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早已存在的教育现象,经过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新的时代发展潮流。它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虽然“国际化”一词在众多领域中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但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第77—82页。论及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理解,学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有些学者所说:“任何关于教育国际化的认真讨论都有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那就是对国际化的中心概念的描述。尽管为形成一个严谨的定义做了很多努力,但它的核心思想仍然捉摸不定。”Hilary Callan.Internationalization in Europe.In Scott, P.(Ed.).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Buckingham:OUP and SRHE,1998:46-54.“高等教育国际化”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内涵涉及面较广的概念,学者们对此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

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体系。如美国学者布茨(Butts)在1960年指出,大学国际化应是包括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培训流动、跨国研究、研究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保证教育扶持与合作的国际体系。曾满超、于展、李树培:《中日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基于文献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1期,第42—51页。

二是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标准。如在1986年“亚洲高等教育国际讨论会”上,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喜多村和之提出了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条标准:异国文化的可接受性,不同国家、种族、文化背景下信息的可交流性,组织的开放性。[日]喜多村和之:《大学教育国际化》,玉川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254页。他认为:“首先,所谓‘国际化’就是指本国文化被别的国家与民族所承认、接受并得到相当的评价。一个国家大学的学术水平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评价,就意味着该大学的教育、研究的机能和制度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它为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所接受,在国际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第二,确立能够活跃于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学者间的交际、交流、交换的章程与制度,并使之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例如,完善大学在教育、研究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章程、规则与制度,使之适合外国研究学者和留学生的要求,发挥相应的作用。第三,‘国际化’就是指像对待本国人一样平等看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的个人与组织。在大学里,应使外籍教师享有与本国教师同等的资格、待遇,并接纳他们为教授会成员;对外籍学生也应不分国籍与出身,一视同仁。”[日]喜多村和之:《大学的国际化》,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大学论集(第15集)》,1986年。随后,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起草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教育“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它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动。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在消除了偏见与沉默的情况下,以一种真正的国际精神发展相互间的接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三是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过程。如简·奈特(Jane Knight)从国家、部门、院校层面给国际化下的定义是:“在院校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加]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刘东风、陈巧云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6页。这种观点认可度比较高,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AU)的支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大学联合会在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以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席明:《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探析》,《社科纵横》2002年第4期。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陈旭远、曲铁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78—82页。,也是将“国际的维度”(international dimension)融入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即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Knight, J.A Shared Vision?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anada.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7,1(1):27-44.。通过这样的过程,使教育朝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研究专家阿特巴赫(Altbach P.G.)于2002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高等教育大会上做了一个题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的报告,他开门见山地指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趋势,但也是被片面化理解的概念,所以需要从与之相关的各个视角对这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进行更加深刻的解读。”吕林海:《解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体内涵——基于概念、历史、原因及模型的辨析与思考》,《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10期,第55—60页。

国内研究者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不同的视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进行了梳理。汪培栋、李锐认为,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是:一方面,当代高等教育开始跨越一国的范围而呈现出国际色彩。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联合起来,利用各自资金、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训练,开展科学技术合作研究。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就高等教育的职能而言,“面向世界”首先意味着培养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优秀人才,不仅了解本国实际,而且对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有充分的理解,具备应对未来挑战,参加国际竞争所必需的心理素质、智能结构和应变能力的杰出人力。汪培栋、李锐:《论日本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日本问题研究》1992年第1期,第54—55页。舒志定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大学教育面向世界,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活动为载体,吸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为核心,完善本国高等教育体系为目的,建设、改造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高等教育认识——信念系统,结构——功能系统,规范——运动系统。舒志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特征与启示》,《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3期,第55—59页。吴言荪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未来,把本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放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它并不是目的,而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吴言荪:《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73—76页。武汉大学黄进、胡甲刚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求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吸收、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和文化成果的同时,传播本国的教育和文化的精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促进国际理解”黄进、胡甲刚:《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新世纪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66—71页。。夏辽源则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意义是指在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使本国的高等教育融入世界教育轨道上来的过程,主要通过跨国界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和竞争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理念融入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等多项功能中的过程,以使本国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同时走向世界。更通俗地说,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在教育内容、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夏辽源:《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第2页。陈学飞在分析了中外学者相关界定的基础上,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总结为四种:一是从活动角度看,从各种活动的角度出发描述高等教育国际化,比如说课程改革、国际交流等;二是从能力角度看,它侧重于人,从培养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的角度界定国际化;三是从精神气质角度看,它强调跨文化、国际的观点,树立全球意识并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氛围;四是从过程角度看,它是将国际的维度和观念融入高校的各项功能之中的过程。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将其理解为一种“化”的趋势和过程,这也是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在发展背景上,高等教育国际化处于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环境之下;第二,在发展手段上,高等教育国际化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在吸收、借鉴的同时,进行传播、改造;第三,在发展目的上,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完善本国高等教育体系。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过程和趋势。

