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优秀校友访谈录3](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63/22927463/b_22927463.jpg)
专注与耐心,书写漫漫律师路
访法学专业2003届校友吴丹阳
吴丹阳,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专业2003届校友,毕业后就职于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杭州分所,先后任律师助理、专职律师。2012年合伙创办浙江非可律师事务所,同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013年被评为“上城区十佳职工律师”。
律师是最自由也是最不自由的职业
入职十余年,吴丹阳始终专注于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做一名优秀的律师。最初,吴丹阳只是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杭州分所的一名律师助理。那年,她刚刚大学毕业,对法律实务仍甚是生疏,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却没想到一干就是整整八年。
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是当时上海市规模最大的国内综合性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拥有公司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专业的法律服务,并且与多家的大型企业有着业务往来。“锦天城是我的第一步,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很大的平台,让我可以跟着知名的律师学习,更多地与大客户交流,参与到一些大型的企业并购、房地产开发之类的项目中,这也让我更快地成长起来。”在锦天城做助理的日子里,吴丹阳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记得有一次导师将我一个人扔到上海的一家大型集团企业中做一个项目的法律顾问,我当时就懵了,不仅是与高层客户交流上有些紧张,而且遇到专业问题身边也没有权威可以咨询,完全就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扛了过来。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但是回想起来,一个人或许在那样的环境下,给自己更多的压力才会成长得特别快”。
吴丹阳一边跟着导师学习修改合同、参与谈判,一边还要利用空余时间准备司法考试。虽然通过司法考试之后的工作相对顺利很多,有时候也能独立地接一些小案子,但她表示,律师这个职业总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份买卖合同,也要反复审查好几遍,最后或许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些歧义,毕竟语言是存在模糊性的,合同双方的解释也是存在差异的。
从律师助理到锦天城杭州分所建筑与房地产部门负责人,如今的她已是非诉讼领域里小有名气的专职律师,在企业收购、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施工等多项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路走来,她从未忘记过导师当初的教导,她说:“律师是最自由的也是最不自由的职业,自由是因为它不像别的行业那样朝九晚五地上下班,可以自由选择业务领域;而最不自由是因为律师是在提供服务,客户利益始终被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就要尊重客户的要求,在每一份合同的拟定中都要与客户进行细致的交流。”在常人眼里,女性或许并不适合律师这个行业,但吴丹阳却不这么认为,相反,她觉得非诉讼业务的繁琐工作,是极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而在这一方面,女律师占有明显的优势,而长期辛苦的工作在她看来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炼,而压力也可以化为无形的动力。
“我在大学里也曾经考虑过当检察官、法官,只是一旦做了律师,反而适应了律师的生活节奏,虽然要经常出差,有时候很长时间都没有周末,但是我已经习惯并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如果现在再让我去当法官,每天都要受到体制约束,或许是我无法习惯的了。”说到这些,吴丹阳笑了,其中有对律师这份职业的喜爱,也有一份自信,些许期待。
创办律所,就是建立一个团队
“我的职业生涯很简单,就是律所。”经历了十余年的律师生涯,吴丹阳早已对律所有了特殊的感情,这里成了她的栖息处,茁壮成长的土壤地。如果说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是吴丹阳最尊敬的老师,那“非可”就是她最珍惜的伙伴。2010,是吴丹阳在锦天城的第八年,随着专业技能的不断进步,她萌生了自己创办律所的念头,换一个环境,不仅是对自己的挑战,或许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其实不用把律所的创办想得太过复杂,现在创办个人律所只需要10万元,而创办一家中小型合伙所只需要30万元。”在创办律所的道路上吴丹阳并非独自一人,同时合伙出资的还有她在锦天城律所结识的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由于考虑到个人律所过高的风险及律所的业务规模和未来发展,他们最终决定创立一家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以民商事的非诉讼领域为核心业务,同时办理一些诉讼案件。
