”一些不懂得通过语言习惯摸清对方心理特征的人,肯定会在两三天后再去找这位朋友,可能还会得到继续等待的回应。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或许就会充满疑惑地问道:“两三天到底是多久呢?”事实上,“两三天”或许就意味着这位不熟悉的朋友根本没打算帮你,而他的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敷衍你。因此,当你听到这样的话语时,不要天真地认为别人能帮助自己,应该采取其他方法尽快解决问题,以免耽误自己的时间。当然,如果对方是个讲义气、注重诚信的人,或许“两三天”后就能帮助到自己,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三天”这种带有拖延意思的话语也就意味着他人委婉的拒绝。

同理,当自己的朋友或上司与其他人谈及到一件事情时,对方如果突然打断说:“这件事情改天再讨论吧”,而这句话就是在告诉你,他们对这件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再提起这件事。此时,如果你的朋友或上司没有读懂对方的心理,还是继续谈论这件事的话,就会令对方感到厌烦,对方甚至会认为你的朋友或上司是不识趣的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你求人办事时如果听到别人回答:“等三两天再看情况定吧”这样的话语时,不要真的以为两三天后他能真的帮你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尽快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你在和一个人谈话时提及某件事的时候,对方的回应是“这件事改天再商量吧”,那么真的改天了,你也不要再提及此事了,因为对方的心里根本没有要继续提及这件事的想法,这只不过是其委婉地拒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