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贪恋:爱情原本就是这样清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多情才子徐志摩

秋风轻微,细雨纷飞,伦敦的烟雨总是如此朦胧轻柔,烟云在残阳的辉映下变得橘红。在林徽因眼中,伦敦的雨不如故乡的烟雨那般唯美,也没有那无法言语的悲欢,但这雨点却在林徽因的心中平添了一丝寂寥,让她感到焦虑和不安。

自跟随父亲来到伦敦,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孤独与思乡之情时刻萦绕在她脑海中,她开始想念学校里无忧的时光,想念家中无拘的日子,而此时却只能在缓慢的时光中独自感伤。

若不是父亲的叫唤,林徽因定还沉浸在伤感的思绪中无法自拔。循声而去,发觉父亲与客人正在起居室内畅谈。只见来者儒雅自如,此时门外虽细雨飘零,可他却依旧翩然潇洒,不见一丝狼狈。林徽因一眼认出来客正是徐志摩,至于他究竟何时到来,林徽因不得而知,想必是自己方才太过沉迷。

此时,一直神态自若的徐志摩见林徽因前来,微微一怔,随即起身向她点头致意,两人相视一笑,他上扬的嘴角依旧真挚温柔,恍如冬日的暖阳一般暂时抹去了林徽因心头的感伤。

整个晚上,徐志摩与林长民在雨声中促膝长谈。自相识以来,他们这对忘年交无所不谈,偶尔谈论当前的局势,也会对英国的文化加以探究。比起林长民,徐志摩虽然阅历尚浅,可其独特的见解总让林长民不住地拍手称快。如林长民这般阅历都为徐志摩的才思与见解所吸引,更不用说一旁为两人沏茶添柴的林徽因了。

关于徐志摩,作家苏雪林曾如此评价,“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这样的人后来能引得无数名媛为之倾心,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他的潇洒倜傥,他的儒雅浪漫,终究离不开幼时锦衣玉食的生活以及书香门第的教养。

徐志摩出身富贵之家,父亲是江南富商徐申如。从出生起,他便被寄予厚望。三岁那年,徐申如便聘请了当时最有名的私塾先生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幼年便展现出文学天赋的徐志摩,13岁那年写了《论哥舒翰通关之败》,赢得长辈的赏识,一时间“徐家神童”的说法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1918年,徐志摩拜入当时学政两界地位颇高的梁启超门下。也就是这一年,公款留美热潮爆发,徐志摩遵从父命赴美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本来徐申如打算让儿子留洋进修一段时间后便继承家业,然而徐志摩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后发现自己对经济学没有丝毫兴趣,便私下离美赴英,并在作家狄更生的帮助下成为剑桥大学的特别生,剑桥严谨的学风与自由的生活让徐志摩尝到了自由的美好。

不难看出,徐志摩的成长历程是高于时代的,他不必如当时平民百姓般为生活而苦恼,自小优质的教育与殷实的家境使他拥有了高于生活的独立追求。也许,他的多情与无情、痴情与哀情,仿佛自出生之日起便如影随之,恰如胡适的评价一般:“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生活的不可思议之处便在于每个人总会在那么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改变生活的轨道。在狄更生的引荐下,徐志摩与林长民一见如故,很快二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交。徐志摩惊叹于林长民的见识与谈吐,而林长民更是对这个风度翩翩的后起之秀爱护有加,因此徐志摩亦乐于常到林长民家做客。

随着徐志摩与林家的交往越发频密,他与林徽因之间也渐渐熟络起来。很多时候,徐志摩惊叹于林徽因活跃跳脱的思维,她对世界的理解既有深厚的传统之美,同时亦不乏独特的见解与些许专属于年轻人的叛逆,这一切都恍如一株即将破土而出的绿芽,使徐志摩不禁萌生爱怜之心。

不知从何时起,徐志摩发现自己每每有空便不由自主地往林家奔去,就连他自己也开始混淆,究竟是去找林长民,还是仅仅想见林徽因一面。好几次到林家拜访时恰好林长民外出公干,徐志摩在失落之余内心却又升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窃喜。

如今,林徽因回到居室之中,方才送走了徐志摩的她此刻遥望着天上的星海,她正在犹豫去还是不去。因为就在方才送客的瞬间,徐志摩向她发出了同游康桥的邀请。也许当时,没有哪位女子能够抵挡这份邀约。回想随父出游的这些天,徐志摩的出现的确让自己在无尽的枯燥与寂寥中寻得一丝慰藉,林徽因很清楚自己的确喜欢与这个如诗般深沉浪漫的男人交谈,也隐隐期盼着每一天都与他相见。

夜空怀抱着星光,落在每一扇半开半掩的心窗上。如果说世间的男女情愫均源于慌乱的眩晕,那么如今林徽因的心中除了少女的羞涩外,亦多了份惊喜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