谈起“非可律师事务所”这个特别的名字,吴丹阳笑着说:“当初取这个名字可是费了不少力气,司法总局对名字的要求很高,即使是四个字中有两个在读音上相似也是不允许的。最终取名为‘非可’一方面是因为它代表着‘非同小可’,寄托着我们对律所的愿景,另一方面与‘Focus’谐音,意味着一种专注,一种力量。”
在等待了一年的审批之后,非可律师事务所终于在2012年10月成功创办,并有了一百多平方米的中型办公场所,有了几十名的专职律师、助理及员工。“律师始终要依托于律所来发挥自己的专业长处。尤其是在非诉讼领域,更需要一个团队分工合作,而律所本身就是一个团队。”吴丹阳表示,如果是诉讼案件,从接受当事人咨询到起诉、立案,再到审判,都可以由一个律师单独完成,而非诉讼领域的项目主要是为公司企业的建设项目、并购项目、日常经营等提供法律服务,每一个项目都是长期进行的,期间有几十份甚至上百份合同要拟定、审查,涉及投融资、风范防范、破产清算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一个专业团队分工合作,而在发展初期的非可律师事务所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
除了非诉讼业务,非可律所也会接受一些刑事或者行政的案件,在2012年的一起盗窃案件中,吴丹阳为一位马来西亚学生担任辩护人,通过与大使馆和检察院的沟通,检察院最终做了不起诉的决定,成功为马来西亚人争取了权利。而在前不久涉及300余人的集资诈骗案中,她对于案件的处理也受到了业界同行的赞许。
在律所创办后这一年里,吴丹阳及其他合伙人带领团队还积极参与了司法局组织的“律师进社区”活动,吴丹阳表示,既然成了一名真正的律师,就应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反馈给社会,为社会出点力。带着这份热情,吴丹阳帮助社区的职工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法律问题,也荣幸地成为2013年“上城区十佳职工律师”。
非可律师事务所虽然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业务领域已经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公司法律服务、侵权赔偿法律服务、婚姻家庭法律服务等。谈起律所今后的发展,吴丹阳很有信心,“我们还会在现有的业务基础上不断拓宽律所的业务领域,不断积累案源,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像锦天城律所那样,成为业界的焦点”。
要及时地给自己充电
由于是学院第一届毕业的法学院学子,大学期间,吴丹阳并不能如后来的学弟学妹般享受丰富完善的教学资源,课堂上也多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虽然在平常会与同学自发组织一些模拟办案的场景,但始终缺乏实践锻炼的平台。或许正因为如此,工作之后的她倍加珍惜每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在锦天城成为一名真正的律师后,吴丹阳并没有放弃过继续深造读研的想法,由于不想丢下手中的工作,她便选择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并于2004年考取浙江大学民商法专业,在之后的3年里,她忙碌地穿梭于律所与校园之间,时间上的难以协调是最令她感到痛苦的,时常是还在教室中上课就有客户打来电话进行咨询,“好在那时导师照顾我的特殊情况,没有为难我。其实工作了之后再回去学习,反而会对法律有了更新的理解,在职场上的实践也会与理论学习融合起来了”。吴丹阳说。
“法律是在不断更新的,而律师必须要及时地学习新的法律知识,这是律师的本分。”正是秉持着这种理念,合伙创办非可律师事务所后,吴丹阳及其他合伙人每周都会组织业务学习,包括对遇到的法律问题的探讨,对新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等等。比如在近期的一次学习中,吴丹阳针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文件,就融资租赁合同的性质、售后回租、租赁物的立项审批、违约责任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说:“每个人对法律的理解是不同的,只有通过交流学习才能克服知识的局限性。”此外,除了积极参加司法局和律师协会每年举办的学术研讨外,吴丹阳还经常自己写些学术文章,比如曾经发表过的《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立法研究》《建筑工程签证问题和索赔期限问题探讨》等,她谦虚地表示:“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法律需要经常地总结才能更好地运用,通过这种方式,我也可以和同行分享自己的经验,并获取宝贵的意见。”
在吴丹阳看来,律师不仅需要悟性,更是需要专注与耐心的职业,“在我工作了十余载之后,渐渐地发现学历并不是那样的重要,反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才是关键。律师这个行业没有太多的惊喜,需要一步步慢慢熬着,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你要不断地与人交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将法律融入自己的生活。”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55CA5/1150618810446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image005.jpg?sign=1739698363-50hK1kd33afvVf7BxSVSCjIvXLPmLa4i-0-ae18a2e8b69429c19fe55dbcf09faf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