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屯堡文化
“屯堡”指驻守军队的城堡。屯堡文化是近年来人们对贵州安顺一带特有的明代屯军堡垒现象遗存的概括,主要指同一地域历经600年而不改变其服饰、风俗、宗教信仰,不受外界民族文化影响,较为封闭和完好地保存着600年前明代江南风韵的一种文化现象。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但当时还残存两支元朝势力:云南的梁王和东北的纳哈出。1381年,云南梁王起兵谋反,朱元璋“调北征南”,征南将军傅友德率师30万进军云南,梁王自杀,云南平定。战争使生产受到了破坏,朱元璋在其心腹刘伯温的建议下开展了“有事则战,无事屯田”的大规模屯田运动。屯田军士携家眷随往,人数众多、自成体系,成为今天安顺境内以屯、堡、铺、哨、所、驿等为名,以伍、张、雷、郭、单、蔡、吴、鲍等为姓的村落的前身。屯堡人多源自江南,他们一般聚族聚姓而居。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中原汉族习俗代代相传,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后来的汉族都有显著区别。时光飞逝,600多年过去了,这一区域仍然居住着约20万“征南”“填南”汉族后裔。他们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执着于自身民族习俗,逐渐形成了今天具有明代汉族特征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所谓“屯堡文化”。
屯堡的建筑、习俗、节日、语言、艺术、服饰颇具特色。屯堡的建筑材料均为石头,路面、墙体、碾子、板凳均由石头组成,是一片石头的世界。屯堡一般由寨墙、屯门、哨棚和民居组成。民居建于城墙之内,一般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四合院之间多由小巷相连,但小巷互不相通,是单向死胡同,每个四合院均有坚固的大门、围墙、碉楼,有的大门侧边还修有枪眼。这些细节突出了当时军事防御易守难攻的特征。
“唯独屯堡妇女却冥顽不化不改祖制,身穿宽袍大袖,穿行于牛仔、西服缤纷现代服饰的人流中。”这就是屯堡人的服饰特点。虽然现代时尚不时冲击着屯堡的年轻女孩,但已婚妇人一般仍着民族服饰,基本上保持明朝的穿衣打扮特点。《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妇女一般穿蓝色或青色长袍,系长围腰和长腰带,衣襟、袖口镶嵌美丽花边,额头扎白色或黑色布带。长发挽成髻套上马尾编成的发网,吊银耳坠,戴银手镯,穿尖头平底绣花布软鞋。妇女婚后均修眉,绞净额上汗毛。男子一般穿长衫,系腰带。由于移居时间不一,姓氏各异,不同村落和姓氏间服饰略有差异。
屯堡人说话与周边的安顺人、贵阳人等有所不同,他们带有明显的江淮口音。屯堡人语音高亢、抑扬顿挫,发音富有变化、起伏性大。比如,从“一”到“十”均读阴平调,声调较高。同时,带有大量的卷舌音与儿化音,比如,今(儿)天、明(儿)天,“吃”带有浓厚的卷舌音,发阴平调,明显有别于周边百姓不卷舌、发音低沉的特点。屯堡人语音语调带有明显的江南特点,为屯堡人迁徙自江南之说增添了说服力。
屯堡人有“迎汪公”“庆五显坛”等习俗。《安顺府志》记载:“汪公庙在城内青龙山上,祀唐越国公汪华,又各屯皆有。”汪华,原名汪世华,乃隋末起义领袖,后顾全国家大局,为避免生灵涂炭,归顺大唐。他先后被多位皇帝加封,地方人民奉他为地方神灵,称其为“汪公老爷”。屯堡人每年迎汪公的仪式很热闹,有一整套专门的祭文和仪式。屯堡人普遍认为汪公能救人们于危难,曾经的鲍家屯传说——清咸丰、同治年间,鲍家屯鲍姓家族遭遇战乱,因背负汪公神像,汪公显灵而幸免于难——更增添了汪公的神话色彩。庆五显坛是一种庆坛仪式,主要仪式是大放兵和扎火墩。屯堡人比较注重节日习俗,一般正月初一不出门,初二早起挑饮水,除夕要祭门神。婚俗注重门当户对,一般从相亲、定亲到结婚都有一套固定的礼仪,媒人和“八字”对婚姻有较大影响。
屯堡人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地戏和跳花灯颇具代表性。地戏带有明显的战争和军事特点,其主要曲目多与战争有关,如《大破铁阳》《楚汉相争》《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精忠传》《岳雷扫北》等。地戏的主要道具有面具、大刀长枪、锣鼓,演员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围战裙,表演场地一般在寨外的空地上,而非戏台。2006年,地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名录。跳花灯的主要内容则是男情女爱,这是屯堡人的传统娱乐项目,表演不论演员多少,以对为主,道具主要是手帕和花扇,身段动作以“唐二”“幺妹”组合舞蹈为主。主要表演曲目有《白蛇传》《柳荫记》《蟒蛇记》《五更望夫》《八仙图》《送夫》《劝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