其实,有关社会科学的概念界定,很难用严谨的自然科学方法给予面面俱到的解释,更何况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么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因为其意义的建构,取决于研究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和解释原则等多种因素。当时的观点也许是合理的,但如果要从全面的、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来解释,它又必然会带有角色、时间和环境影响的痕迹。因此,我们不需要寻求明确且公认的解释,而倾向于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一个共同理解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廓清以下概念。

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不同于大学国际化,但大学国际化又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国际化又不同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后者只是操作层面上的,如国际交换生制度,学分互认制度,国际交流培养的一些合作项目等。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又是一种行动,一种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行动领域:“本土国际化”与“海外国际化”。本土国际化是为了使本土院校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经验和国际化要素而设计的战略,如在课程中增加关于全球化和比较教育课题研究的内容,或者招收海外学生、学者就读、任教等。海外国际化指的是在其他国家拓展“本土”教育、学术与人才交流计划或项目,主要包括建立海外分校,派遣学生、学者到其他国家进行短期学习和交流,参与国际合作教育与研究项目。菲利普·G.阿特巴赫、姜川、陈廷柱:《全球化与国际化》,《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2—18页。“本土国际化”和“海外国际化”的基本策略就是“引进来”和“走出去”。

第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看成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国际化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提升区域内高校国际化水平为目标,通过人员流动、教学与课程、研究与学术、合作与联盟等行为,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到区域高等教育的过程。

最初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以国家为主体来谈论的,到后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形成所谓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一个方向是指一个国家内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有些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求高,有些地方需求低,为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地方政府可以在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框架下,自主快速地发展本地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有了国内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说法,这是以国内地区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如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一个方向是指某个区域内具有某些共同利益或属性特征或共同纲领的国家和地区的联盟,它们有着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资源共享和融通,这就有了国家或地区联盟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如欧盟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

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教育要素、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上进行配置和流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区域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提供服务。本研究所涉及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指国内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

第三,大学教育国际化。大学教育国际化或大学国际化教育局限在一所高校身上,主要指大学国际化办学视野和国际合作交流情况。如高校是否具有国际化办学理念,是否拥有国际化办学机构,是否有国际合作项目,学校是否具有培养国外留学生的条件,学校与国外研究机构是否具有科研合作,学校是否有交换生,学校是否有国际学术交流,等等。在这里,高校是国际化的主体。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

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美国学者阿勒姆(Arum)和瓦特(Water)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课程、人员交流和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陈学飞:《谈谈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要素》,《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第6—9页。也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教育目标的国际化,即培养面向世界的通用人才;内容的国际化,即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教育合作的国际化(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国际联合办学、合作研究、学术会议等)。黄晓红:《90年代以来我国高教国际化研究述评》,《江苏高教》2000年第5期,第116—119页。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构成要素,目前较权威也较全面的表述首推顾明远和薛理银在《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一书中的概括,即“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人员要素、财务要素、信息要素和结构要素的国际化”。

