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求索40年:张正海临床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脉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邓某,男,37岁,农民。1988年10月23日初诊。
右下肢麻木冰冷三年,伴右髁以下足背皮肤青紫疼痛一年。曾在兰州某大医院被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中西医治疗时好时坏,然症状不断加重。刻诊:右膝关节以下肌肤冰凉,右髁以下足背皮肤青紫干燥,且疼痛不已,活动受限(平时扶杖而行),趺阳脉重按微弱,饮食如故,二便正常。舌质淡黯、苔白微腻,舌下脉络瘀紫怒张,脉沉涩。证属脉痹,乃血虚寒凝,脉络痹阻使然。治宜养血温经,散寒通脉。拟仲景当归四逆汤加味:
药用:当归9g、桂枝9g、赤芍9g、细辛3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6枚、降香6g(后下)、怀牛膝12g、黄芪30g、杜仲15g。六剂。先用冷水、白酒各半,将中药浸泡15分钟后煎药,头二煎混匀,分三次空腹服下。并嘱以服后药渣再煎热浸患肢。一日一剂。
11月1日(二诊):上药服后,证情依旧。余寻思此病重药轻之故,按《伤寒论》“……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主之”之意:
药用:当归9g、桂枝9g、赤芍9g、细辛3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6枚、生姜12g、吴茱萸6g、降香6g(后下)、怀牛膝12g、黄芪30g、炒杜仲15g。六剂,服如前法,并以服后药渣再煎热浸患肢。
11月8日(三诊):患肢微有温感,痛亦稍减,余如故。既有小效,宜穷追继进。嘱以二诊方去炒杜仲、降香,加鹿角霜9g、水蛭4.5g(冲服)。连进10剂,服、浸均如前法。
11月20日(四诊):弃杖而来诊,云药后疼痛大减,凉感明显好转。效不更方,拟三诊方加鸡血藤15g、白芥子3g。连进10剂,服、浸均如前法。
12月5日(五诊):见皮肤青紫色呈不规则消退状,有个别部位肤色恢复正常。趺阳脉举指可寻,触患肢温热,肌肤较前柔润,但仍不敢受凉,疼痛基本消失。因患者惧怕连续服汤剂,故以四诊方合《外科全生集》阳和汤加减,制大其服,共末缓图,以竟全功。
药用:当归9g、桂枝9g、赤芍9g、细辛3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十二枚、生姜15g、吴茱萸6g、怀牛膝12g、黄芪30g、炒杜仲30g、鹿角胶15g、阿胶10g、水蛭4.5g、地龙12g、全蝎6g、麻黄2g、鸡血藤15g、透骨草15g、白芥子3g、肉苁蓉15g、神曲15g、鸡内金15g、白人参15g、白术12g、紫河车9g、薏苡仁30g、熟地24g、石斛24g。六剂,共为细末,每服6g,黄酒空腹送服,一日二次。忌生冷、辛辣刺激及局部保暖,感冒勿服。
后访近期治愈。
按:本例由于病程相对短暂,属脉痹之轻者,所以仅治数月则愈。其病机主要在于血虚寒凝,脉络痹阻。随着寒邪的加重,阳气荣血更虚,则脉络瘀阻亦趋甚,病情亦逐渐加重,若治不及时,可最终导致肌肤紫黑坏死进而发展成为“脱疽”。
(2)杜某,女,42岁,农民。2008年8月13日初诊。
十几年前因耕地在河彼岸,长期汗出涉水劳作,致双下肢关节肌肤红肿痛热不可忍,当地卫生院按风湿治疗,疼痛多能缓解,此后近四五年除关节疼痛变形外,双下肢肌肉明显萎缩。左下肢及足趾皮肤瘀紫、发凉、局部皮肤变薄且干燥,左 趾肿胀热痛有溃损面,分泌物味秽难闻。子女陪赴外地医院检查,诊断: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②类风湿关节炎。
