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考證
《太平經》,東漢順帝時,宫崇詣闕上其師干吉所得《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即其書也。又張陵另出《太平洞極之經》一百四十四卷。
太平之義,見《雲笈七籤》卷六引《太平經》甲部第一,其言云:“澄清大亂,功高德正,故號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時。”(按此乃佚文。)
干吉太平經
《後漢書》卷六十下《襄楷傳》:“桓帝時,楷上書言:臣前上琅邪宫崇受干吉神書,不合明聽。”(原注:于姓,吉名也。神書即今道家《太平經》也。其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爲部,每部十七卷。),又“前者宫崇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爲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胤不興”云云。又,“初,順帝時,琅邪宫崇詣闕上其師干吉(《笑道論》引《化胡經》作干室。)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原注:今潤州有曲陽山,有神溪水。定州有曲陽山,有神溪水。海州有曲陽城,北有羽潭水。壽州有曲陽城,又有北溪水。而干吉、宫崇並琅邪人。蓋東海曲陽是也。縹,青白也。素,縑也。以朱爲介。青首,慓也。目,題目也。《太平經鈔》丁部一二上云:“吾書中善者,悉使青首而丹目。何乎?吾道乃丹青之信也。青者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陽,天之正色。吾道太陽仁政之道,不欲傷害。”)其言陰陽五行爲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及靈帝即位,以楷書爲然”。按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四授干吉《太平經》篇云:“至順帝時,琅邪人宫崇詣闕進《太平經》。表云:親受於干吉,吉親受於太上也。”此説是也。蓋此經本附進經表。今《道藏》本殘闕,此表已佚。
《前漢書》卷七十五《李尋列傳》:“成帝時,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歷包元太平經》十二卷。”(此條最早見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四《光武信讖書》條。又葛洪《抱朴子·遐覽》記其師鄭君之書有《包元經》。)據傳,此經述災異廣嗣益壽。蓋與宫崇所上《太平經》説相似,疑與後漢干吉《太平經》,或有關係,亦未可知。
自後漢順帝約歷四十年,而至靈帝熹平年間。《三國志》卷八《張魯列傳》注引《典略》曰:熹平中……東方有張角。角爲太平道。《後漢書·襄楷列傳》云:“後張角頗有其書(即《大平經》。)焉。”故張角所奉道書,即干吉之《太平經》,實干吉、宫崇之同黨,其後中平元年乃有黄巾張角起義。時其徒遍青、徐、幽、冀、荆、揚、兗、豫八州,見《後漢書》卷一百一《皇甫嵩列傳》。嗣黄巾義軍失敗,而太平道當仍流行於民間也。至獻帝建安中,《三國志》卷四十六《孫策列傳》注引《江表傳》曰:“時有琅邪道士于吉(按乃干吉之訛。)先寓居東方,往來吴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治病。吴會人多事之。”吴、會稽二郡屬揚州,故靈帝時太平道已流佈於此二郡;傳至建安中耳。又引《江表傳》、《志林》、《搜神記》皆云孫策殺干吉。按順帝至獻帝建安中五六十年,干吉如仍在世,是時當已近百歲,或逾百歲。享壽過長,不合常理,干吉蓋已去世。孫策所殺,非干吉本人。《抱朴子·道意》曰:“吴大帝時,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傳世見之,號爲八百歲公。人往往問事,阿無所言,但占問顔色。若顔色欣然,則事皆吉。若顔容慘戚,則事皆凶。若阿含笑,則有大慶。若微歎者,即有深憂。如此之候,未曾一失也。後一旦忽去,不知所在。(按見葛洪《神仙傳》。)後有一人,姓李,名寬,到吴而蜀語,能祝水治病,頗愈。於是遠近翕然,謂寬爲李阿,因共呼之爲李八百,而實非也。自公卿而下,莫不雲集其門。後轉驕貴,不復得常見,賓客但拜其外門而退,其怪異如此。於是避役之吏民,依寬爲弟子者,恒近千人。”故孫策所殺干吉當與李寬相類,乃後世太平道祭酒,假託爲干吉耳。又《雲笈七籤》卷一百一引《洞仙傳》(《隋志》著録。)云“世中猶有事干君道者”。