其一,人员要素的国际化是指各类教育主体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其中,学生、教师和学者的国际交流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不仅可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实现学校的教学国际化。通过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数量,面向世界招聘教师和学者,邀请国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聘请国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或客座教授等方法使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也使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和教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对提高本国教育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碧珍:《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以法、德、英为研究对象》,2006年山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第10页。

其二,财务要素的国际化主要包括教育经费的来源与分配的国际化,以及教学与科研设施的国际化。按照“木桶效应”,要使国际化工作迅速提高,必须同步提供国际化的各项配套工作,尤其是解决薄弱环节,如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助学金制度,国际交流经费的来源,等等。

其三,信息要素的国际化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育知识(即教育研究的结果)的国际化。随着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注,各个国家为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均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旨在“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并完成,学校必须具备适应国际化社会需要的教师,教学过程则必须依赖于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要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就必须要有科学合理且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其四,结构要素的国际化是指适当的教育制度,例如学期制度、学分制度、学位制度及国际合作与交流机构等,是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保障。大学之间国际交流使学期制度、学位制度、学分制度、学衔制度将趋于一致。学生可以在两国以上有关院校流动,互相承认所修学分,并可得到对方学校的学位证书。目前国内大学这种情况还不多,大学应该参照相应的法律和公约尽快建立起学位等值制度。目前,各种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也开办了几所具有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有人称之为“不出国门的留学”,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刘芳、赵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113—115页。学分制度的国际化更显重要。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随着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国际化进程也逐渐加快步伐,尤其是世界发展到今天,经济出现了全球化的态势,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传统高等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高校已经无法固守于原来象牙塔式的传统理念,逐渐融入全球化的整体进程中来,随之也就赋予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更深、更广的内涵和使命。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敏锐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集中体现了他对教育地位的全面审视和战略思考,进而揭示了我国教育走向国际的必然。2001年比利时根特大学旺达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因素之一的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全球化对大学产生了新的需求,施加了新的紧迫感;全球化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显著增长;全球化使一个无边界且跨国界的高等教育市场应运而生。Van Damme, D.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The Need for a New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Recognition, 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Introductory Paper for the UNESCO Expert Meeting, Paris,200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条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带来了与时俱进的新特点,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主体多元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受政治、外交或国防政策的影响,国家或政府实际上成为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属于外交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直接受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需要的影响。单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年青岛大学硕士论文,第11—12页。就国家层面而言,教育部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重点支持部分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王英杰、高益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第13—16页。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命题,旨在培养国际性人才,提升国际理解力。范德·威登(Van der Wende)、戴维斯(Davies)、特彻勒(Teichler)等用“当今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主题”等语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描绘,揭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今天大学发展中举足轻重的意义与作用。

虽然通过政策指南、规划和部门工作协调等,在国家、部门一级能够对大学国际问题发挥重要影响,但国际化活动的开展仍主要集中在大学层次(OECD,2010)。OECD.Tertiary Education for the Knowledge Society-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9:OECD Indicators.http://www.oecd.org/dataoecd/59/21/41314515.pdf,2010-10-03.许多高校积极拓宽交流与合作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项目,扩大国际学生流动规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逐渐由政府转变为高等学校。以“开阔国际视野,引进优质资源,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增强交流能力,扩大国际影响”作为基本工作思路的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在亚洲,近年来有新加坡教育部部长、亚洲协会副主席、韩国庆星大学校长等率领的代表团来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双方就国际交流、教师教育、对外汉语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会谈,并签署合作项目。在欧美,近年来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英国艾克赛特大学、德国美因茨大学等代表团来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本科生互派、博士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签署合作协定。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的领导也率团走出国门,加强与国外大学的校际交流。赵风波:《大学国际化:促进国际理解》,《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6期,第14—16页。

