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证拾得
从水饮论治心脏疾病
临床常见的心脏病主要有风心、肺心、冠心等,大都是反复发作,呈慢性病变,最终出现心功能不全,各地文献报道临床论治多数从阳气亏虚、血瘀痰滞入手,采用的方药以补虚祛瘀居多。中医治疗各种心脏病,多从表现症状分析,审症求因,审因论治。心脏病的主要表现为气喘(短气)、心悸、水肿、乏力等症候,从其形成的病因病机分析,与水气、痰饮关系最大,其次为气虚阳衰,再次为血瘀。
心脏病的主要表现,一是气喘,有动辄气喘,喘不得卧的特点,短气亦为其表现特征。动辄气喘而乏力,可由肺肾气虚而成,但有些治以补益效果不理想,因为此类气喘常伴喘不得卧,多有痰饮内伏,《素问·逆调论》言之颇得要领:“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中将“喘而不得卧”与“短气”,大都归咎于痰饮病。二是心悸,《证治准绳》言:“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饮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言:“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又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中言:“心下悸,半夏麻黄丸主之”,为水饮致悸的治法。可见心悸不少与水饮内停有密切相关。三是水肿,发生缓慢,始于下肢,属于阴水,多由脾肾阳虚,气不化水,致水液内停而成。四是乏力,一般多由气虚,常与水饮内停,血脉瘀滞互为因果;“水血同源”,气虚推动无力,可致气滞血瘀,水气不行,而水停络阻,久之则耗损元气。临床改善心脏病的乏力症状,使用益气法有时不如通阳利水法有效,如同西医之利尿以强心之理。
可见,论治心脏病,从水饮着手是很有临床意义的。古代医经中,没有心脏病的病名,但对水饮病的各种表现症状的描述,与现今的各种心脏病、心衰症候颇为相似。追溯经典,仲景对颇似“心脏病”的病机、治则论述,最为多见是痰饮、水气病。痰饮病原义为“淡饮”,是水液运行失常留积所引起的病证,痰饮病的临床表现随病变部位不同而异,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言:“水在心,心下坚筑(心下痞坚而悸动),短气,恶水不欲饮”。又言“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心脏病变可由水气侵犯“心”所致,如《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所叙“心水”表现:“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金匮要略》许多治疗痰饮、水气病的方剂,如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防己黄芪汤、导水茯苓汤等,临床辨证加减,用于治疗肺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风心病、心包积液以及出现心功能不全者均有一定效果。分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对“支饮”所描述的表现特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胸满,不得息”,“咳烦胸中痛”,“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这与现今谓心脏病症状非常相似。临床运用其主方木防己汤作加味,组方:木防己、桂枝、人参、石膏、茯苓、半夏、葶苈子等,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慢性肺心病因劳累或外感而急性发作者,获得较好的疗效。本方临床用于治疗风心、冠心及先心等急发喘满,表现寒热虚实错杂之症候亦有一定效果。详见“方剂篇”的《木防己汤加味治疗心脏病的体会》一文。
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中言:“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古之谓肺胀与今之肺心病颇为相似。肺心病多有痰饮内伏,每由外感所诱发,表现咳逆上气,烦躁而喘,痰涎壅盛者,小青龙加石膏汤是有效的治疗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大、小青龙汤合方,亦治水饮之方,余在临床喜用本方治疗肺、心系相关病症,辨证恰当,效颇应手。当然心脏病的治疗比较复杂,水饮痰湿,其源一也,皆水液代谢障碍所致,导致原因复杂,治法亦多,须审因论治。所谓“心主血脉”,治疗心脏病一般偏重于活血祛瘀,疏于祛痰化饮,本文之意在于强调心脏病之治不可忽视水气痰饮之重要性。
(本文节录于:牟重临临证经验举隅.浙江中医杂志,2004,39(8):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