另有三説,其一説出葛洪《神仙傳》。《三洞珠囊》卷一《救導品》引《神仙傳》佚文云:“干君者,北海人也。病癩數十年,百藥不能愈。見市中一賣藥公,姓帛名和。往問之,公言:卿病可護。卿審欲得愈者,明日雞鳴時來會大橋北木蘭樹下,當教卿。明日雞鳴,干君往期處;而帛公已先在,怒曰:不欲愈病耶?而後至何也?更期明日夜半時。於是干君日入時便到期處。須臾,公來。干君曰:不當如此耶?乃以素書二卷授干君,誡之曰:卿得此書,不但愈病而已;當得長生。干君再拜受書。公又曰:卿歸,更寫此書,使成百五十卷。干君思得其意,内以治身,外以消災救病,無不差愈。在民間三百年,道成仙去也。”《仙苑編珠》卷中引《神仙傳》佚文:“吉受之,(按謂素書二卷。)乃《太平經》也,行之疾愈。乃於上虞釣臺鄉高峰之上,演此經成一百七十卷。今太平山干谿在焉。”據此,帛和授素書二卷於干吉,吉演成一百七十卷。據《太平經鈔》壬部,此經分爲十部,共一百七十卷。百五十卷之説非是。又云,在民間三百年。自建安中上溯至前漢成帝或元帝,爲時約二百三四十年。故今本《神仙傳》卷十曰:“宫嵩者,琅琊人也。有文才,著書百餘(《仙苑編珠》引作二百。)卷。師事仙人干吉。漢元帝時,嵩隨吉於曲陽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縑朱字《太平經》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嵩,後上此書。書多論陰陽否泰災眚之事,有天道地道人道。云治國者用之,可以長生。此其旨也。嵩服雲母,數百歲有童子之色。入(入上本有出字,據《仙苑編珠》删。)紵嶼(《仙苑編珠》引作苧嶼。)山仙去。”蓋謂干吉于前漢元帝時得《太平經》也。惟此説謂干吉於曲陽泉上遇天仙,得《太平經》十部。蓋據異聞,故同書而著異説也。其宫嵩當即宫崇。(故宫崇亦有住世三百年之説。)據此説,則干吉《太平經》,更可與成帝時人甘忠可之《天官歷包元太平經》發生關係。又《猶龍傳》卷四《授干吉太平經篇》云:“今於正經而外,又有《複文》一卷,稱後聖君撰,凡二千一百二十三字,似篆而非篆,有序冠于其首,其文隱而難解。”今《道藏》有《太平經複文序》,乃隋唐人撰述,其詞曰:“皇天金闕後聖太平帝君,太極宫之高帝也,地皇之裔。生而靈異,早悟大道。勳業著於丹臺,位號編於太極。上清錫命,總統群真,封掌兆民,山川河海,八極九垓,莫不盡關於帝君而受事焉。君有太師、上相、上宰、上傅、公卿、侯伯,皆上真寮屬。垂謨作典,預令下教,故作《太平複文》。先傳上相青童君,傳上宰西城王君,(按詳見《太平經鈔》甲部。)王君傳弟子帛和,帛和傳弟子干吉。干君初得惡疾,殆將不救,詣帛和求醫。帛君告曰:吾傳汝《太平本文》,可因易爲一百七十卷,編成三百六十章,普傳天下,授有德之君,致太平;不但疾愈,兼而度世。干君受教,究極精義,敷演成教。當東漢末,中國喪亂,齎經南遊吴越,(原注:居越東一百十三里,山名太平,溪曰干溪,遺跡見存。)士庶翕然歸心。”又云:“凡四部九十五章二千一百二十八字,皆《太平本文》。其三百六十二章,是干君從本文中演出。並行於世,以複相輔成,教而傳受焉,故不謬焉。”前《太平本文》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即賈善翔《太平複文》二千一百二十三字。三誤作八耳。蓋干君從《本文》演成一百七十卷,《太平本文》遂與《太平經》以複相輔,故又稱《複文》。(按複文指異體字,或爲多種文字組成的複合字。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暨乎後漢,小學轉疏,複文隱訓,臧否太半。”周振甫注:“複文,猶異體字。”范文瀾注:“隱訓,謂詭僻之訓。”《猶龍傳》卷四《授干吉太平經篇》曰:“今於正經外,又有《複文》一卷,稱後聖君撰,凡二千一百二十三字,似篆而非篆,有序冠於篇首,其文隱而難解。”據師傳口訣可讀出整部《太平經》。)《複文序》所述,帛和傳干吉,以及太平山干谿干君遺跡,與《神仙傳·干君傳》説合,當據同一傳聞。至東漢末南遊吴越云云,《干君傳》固曾謂在民間三百年也。故此説之《太平本文》,或即《干君傳》之素書二卷。
《抱朴子·勤求》曰:“故後之知道者,干吉、容嵩、(按蓋即宫嵩。)桂帛諸家,各著千數篇。”按《三洞珠囊》卷一《救導品》引《神仙傳》佚文云:“桂君者,徐州刺史也。病癩十年,醫所不能治。聞干君有道,乃往見之。道從數百人,威儀赫奕。至門,干君不迎。入室,干君不起。桂君拜而自陳。干君問:子來何爲?桂君曰:無狀,抱此篤疾,從神人乞愈耳。干君曰:子徒從乃衆。吾謂子欲求劫道,子若信治病者,皆遣侍從,身留養馬,可得愈也。桂君即去從官,方留養馬。三年亦不見治病。不知病愈也。”《仙苑編珠》卷中引《神仙傳》佚文:“心不退,君與其丹及書一百五十卷。桂服之,癩愈。年百九十歲,色若童子。自貨藥於成都。復歸西嶽不出。”桂帛疑即桂君,則亦奉太平道者也。