现如今,区域教育整合开始在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以区域性联盟为单位,各成员国纷纷寻求建立政治磋商机制、推进市场经济融合,而一体化的基础又深入到文化交流、畅通的人才流动以及地区认同感的提升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高等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李岩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2期,第11—14页。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在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出发,优化配置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和要素,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区域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作为构建区域共同体的先行者,欧盟在高等教育区域整合方面开展得最早,成果也最为显著。欧盟在一体化过程中,不断加强成员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力度,从1987年欧洲共同体推出的“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到1999年欧盟的“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即“创建欧洲高等教育区域的宣言”,共吸引40多个国家加入了欧洲高等教育区;2001年欧洲高等教育部部长会议上签署的《布拉格公报》,主题为“形成欧洲高等教育区域”;2003年回顾了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签署了《柏林公报》,主题为“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域”;2004年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 Mundus Programme),欧盟不仅努力推动各成员国之间师生和学术人员的流动,还强调了质量保证和文凭互认的重要性,致力于加强欧盟同北美、亚太地区第三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欧盟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对欧洲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朱敏:《对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第86—91页。值得注意的是,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不仅在内部推动了各成员国之间大学的交流,在外部,即区域间的层次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复杂的跨区域教育交流也在蓬勃发展。李岩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2期,第11—14页。1995年11月,东盟各国高等教育部部长会晤并签署“东盟大学联盟”宪章,各参会大学签署建立“东盟大学联盟”的协议,正式成立“东盟大学联盟”(ASEAN University Network,简称AUN)。AUN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促进东盟各国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的交流学习与合作研究,加强东盟高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各国科学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加强该地区的学术与专业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创造和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核心目标是促进学术流动、提升东盟意识、增进东盟学生之间的了解。重点在四个领域:开展学生、教师交流;开发东盟研究项目;鼓励合作研究;建立信息网络。AUN将东盟各国的学术优势整合起来,确定优先合作领域,以此深化东盟的学术活力,强化区域特征和巩固区域团结。2012年11月,由A U N主办,北京大学承办的首届东盟与中日韩大学校长会议在北京大学对外交流中心成功召开,泰国高教委、印度尼西亚文教部及日本科学省等相关教育部官员以及来自东盟地区与中日韩三国30余所高校的领导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共同成立了东盟与中日韩大学联盟,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这就在原有的联盟之上形成了包容性更大、覆盖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联盟,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了东盟地区与中日韩三国之间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合作,推动了东亚区域的三边合作,为整个亚洲地区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架设了桥梁。这是受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的启示,亚洲在国家间不可能达到联盟的情况下,大学之间寻求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交流内容与合作模式多样化

早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由于信息技术尚不发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人员流动,留学生教育则是实现早期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活动的主要手段。

一些国家和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声誉的提高,及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改变了思路,不再是出国留学,而是把国外的优质大学资源吸引到国内来,主要战略是鼓励其他国家的高水平大学来本国建立分校,使本地学生能够分享国际优质资源,获得良好的高等教育,并借机发展成为地区性的高等教育中心。

跨区域和跨国的合作项目名目繁多,包括在海外完全独立的“姐妹”学校(如阿布扎比的纽约大学)、母校的海外分校(为大多数外国投资者钟爱的模式,类似于开办连锁店,多设在诸如迪拜、卡塔尔和新加坡这些国家的中心区域)和合作项目(如诺丁汉大学和浙江万里学院的合作,该计划允许诺丁汉大学在浙江宁波运作和发展)。另一普遍现象是一个或者数个院校与机构联合提供范围相对较小的海外学习计划或内容相对单一的海外学习项目。实施这种类型的学习计划或项目以新型的教育提供者(如以营利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机构和远程高等教育机构等)为主,而且增长较快。菲利普·G.阿特巴赫、姜川、陈廷柱:《全球化与国际化》,《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2—18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呈现不可逆转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不仅表现为学生和学术人员的国际性流动,而且表现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立,高等教育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信息资料、多种教学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区域性和全球性协作组织的建立,跨国大学网和跨国虚拟传递,等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表现为国际学术研讨会、人才交流与培养、合作研究项目、成立联合学院或系、双学位合作项目、建立中外联合实验室等,在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将进一步显示它们的作用。

