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段清浅的康桥时光
方文山曾经写过这样的歌词:“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凡尘漫长,每个人终究会遇到那一抹翩翩白衣的身影,在冷清的世界里深情地相拥,自此,漫漫长路不再乏味,四季草木不再枯竭,静谧的时光变得雀跃,眼前灰白从此色彩斑斓。
恰如此时林徽因与徐志摩一同漫步在康桥大学,康桥的一花一草在林徽因眼中均化作摇曳的微笑。白云飘飘,晴空正好,遮阳伞下,两人微微相依,林徽因偶尔碰及徐志摩臂膀时,抬头望去,总能看到他温柔如风的笑容。他们顺着蜿蜒的小河缓缓前行,涓涓流水在阳光下闪烁着光亮,河岸三三两两的灌木丛中,总有几株小草伸出水面,随着流水摇摆着身躯。
虽然林徽因在英国已经逗留了一段时间,可深居公寓的她却没能好好欣赏真正的伦敦,若不是赴了徐志摩之约,恐怕她此次伦敦之行便要与眼前庄严优雅的学府失之交臂。在此之前,她对于英国的印象多是连绵细雨且枯燥乏味,而如今康桥一行让她即将枯萎的诗意重新焕发。
走至半途,徐志摩邀约她同游拜伦潭。一想到能一睹当年拜伦所沉迷的风景,林徽因顿觉无比憧憬。对于林徽因而言,康桥一日便胜过英伦百天,他们走过静谧的幽径,看古老石砖上的青苔与墙角娇艳的蔷薇;他们走过落叶满地的校道,看夕阳如火飞鸟归巢;他们走过华美神圣的教堂,那庄严而浑厚的钟声直击心灵……
有人说,这一对才子佳人造就了康桥的百态;也有人认为,恰是康桥的古典浪漫才使他们的相逢如此唯美。不论怎样,那一夜,康桥上两人的相依相偎唤醒了彼此内心的悸动,那一刹那的对视仿佛融化了时光,那溢出心田的爱意更是在康桥之上刻下了永恒的烙印。
也许是当时月夜太过朦胧,又或许是康桥挥别的那一幕如此隽永,月下佳人的颦目从此烙印在徐志摩的心中。外表儒雅潇洒的徐志摩内心有无比强烈的情感,他喜欢林徽因眉目间飒爽的英气,喜欢她的明眸善睐、顾盼神飞,她的一颦一笑足以让他为之沉迷,那一颗善解人意的心让他仿佛寻得了今生之灵魂伴侣。
然而,爱情总如手中沙一般,越是紧握则越难以拥有。在徐志摩猛烈且真诚的追求下,林徽因竟开始变得不知所措。他的每一首情诗都饱含着对林徽因的思念之情,他的每一次邀约都带着无比的期盼,但徐志摩的爱意越是浓烈,林徽因就越感到无所适从,燎原的爱意让她望而却步。
才子的爱意总是如此炫目耀眼,恍如大漠黄沙里的蔷薇般引人注目。两人在伦敦绵密交往的消息终究传到了国内,在林家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林徽因家中的几位姑姑,她们在寄给林长民的书信中措辞激烈,甚至以家族的名义谴责林徽因的做法。
如此佳人才子本是佳偶天成,为何二人之间若有若无的传言竟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呢?其中缘由皆因命运捉弄。遇见林徽因那一年,徐志摩23岁,虽然当时的他正值青年,可实际上早已与发妻张幼仪结婚6年,并且是一名孩子的父亲。
当徐志摩还在杭州读高中时,他的文笔与见识便受到政界名流张嘉璈的赞赏。在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当时,张嘉璈很快找到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希望把妹妹张幼仪许给徐志摩。想到当时张家在政界、金融界的地位,张幼仪更是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徐申如便欣然答应了这门亲事。
虽然徐志摩遵循父亲的意愿迎娶了素未谋面的张幼仪,然而在他追求自由的人生中,从来不存在任何妥协。对于发妻张幼仪,徐志摩可谓无情至极,他认为这段无情无爱的婚姻始终是他追求自由与理想路上不可磨灭的“污点”,他与张幼仪之间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并时刻想要结束这段无爱的婚姻,让自由的火焰重新燃烧。
张幼仪多年来为了维护这段婚姻低眉垂首,无悔无怨,到头来等到的却是徐志摩远赴英美的消息,而看似无情的徐志摩却能够为林徽因写下无数深情款款的诗句,甘愿化作她身边游走的一粒微尘,紧紧相随,这不免令人唏嘘。
多年后,当康桥挥别的情景再次从徐志摩脑海中闪现时,曾经的那一抹淡涩的爱情已化作云烟,曾经携手共赴天涯的诺言终究也在时光的推移中变得支离破碎,仅剩下些许斑驳掠影困扰在心。往后的时光里,康桥成了徐志摩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回忆,恍如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的一般:“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这也难怪,毕竟那天晚上的月光是如此迷人,就连康桥的优雅浪漫也只能沦为背景,这对月光下的恋人互诉柔情,无论日后如何,当年的匆匆一瞥,足以令人沉浸其中,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