刻诊:由其夫背来诊室,平素搭拐跛行,步履维艰,双膝、踝关节肿大灼痛,左下肢及足趾皮肤瘀紫、发凉,局部皮肤变薄且干燥,左 趾肿胀热痛有溃损处,分泌物味秽难闻,左 趾甲增厚。伴脘腹撑胀,大便秘结,心烦不寐,月经先期,量少色紫。舌体瘦小,舌质黯,舌苔黄腻。寸口脉数细涩,趺阳脉微弱。中医诊断:脱疽。属瘀热内蕴,络道痹阻,腑浊不泄,心神失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宜清热逐瘀,通腑泄浊且为缓急之策。拟仲景桃仁承气汤加味:
药用:桃仁9g、大黄9g(后下)、芒硝12g(烊化)、桂枝9g、炙甘草6g、忍冬藤12g、透骨草15g、鸡血藤15g、水蛭3g(研末冲服)、通草6g、怀牛膝9g。三剂,一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服用。
二诊:药后大便通畅,腹胀消失,睡眠好转。继而拟养血祛瘀,清热通痹之法利关节,通脉痹以图长期治疗。拟《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合张寿甫活络效灵丹加味:
药用:金银花30g、玄参30g、当归9g、甘草12g、丹参15g、生明乳香6g、生明没药6g、川牛膝9g、神曲15g、生黄芪30g。七剂,一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服用。同时对左大 趾溃烂处安排门诊换药室进行清创换药处理。并嘱睡觉时将左脚稍垫高一些,以利血液循环。
三诊:上药服后,左大 趾溃疡面稍有好转,腐肉被剪除,分泌物减少,灼痛亦稍轻,但膝、踝关节肿大灼痛未见减轻。守原方之意再加生薏苡仁30g。继进七剂以观消息。
药用:金银花30g、玄参30g、当归9g、甘草12g、丹参15g、生明乳香6g、生明没药6g、川牛膝9g、生黄芪30g、佛手9g、生薏苡仁30g。七剂,水煎服,分三次服用,一日一剂。创面继续换药外治。
四诊:左下肢皮肤有蚁行感,自觉患肢皮肤小面积温度较以前稍温,趺阳脉似有起色,左 趾肿胀热痛明显减轻。左趾分泌物再未流出,溃烂处有新鲜组织长出,创面有收敛趋势,恢复甚好,继续局部换药,并拟三诊方加减:
药用:金银花30g、玄参30g、当归9g、甘草12g、丹参15g、生明乳香6g、生明没药6g、川牛膝9g、桂枝9g、生黄芪30g、鸡内金12g、生薏苡仁30g、萆薢15g、石斛30g。七剂,服如前法,创面继续换药外治。
五诊:皮肤温度较前转温,双膝关节疼痛大有好转,左脚可以完全踏地,但步履仍有困难。溃疡面愈合较好。嘱以四诊方七剂,两天一剂,服如前法,创面继续换药外治。
六诊:诸症明显减轻,溃疡面完全愈合,左下肢及足趾皮肤瘀紫有小部分消退,且皮肤约现散在的小红斑。全身情况基本良好。拟四诊方加味,制大其服为散剂缓图。
药用:金银花30g、玄参30g、当归9g、甘草12g、丹参15g、生明乳香6g、生明没药6g、川牛膝9g、桂枝9g、生黄芪30g、生薏苡仁30g、萆薢15g、石斛30g、阿胶15g、龟胶15g、鹿角胶9g、西洋参15g、山药15g、三七6g、忍冬藤15g、蜈蚣2条、全蝎6g、水蛭3g、地龙12g、胆南星6g、肉苁蓉24g、桑枝15g、威灵仙15g、木通6g、白芍24g、苍术12g、鸡内金12g、佛手9g、陈皮6g、神曲30g、桑寄生15g、炒杜仲15g。五剂,共为细末,每服9g,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感冒勿服。
七诊:上方进退共服三料,约五月余。除双膝、髁关节变形如旧外,左下肢及足趾皮肤温热,色泽红润,原破溃处愈合完好,局部瘢痕处皮肤微发紫。两下肢膝、髁关节再未作痛,已能弃杖缓步行走,纳寐俱佳,二便正常,基本治愈,遂令停药。