近年来,国际教育领域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主题就是公私合作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这种模式鼓励和引导非公部门的资源(技术、管理和资金等)投入到核心的公共服务领域(例如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等)。在高等教育领域,公私合作模式的特点不是基于具体合同的政府订单购买或外包服务,而是公立教育机构与民营机构进行公私合作办学,政府则在战略、政策和经费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扶持。

东华大学与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合作创办的东华-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是我国高校与海外跨国企业合作办学的优秀代表。公私合作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多样化应用,既有“强强联合”类项目,也有借助民营力量投入薄弱地区教育发展的“扶危救困”类项目,还有帮助民营教育机构提高质量、扩充办学规模的“扶植引导”类项目等。从整体看来,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首先有赖于政府层面的战略远见、政策创新以及资源投入,同时也有赖于民营机构在专业技术、组织管理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1101/155313551877.shtml.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打着“不出国门留学”的旗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国内不少高等院校都竞相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涵盖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各办学层次。钱逸昀:《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高等农业教育》2013年第3期,第30—33页。发达国家借此解决其学额过剩、经费不足等问题,同时宣扬其教育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这是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和办学资源而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既可节省学生出国所耗费的外汇,又可让学生较少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这样,两方面均乐此不疲,发展前景似乎十分广阔。张红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化的现状和进程》,201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第33页。仅以浙江省为例,1995年获批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职业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合作举办国际贸易课程非学历高等教育项目”,而到2012年,就发展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6个、内地与香港办学项目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宁波诺丁汉大学),其中19个项目已通过教育部复核。从办学层次上看,本科项目19个(占61%)、硕士项目10个(占32%)、博士项目1个(占3%)。从专业上看,经贸类专业数量最多,为13个,约占42%;其余项目主要有电子信息类4个,医学、艺术学与旅游管理各3个,教育管理2个,英语、品质管理、工程教育各1个,这一专业比例与全国情况基本一致。从颁发文凭情况上看,浙江省大部分本科层次的办学项目均颁发中外双方文凭,但部分项目所颁发的外方文凭因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时未在教育部备案,因此无法获得教育部认证。所有硕士学位项目均仅颁发外方文凭,唯一的博士学位项目才颁发中外双方文凭。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 http://www.crs.jsj.edu.cn/index. php/default/index/sort/1006,2012.

