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急诊室:跟特级教师景洪春写出好作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审题拟题篇

01 文不对题病

药方:明确范围,找准题眼

病文举例

你一定写过《我的家乡》之类的作文吧?下面是海川同学写的,请你读一读,看看有什么问题吗?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这条小河又直又长,碧波荡漾,河水清澈见底。河两岸的柳树垂下万千枝条,轻轻摇曳着。通往河边的一条林荫小道,以前是泥土路,现在已铺了水泥,笔直平坦。每天早晨或傍晚,附近的居民都会来这里散步。

那里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尤其是春天。春天到了,河水凉凉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小草从岸边的土里钻出小脑袋,一片片小嫩芽好像春天的音符,演奏着美妙而又动听的乐曲;小河两岸的树木也换了新装,柳树姑娘梳着一条条长长的辫子,在风中飞舞。

想起家乡的小河,真是别有趣味。

:你写的是“我的家乡”还是“家乡的小河”?

:有什么不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你的题目和开头都是写“我的家乡”,可往下读,感觉是在写家乡的小河,题目范围大,但文章只写了一个具体的内容,这叫“题大文小”

:好像是。

:你大概写着写着,就忘记自己是在写“我的家乡”了吧?

:嗯嗯,完全忘记了。

景老师布置同学们写《___的我》,海川把题目补充成《粗心的我》,他这样写道:

我是个粗心的孩子,常常丢三落四,比如忘记带作业、公交卡,把语文作业交到英语老师那儿了,做值日忘记关门窗,等等。

有一次,妈妈让我下楼倒垃圾,我一手拿着鸡蛋一手拎着垃圾,到了垃圾桶跟前,甩手一扔,就飞快地冲上楼。结果,我把鸡蛋当成垃圾扔了,把垃圾又拎回了家。

今年春游的时候,我带了一个大画板和彩笔,跟着老师来到了休息的场所。同学们有的坐下来休息聊天,有的玩着捉迷藏,我却在几朵郁金香旁坐下,开始写生。不少同学来看热闹,还给我拍照。不一会儿,第一张画新鲜出炉,图中是一枝柔粉色的郁金香,花瓣上带着白色,微泛着紫檀色。现在,这两幅画已被展示出来了,我很自豪,这就是劳动的果实。

自从爱上画画以后,我粗心大意的毛病就改正了。

:你写的是“粗心的我”还是“我这个人”?

:我觉得粗心和爱画画都是我的特点,所以都写了。

:你的题目范围小,内容却比题目大,这叫“题小文大”,和“题大文小”都属于“文不对题病”

:有一次,外婆让我写“我爱柿子树”,我却写了柿子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等。这算不算“文不对题病”

:对,算其中一种,这叫“题文不配套”。作文要求写一个传统佳节,有的同学偏偏写感恩节、万圣节。

作文要求写一个故事介绍一种物品,有的同学偏偏写成了一篇严肃的说明文。

这些情况都是“题文不配套”。

:那我这种情况算不算“文不对题病”?比如,写《我的奶奶》,我写了奶奶为我做了丰富的晚餐,有红烧鸡翅、炒青菜、萝卜黄豆排骨汤,我把奶奶做这几个菜的过程都写了下来。

:这属于奶奶能干的表现,可以写,但没有完全写清楚奶奶这个人,属于“把写人文写成了写事文”。其实,“文不对题病”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常见,就是“把写事文写成了写人文”。比如,作文要求写“妈妈笑了”(写事文),有的同学偏偏写“爱笑的妈妈”(写人文)。

即使他妙笔可以生花,如果审题这一步没做好,导致“文不对题”,那“花”也是“白花力气”的“花”。

病情诊断

海川、启轩和静姝的作文都得了“文不对题病”“文不对题病”主要指,当有了规定的题目或自己事先已想好了题目,文章写的不是题目要求没有把握题目要求的范围、重点,要么题大文小,要么题小文大,要么写人、记事混淆,要么题文不配套

