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贵州旅游现状

(一)资源

“贵州”之名始于宋代。贵州在古夜郎时期一度有着辉煌的历史,《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由于地处高原,交通不便,贵州疏于与外界联系,至唐代逐渐成为流放、充军之地。但在平定云南、红军革命斗争时期,贵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全省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2.5%。贵州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61.9%。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降水丰富,适合动植物生存,全省有药用植物3924种,位居全国第四。贵州自然风光独特,以山、水、洞、林为主要特色,现全省有18处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享誉中国的黄果树瀑布就在贵州安顺境内。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区域,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56个民族中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其余民族在贵州均有分布。贵州的酒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也别具特色。

贵州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40年以来,贵州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就。1980年,全省接待海外和港澳台游客1694人次,其中外国人686人次,华侨13人次,港澳台同胞995人次。国际旅游收入0.7万美元。1984年,贵州旅游总收入815.2万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0.07%。2010年前往贵州旅游总人数12913.02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50.01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8.61万人次,港澳同胞13.64万人次,台湾同胞17.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1.23亿元,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2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052.64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23.06%。来黔旅游者平均每人逗留1.43天,平均每人每天消费支出171.76美元。40年来,贵州国际旅游收入增长18429倍,接待入境游客数增长295倍。旅游总收入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值也从0.7%提高到23.06%,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二)问题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旅游业。但把贵州放在全国范围内,与周边兄弟省份比较,旅游发展差距较大。以2011年国际旅游收入为例,贵州以1.35亿美元位居全国31个省(直辖市或区)的第27位。而周边省份云南以16.08亿美元居第10位,四川以5.93亿美元居第19位。究其原因,贵州旅游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低。

缺乏核心竞争力。“星光灿烂月不明,大珠小珠散满地”是贵州的旅游现状。谈及贵州的旅游资源,人们可以列举出荔波小七孔、都匀斗篷山、舞阳河、织金洞、龙宫、红枫湖、黄果树瀑布等风景名胜,古夜郎遗址、明屯堡、现代革命战争遗迹等不少历史名胜。但真正为游客熟知、影响力大的景点不多。贵州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核心竞争力缺乏,独特性缺失。在全国范围内,云南以神奇的民族文化和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给自身贴上了独特的标签。更多人首选云南作为自己的避暑之地,而没有选择同样凉爽的贵州。云南与多国接壤,少数民族特性明显,同时还有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气候特点鲜明。贵州的旅游形象则有一种模糊性、一般性与雷同感,不具备某种唯一性、独创性、文化性。贵州旅游市场还停留在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卖点的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很容易淹没在中国旅游大市场之中。在整个西部地区,贵州仅以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与兄弟省市竞争,没有优势,因为西部各地均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针对旅游者“求新、求美、求奇、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一般景区仅能满足“求美、求乐”,而满足“新、奇、异、知”要求的旅游资源则明显稀缺,因此贵州需要树立自身独创性与唯一性的旅游形象,以“新、奇、异、知”制胜。

知名度和美誉度低。“好酒也怕巷子深”,贵州要重视宣传,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旅游品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占据人们总体消费的比重日渐增大,旅游市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旅游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主动提高知名度,仅靠被动接待是很难有所发展的。当今信息时代,各种媒体对人们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宣传不足更容易被人遗忘。比如贵州黄果树瀑布知名度曾经很高,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几十年,由于宣传不足,存在逐渐被其他更强劲的旅游景点边缘化的可能。同时,贵州旅游市场的宣传与开发,不能简单地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对景区硬件设施进行改善和扩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更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在资金投入和宣传方式上寻求更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