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你给自己的社会角色定好位了吗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入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的确,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每一个角色都赋予了我们特定的责任和内涵。我们需要做得就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该做的事情。
于华今年23岁,毕业后来到一家生产五金器材的工厂工作。带他的师傅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多次被评为厂里的先进模范工人,但于华总觉得师傅没什么了不起的——小学毕业文化,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只不过十几岁就当工人,经验丰富罢了。
有一天,于华调试了几台机器,便到了下班的时间。后来另一个车间有个机器需要调试,工人找到了他,他拒绝了,理由是他的工作已经完成了,说完他就快速地溜回了宿舍。后来,工人只好找他的师傅去调试机器。
第二天,师傅说到此事,本想教育他做事要主动,改掉在学校时那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他却对师傅说:“你为什么不让其他人去调试啊,你都一把年纪了。”师傅立刻变了脸色,严厉地对他说:“如果自己都不干,还有什么资格让别人来干?你要是一直抱这种态度工作,就等着卷铺盖回家吧!”
于华一直觉得自己是受到学校和家长宠爱的优秀生,怎么容得了师傅这样数落,于是,他与师傅吵了起来,最后居然还撂挑子不干了。
心理解读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产生了“社会角色”这一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并不是每个人、任何时候都能清楚并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人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清,必然对他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上将角色失调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很多年轻人,由于缺乏对社会的认知,缺乏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生角色的内涵,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在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中,年轻人应该意识到,是时候将自己的学生角色转变成职业人的角色了。过去以学习为主,现在以工作为主。
心理自愈
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首先需要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其次要培养以下首先需要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其次要培养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
1.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工作后,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都要靠自理。所谓的“啃老族”们其实就是一些遇到了社会角色障碍的人。他们到了自立的年龄却一直“立”不起来,稍微遇到困难就依靠父母和家人来解决。这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长,更会影响人生的成功。
2.培养自己的忍耐能力
忍耐力是指忍受疼痛和苦难的能力。社会要求我们具有忍耐能力,在关键的时刻,能屈能伸。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能伸不能屈”。只希望社会适应自己,而不懂得自己主动去适应社会。
而那些忍耐能力强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能静下心,专注地做他们认为值得做的事情,不会受外界的干扰。
3.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与校园相比,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是重要的区别之一。年轻人都有着较强的个性和极强的自尊心,如果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会与人沟通,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年轻人如果不想处处碰壁,就必须要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