病因分析

文不对题病”的症结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不会审题。有的同学把“话题”和“题目”混为一谈,以致把题意理解错了;也有的同学看到题目后,无法确定中心,只好把自己想到的与题目相关的内容都写进去,或者把自己看到的作文选上的内容照搬了上去,而不管是否与中心有关。

2.审题不认真。看到题目后,没有仔细思考题目到底要求写什么。没有确定中心,提笔就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写到哪儿,以致离题万里。

3.未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写完作文后,需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检查所写的事例是不是都围绕中心,是不是符合题目要求、范围等。

治病良方

1.大题不写小。对于大的题目,审题时应明确写作范围,想清楚需要从哪几方面写。

2.小题不写大。对于小的题目,审题时应从关键词出发,明确哪些内容能写,哪些内容不能写。

3.题文需配套。做到“题文配套”,就要把题目的关键词(也叫“题眼”)找出来。

比如,《新年》和《过年》这两个题目,“新年”的题眼是“新”,“过年”的题眼是“过”。

再如,“我的学校”和“我的学校生活”,“我的学校”的题眼是学校,是静态的;“我的学校生活”的题眼是学校生活,是动态的。

4.写人、记事勿混淆。中心若是写人,就侧重人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中心若是记事,就侧重事情的记叙;中心若是写甲事,绝不写乙事;中心若是写“他”,尽可能少写“我”。

连起来,就是一首顺口溜哦。

大题不写小,

小题勿写大,

题文需配套,

写人记事勿混淆。

病文修改

我的家乡

海川

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山有水,是个好地方。

家乡的山是一座迷人的山。无论是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都像亭亭玉立的姑娘一样楚楚动人。站在附近的高楼上看对面的山,云雾围绕着山,仿佛给山穿上了一层“保暖外衣”。站在山脚往山上看,山显得特别大,碧绿碧绿的,山间还长满了花花草草,真像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我最爱夏天的山。夏日炎炎,茂密的树荫展开翅膀,给人们带来一片片清爽。上坡上那一朵朵绚丽多彩的小花,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白的像雪……花丛中飘出阵阵清香。一想起夏天的山,就像吃了一个五彩冰激凌。

山脚下有一条小河。这条小河又直又长,碧波荡漾,河水清澈见底。河两岸的柳树垂下万千枝条,轻轻摇曳着。河边有一条林荫小道,以前是泥土路,现在已铺了水泥,笔直平坦。每天早晨或傍晚,附近的居民都会来这里散步。

春天的小河尤其美丽。河水凉凉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小草从岸边的土里钻出小脑袋,一片片小嫩芽好像春天的音符,演奏着美妙而又动听的乐曲;小河两岸的树木也换了新装,柳树姑娘梳着一条条长长的辫子,在风中飞舞。

我的家乡不仅有迷人的山,还有美丽的小河,我爱我的家乡。

海川意识到了“题大文小”的问题,补充了写家乡的山的部分,既写了山的迷人之处,又写了夏天的山的独特之处,并且配套修改了开头和结尾,使读者对家乡的感受更完整丰富,文章浑然一体。

粗心的我

海川

我是个粗心的孩子,常常丢三落四,比如忘记带作业、公交卡,把语文作业交到英语老师那儿了,做值日忘记关门窗,等等。

有一次,妈妈让我下楼倒垃圾,我一边拿着鸡蛋一边倒垃圾,到了垃圾桶面前,甩手一扔,就飞快地冲上楼。结果,我把鸡蛋当成垃圾扔了,把垃圾又拎回了家。

还有一次,我去上补习班,在早餐店里买了一瓶牛奶后,我就兴冲冲地跑向公交车站台。真好,一辆公交车朝我开了过来,我头也没抬地冲了上去,心里美美地想着,今天我是第一个到校的同学,老师又会表扬我。过了几站,车子越往前驶,我越觉得不对劲,便在中山公园这一站跳下了车。回头一看,原来坐错了公交车,我急得团团转。

我想了很多办法纠正粗心的毛病。写过小纸条提醒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但小纸条贴在哪里,我一会儿就不记得了。请爸爸妈妈提醒督促,可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就无能为力了,我还是粗心照旧。我还设置粗心自罚零钱机制,可没坚持几天就把那些罚下的零钱花了。怎么办呢?我粗心的毛病还能改吗?

