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酸碱理论

2.1.1 酸碱电离理论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S.A.Arrhenius)提出了电离理论。

该理论认为: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生成正、负离子。所谓酸,是指在水中电离生成的正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注] 的化合物;所谓碱,是指在水中电离生成的负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所以说,酸的特征是H+,碱的特征是OH-。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际就是H+和OH-结合生成水的反应。

电离理论还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程度大,弱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程度小,例如,HCl、H2SO4、HNO3被称为强酸,NaOH被称为强碱,而H3PO4、HNO2被称为弱酸,NH3·H2O被称为弱碱。

酸碱电离理论成功地从物质的化学组成表述了酸碱的本质,并且率先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对酸碱的强弱进行了定量描述,是酸碱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至今仍在普遍采用。但它存在着缺陷,如它把酸碱局限在水溶液中,因此对非水溶液体系不能使用;把碱局限为氢氧化物,无法解释氨水的碱性并不是由NH4OH而来这一事实。

2.1.2 酸碱质子理论

(1)定义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J.N.Brønsted)和英国化学家劳莱(T.M.Lowry)分别独立地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认为: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H+)的物质都是碱,酸和碱可以是分子、正离子、负离子。

例如:

HF是酸,它给出质子(H+)后,变成F-,而F-可以接受质子(H+),所以F-是碱。因此,上面左边所列都是酸,右边所列除质子外都是碱,酸给出质子(H+)后就变成了碱,碱接受质子(H+)后就变成了酸,这种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酸和碱的这种对应关系称为共轭关系。HA和A-组成了一个共轭酸碱对,每一种酸(或碱)都有它自己对应的共轭碱(或共轭酸)。如HF和F-,HF的共轭碱是F-,而F-的共轭酸HF。

有些物质既可以给出质子,又可以接受质子,这类物质称为两性物质。例如,它的共轭碱是,共轭酸是;H2O也是两性物质。

质子酸和质子碱的关系是:有酸才有碱,有碱必有酸,酸可变碱,碱可变酸。所以,酸和碱是互相依存又可以互相转化的,彼此之间通过质子相互联系。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消除了盐的概念,例如,电离理论中为盐的(NH42SO4,在酸碱质子理论中,能给出质子,为阳离子酸;能接受质子,为阴离子碱。

(2)酸碱的强弱

酸碱的强弱取决于物质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能力的强弱。

根据酸碱的共轭关系可知,若酸给出质子能力越强,那么,它的共轭碱接受质子的能力就越弱,即某酸的酸性越强,它的共轭碱的碱性就越弱;反之,酸性越弱,其对应的共轭碱的碱性就越强(表2.1)。例如,HCl是强酸,而Cl-在水中几乎不能接受质子,是极弱的碱;HF的酸性弱于HCl,所以F-的碱性强于Cl-。对于两性物质,如、H2O等,当遇到比它更强的酸时,它就接受质子,表现出碱的特性;而遇到比它更强的碱时,它就放出质子,表现出酸的特性。

表2.1 常见的共轭酸碱对

①HAc:即醋酸或乙酸,其分子式为CH3COOH,通常写作HAc。

(3)酸碱的反应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任何酸碱反应都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反应,即:

酸1把质子传递给碱2以后,变成了碱1,碱2接受质子后变成了酸2,因此,酸1和碱1,酸2和碱2是两对共轭酸碱。显然,质子的传递并不局限在水溶液中进行,无论是否需要溶剂,只要质子能从一种物质传递到另一种物质就可以。因此,酸碱质子理论在扩大了酸碱范围的同时,也扩大了酸碱反应的范围,电离理论中的酸、碱、盐的离子平衡反应,都可归结为质子酸和质子碱的质子传递反应。

例如酸的电离反应,是酸把质子传递给水:

水的电离实际上是质子自递反应:

盐的水解反应是指弱碱的正离子(例如)传递质子给水,或弱酸根离子(例如F-)接受水传递的质子的反应:

酸碱的中和反应:

非水体系中的质子传递反应:

总之,质子酸和质子碱的反应可以看作是争夺质子的过程,强碱夺取强酸的质子,转化为其共轭酸——弱酸,而强酸释放出质子后转变为它的共轭碱——弱碱。因此,酸碱反应总是由强酸与强碱作用生成弱酸和弱碱。

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以及酸碱反应的范围,还适用于非水体系,实用价值大,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中。它的局限性在于只适用于有质子参加的反应,对于不含氢的酸碱反应无法说明。

2.1.3 酸碱电子理论

1923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G.N.Lewis)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

该理论认为:凡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路易斯酸,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物质称为路易斯碱。路易斯酸、碱可以是分子、离子或原子团。路易斯酸和路易斯碱反应的实质是形成配位键 [注] 、生成酸碱配合物的过程。例如:

相对于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更扩大了酸碱的范围,摆脱了酸碱必须有某种离子或元素的限制,在现代化学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路易斯酸碱理论过于笼统,难以掌握酸碱的特征,并且没有统一的酸碱强度的标度,实际应用起来不方便。

不同的酸碱理论适用于不同的范围,酸碱电子理论在处理配位化学中的问题时有指导意义。而在处理水溶液体系中的酸碱反应时,可用酸碱质子理论,本章主要讨论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所以,后面所讲的酸和碱都是指质子酸、质子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