宁波诺丁汉大学创办于2004年,是由英国诺丁汉大学(U niversity of Nottingham)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经过教育部批准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引进世界百强优质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以“一流学术成就一流国际化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国际化”为核心发展战略,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优势学科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所需相结合,引进一系列国际一流水准的学位课程,严格选派学校师资,实行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使中国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以较低成本获得世界优质高等教育。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国际生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每一个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夏季短学期,或通过交换项目与海外学习项目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或其他世界著名院校学习。目前,学校已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交流学习的项目。十多年的努力,宁波诺丁汉大学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准中外合作大学,把学生培养成熟悉中西方文化,掌握中英文两种语言,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拥有国际化思维与视野,达到诺丁汉大学专业水平与能力的高层次人才。http://www.nottingham.edu.cn/cn/about/index.aspx.在合作办学中,宁波诺丁汉大学算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还有,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暨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不仅与法国、西班牙、瑞士、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高校的多个著名旅游院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派与文献交流,还先后与法国昂热大学、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大学开展教育合作项目,包括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0年9月启动)、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2014年9月启动),与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大学合作开展国际酒店管理方向学分互认项目(2013年9月启动),并分别于2011年6月和2013年8月牵头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中欧国际旅游论坛,在中欧之间初步搭建起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旅游教育与研究交流平台。http://news.nbu.edu.cn/xiangNews.aspx?id=100646.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牵手合办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中法公立综合性大学之间的强强合作,是宁波大学唯一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且经教育部正式审批的中外合作本科学历项目。不仅整合了各自的优势资源,同时引入了欧洲最大的邮轮企业——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法国雅高集团和法国索迪斯集团三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联合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际视野和国内特色相结合并且精通中、法、英三门语言、综合中欧两种文化的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以满足蓬勃发展的中欧旅游交流对高素质、跨文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努力培养面向新时期旅游业的新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两校物色了多家著名跨国企业作为项目合作伙伴,邀请其深度参与该项目学生的培养。该项目的教学计划由中法两所大学和参与合作的跨国企业三方共同制订并监督执行。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课程将由法国昂热大学及合作企业派包括著名教授在内的高水平教师或高级管理人员前来宁波完成。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区域总裁、部门经理等高级主管也都亲自为学生开设就业规划与指导的讲座,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工作环境,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0-12/01/content_6274.htm?div=-1.学生从大一起就学习法语,在宁波大学修完前三年课程后,如果成绩合格且法语水平达到B2级(含)以上水平,可前往法国昂热大学修读最后一个本科学年。学生无论最终是在国内还是在法国完成本科学业,都将获得中法两个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并被两国教育部相互承认。法国昂热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Philippe Violier教授表示:“立足于这个项目,我们旨在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旅游人才,希望中法的这次合作能够有助于双方旅游人才的双向互动。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开展与旅游业界的互动。”http://news.sina.com.cn/o/2010-09-30/122321202672.shtml.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举办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是浙江省迄今为止唯一中外合作的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项目。该项目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于2014—2015学年起招生,每期招收20人,学制3年。

然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界较为新生的事物,其办学过程尚处于摸索阶段,许多方面亟待创新和改进完善。

(三)国际化越来越追求质量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将“国际化”纳入本校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中。不过,在不少高校看来,国际化似乎就是指吸收国际留学生、引进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教师出国比例等。这些具体举措,只能说是浅层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远远没有触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今天,我们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置身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中进行前瞻思考。我们既要形式上的国际化,更要关注内容上的国际化,从浅层次走向深层次,从外围进入核心,不盲目追寻国际化的多种形式,而是把质量当作高校发展的生命线,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质量标准,以应对国际化对高等教育的挑战。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822/201401/162351.html.

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而言,需要对政策架构、教育结构甚至课程体系进行更全面的国际协调,而在质量保证和文凭互认方面更需要尝试采用一种国际性的方法。Van Damme, D.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The Need for a New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Recognition, 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Introductory Paper for the UNESCO Expert Meeting, Paris,20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进行全球教育治理的一个首要的多边组织,它期望建立一种多层治理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政治协调者和知识监管者的作用,从而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效地监督、指导和协调各国的政策制定。Kirton, J.& Sunderland, L.T he G8 and Global Education Governance.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On the Road to Saint Petersburg:The G8 Role in Global Development”.Moscow,2006.它在《1996—2001年中期战略》(The Medium Term Plan 1996-2001)中明确表示要将各国政府和世界人民的“全球授权”作为新的全球定位。UNESCO.Medium Term Strategy for 1995-2001.Paris:UNESCO,1995.在其政策立场文件中也指出,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各政府机构应考虑建立国际和跨国的框架,保证日益多样化的发展形势下全球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及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在此方面的意识。UNESCO.Higher Education in a Globalized Society:UNESCO Education Position Paper.Paris:UNESCO,2004.UNESCO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治理主要是通过标准制定、能力建设和信息共享等机制来推动和落实,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但UNESCO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阚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治理:质量保证和文凭互认的视角》,《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第71—76页。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到今天,不论是送出国门的,还是引进培养的,都缺乏一个科学的标准去评测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