直到我爱上画画,粗心这个毛病才慢慢有所改观。想知道怎么回事吗?下篇文章告诉你!

海川意识到“题文不配套”的问题,明确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是粗心,果断删除了对自己爱画画的介绍,开头直接介绍自己粗心的各种表现,并补充了表现自己粗心的新事例。难得的是,海川巧妙地用纠正粗心毛病的办法,引出了自己爱画画的特点,结尾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佳作赏析

故乡的滋味

六年级 张若愚

每一个游子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有的在心中,有的在笔下。故乡在我心中就像一个五味瓶,思念之时便拿出来瞧瞧、尝尝。

故乡的滋味是鲜的。

每年春节回家,我都吵着让哥哥带我去吃牛肉面。年少的我还曾经放言:“谁带我去吃牛肉面,我就把压岁钱全部都给他。”

一次,早上下着大雪,我拉上哥哥带我去吃面。哥哥知道我的性子:“下大雪了,我帮你买回来吃吧。”“不行,买回来吃就没有味道了。”哥哥无奈地笑了笑,带我来到楼下的面馆。雪白的面条,鲜红的汤汁,我已早早拿好了筷子,眼睛紧紧盯着面碗。

面上来了!厚实的牛肉块躺在面上,香油与辣酱的味道让人垂涎三尺。我连忙用筷子夹起一块牛肉,一口咬下去,鲜辣的汤汁溢出来,暖意扫过了腹腔。我又夹起面条,嚼起来真是劲道十足。哥哥看着我,笑着问:“怎么样?”“爽!”“老板,再来杯热豆浆!”哥哥很了解我的口味。故乡的滋味,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故乡的滋味是甜的。

记得小时候打牌时,调皮的我和外婆约定,谁输了就要被刮一下鼻子。可是,连牌都理不清的我怎是外婆的对手?几局下来,我被外婆刮了好几下鼻子。我坐在地上开始耍赖,大叫:“外婆,你偷看牌!”外婆呵呵一笑,说:“好,我们再打一局。”

这一局我竟然赢了。我高兴得大叫:“我赢了!让我刮一下。”“外孙真厉害!”外婆把我抱起,让我刮了一下鼻子。我开心得乱蹦乱跳,外婆也笑眯眯地看着我。现在想来,心中就像被蜜灌了一样甜。

外婆,什么时候再打一次牌?不过,你可不能再让着我!

故乡的滋味是数不尽的,它就像一个宝盒,珍藏在心底,随时都能打开瞧瞧,随时都能让人牵挂,让人回味。

你有故乡吗?当你想起故乡时,是怎样的滋味?

其实,这是一种情感。情感怎么写呢?若愚同学首先确定了中心,即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故乡在我心中就像一个五味瓶,思念之时便拿出来瞧瞧、尝尝。”若把故乡具体化,那就是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物。由此,他选择了最亲近也最思念的两个人——哥哥和外婆来写。

围绕这个中心,他从两方面选材,用了两个总领句:“故乡的滋味是鲜的”“故乡的滋味是甜的”,把思乡之情化作鲜味和甜味,以和哥哥吃牛肉面的鲜辣,和外婆打牌的温暖,串联起对故乡的思念。

先说“故乡的滋味是鲜的”。怎样的“鲜”?若愚同学选择了“吃牛肉面”这件事,儿时的记忆全在鲜辣的面汤中,哥哥对他的呵护备至穿插其间,紧扣中心组织材料

再看“故乡的滋味是甜的”。怎样的“甜”?若愚同学选择了和外婆打牌,外婆故意让着自己,甘心让外孙刮鼻子这件事,写出了外婆对我的宠爱有加,“甜蜜的滋味”淋漓尽致。

通过写对故乡的人、事、物的眷恋,完成了对“故乡的滋味”这一中心的表达。文题一致,扣题紧密,取材典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药方再现

医治作文中的“文不对题病”,一点儿也不难,记住这个顺口溜吧——

大题不写小,

小题勿写大,

题文需配套,

写人记事勿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