其二説出《後漢書》,《混元聖紀》卷一云漢成帝“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於琅琊郡曲陽淵,授干吉《太平經》”。(出《後漢書》。)今范曄書無其文。此當出已佚之《後漢書》。《猶龍傳》卷四《授干吉太平經篇》據《老君内傳》,(《新舊唐志》著録。)謂孝成帝河平二年,混元分身,下遊琅琊曲陽泉,授北海人干吉《太平經》一百七十卷。此説謂老君于前漢成帝河平二年下降,授干吉《太平經》。
其三説出《老君説一百八十戒序》,文見《太上老君經律》及《雲笈七籤》卷三十九。其言曰:“昔周之末,王之時,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老君至瑯琊,授道與干君。干君受道法,遂以得道,拜爲真人。又傳《太平經》一百七十卷甲乙十部。後帛君篤病,從干君授道護病。病得除差。遂復得道拜爲真人。今瑯琊有木蘭樹,干、帛二君所治處也。幽王時,老君教胡,還當入漢中;過瑯琊,干君得見老君。老君謂干君曰:吾前授汝助人救命,憂念萬民,拜署男女祭酒,廣化愚人,分布弟子,使上感天心,下動地祇,當令王者歡心。”據上文,太平道亦拜署男女祭酒,廣化愚人,分佈弟子。北周·甄鸞《笑道論》及梁·孟安排《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徵引之,故此亦六朝舊説。其王、幽王云云,蓋與《老子》化胡説有關。此説謂老君授干吉,吉授帛和。
約出於南北朝的《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云:“道重人命,以周之末世始出,奉道於瑯琊,以授干吉。太平之道起於東方,東方始欲濟民於塗炭,民往往信其道……後道氣當布四海,轉生西關……五千文……付關令尹喜……西入胡授以道法。”《老君説一百八十戒》内文字顯然與《大道家令戒》有相似之處,但又多了一些内容,即太平道亦“拜署男女祭酒,廣化愚人,分布弟子”。
後漢末葉,太平道流佈甚廣,傳世亦頗久。於《太平經》之淵源,因地域或時代之不同,傳聞蓋各異其辭。六朝人據傳聞著之竹帛,遂得上列三説。至干吉屬籍,僅有琅琊、北海二説。《猶龍傳》卷四《授干吉太平經篇》曰:“又有《太平鈔》十卷,不著撰人名氏。大略發明本經篇目。又有《祕旨》一卷,稱上相青童君受守一之法。又有《宗師傳》,不著撰人名氏,載西城王君、帛和、干吉三傳,合爲一卷。”又云唐末閭丘方遠精《太平經》,因詮爲三十篇,盡其樞要。元·鄧牧、孟宗寶《洞霄圖志》卷五云:“先是《太平青領書》自漢于真人傳授,卷帙浩繁,《複文》隱祕。先生(閭丘方遠。)鈔爲二十卷,文約旨博,學者便之。”明·釋無盡《天台方外志》卷七:“詮《太平經》十三篇。”(閭丘方遠。)《太平經複文》收入《太平經》卷一百四之一百七。《宗師傳》及閭丘方遠《太平經鈔》二十卷,皆佚。
《抱朴子·遐覽》所載道書有《太平經》五十卷,《甲乙經》一百七十卷。按《後漢書》章懷太子注:“神書,即今道家《太平經》也。其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爲部,每部一十七卷也。”今《道藏》本亦然。是《甲乙經》即《太平經》。而《太平經》五十卷,則疑爲此書之别本。
《宋志》神仙類:襄楷《太平經》一百七十卷。《文獻通考》:《太平經》一百七十卷。《宋祕目》子類道書:《太平經》一百七十卷。《御覽》經史圖書綱目:《太平經》。《道藏闕經目録》卷下:《太平經》。今涵芬樓影印北京白雲觀藏《正統藏》本《太平經》以《太平經鈔》十卷爲卷一之十,實存卷三十五,三十六之三十七,三十九之五十五,六十五之七十二,八十六,八十八之九十三,九十六之一百四,一百十四,一百十六之一百十九;共計實存四十九卷。明·白雲霽《道藏目録詳註》卷四及明·李杰《道藏目録詳註》卷四皆云《太平經》存卷一之十四,卷三十五之五十,卷五十一之九十,(内有缺卷。)卷九十一之一百七,(内缺卷九十四、九十五。)卷一百八之一百一十九。是北京白雲觀《正統藏》已有缺佚。蓋此藏庋觀内,歷時既久,頗多殘闕,後雖於清道光中修補,仍未能復其舊觀也。
張陵太平洞極經
天師所傳《太平洞極經》一百四十四卷,《道教義樞·七部義》云:“按《正一經》云有《太平洞極之經》一百四十四卷。此經並盛明治道,證果修因,禁忌(本作惡,據《雲笈七籤》卷六校正。)衆術也。其《洞極經》者,按《正一經》,漢安(按順帝年號之一。)元年,太上親授天師,流傳兹日。”但今本《太平經鈔》己部、庚部,《太平經》卷四十一,卷八十八皆詮《洞極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