按:长年下田劳作,每历汗出涉水,寒湿浸及肌肤,久致寒凝湿滞,脉络痹阻。然寒湿久郁化热,渐而蕴蓄成毒。证见初始为寒凝脉道,血管痹阻,是为脉痹;继则为湿热内酿,阴火燔灼,足趾溃烂,趾节坏死而成脱疽。治疗上始因瘀热搏结,腑浊不泄。先用仲景桃仁承气汤加味,以缓其急。待腑通热泻瘀行之后,再用《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合张寿甫活络效灵丹加味缓图脱疽。考四妙勇安汤出自《验方新编》卷二,方由金银花、玄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组成,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玄参滋阴清热,泻火解毒为臣;当归活血和营;生甘草甘缓解毒,佐金银花使清热解毒之效更宏。《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称“本方具有如下作用:能疏通及促进血循环,使未闭塞的动脉及侧支循环变粗、增多,从而减轻症状及避免坏疽继续发展。同时本方具有抗菌消炎,镇痛镇静,消肿退热,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根据动脉造影证明部分病例已闭塞的血管又恢复疏通。”所以近年对热毒较盛而有阴血耗伤之脱疽每多用之。至于配合活络效灵丹,因为此方系张锡纯先生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中所载,由当归五钱、丹参五钱、生明乳香五钱、生明没药五钱。上药四味作汤服,亦可为散、温酒送下。治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瘀。腿疼加牛膝;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霜;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芪、知母、甘草。对脉痹、脱疽属瘀热毒邪引发者,我每以此二方套用,疗效不菲,但必须持之以恒,并时时关顾胃气的状况,因为“苦寒败胃”,寒凉用久必伤胃阳,方中宜佐醒脾和胃之品为是。
(3)唐某,男,65岁。1988年12月5日初诊。
20世纪60年代应征入伍,军戎甘南,后就地转业。居处近30年,因地处寒冷潮湿之牧区,日久渐觉下肢发凉疼痛,因治疗及时而很快痊愈。某年冬,因工务而于雪地冻坏双足,致旧疾复发。不仅两下肢发凉疼痛,而且足趾周围皮肤冰冷发紫,部分皮肤紫黑。经当地中西医治疗无多大起色,即回故里欲继续治疗。刻诊:行动迟缓,畏寒乏力,纳谷不馨,大便稀薄,双下肢冰冷疼痛,肤色青紫,趺阳脉未触及。舌淡胖,质有瘀斑,舌苔白滑,根黄腻。脉微细,沉迟无力。证属肾阳虚衰,脾阳不振,寒凝血脉,络道痹阻。治宜温肾壮阳,补火燠土,活血逐瘀,通脉疏络。方拟阳和汤加味:
药用:熟地30g、白芥子3g、鹿角胶12g(烊化)、桂枝9g、炙麻黄1.5g、炮姜6g、白术12g、全蝎3g(冲服)、水蛭3g(冲服)、白人参10g、补骨脂30g、通草6g。六剂,水煎服。
外用方:土蜂窠大者三个,研细末,用陈醋调搽患部(此方出自清·赵学敏《串雅内编》,主治脱疽,此症发于脚趾,渐上至膝,色黑痛不可忍,逐节脱落而死,亦有发于手上者)。本人以此方多提前用于脉痹,在皮肤未溃烂时与内服药配合使用,每获良效。另外,土蜂窠农村容易寻找,而且价钱低廉,药源广泛。
二诊:药后乏力及便溏好转,余症如故。拟上方继进,并加服大黄 虫丸,早、晚各一丸。
三诊:上方加减进退共服二十余剂。畏寒消失,肢体转温,肤色微退,疼痛减轻,知饥纳谷,大便成形。嘱停药休息一周后,拟调整前方,一鼓作气:
药用:黄芪30g、白人参10g、白术12g、茯苓12g、桂枝9g、熟地30g、鹿角胶12g(烊化)、金银花30g、炒杜仲30g、紫河车粉3g(冲服)、薏苡仁30g、升麻5g。六剂,服如前法。
四诊:下肢已不痛,步履较轻松,肤色继续好转,趺阳脉触手可及且搏指稍有力。疗效尚满意,继以上方进退消息,共服三月余,证情稳定,步履如常。
按:本例的治疗除常规温阳通脉外,并突出了“脾主四肢”的治疗理念,因为脾阳健运则能使“清阳实四肢”,所以健脾扶中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另外,在用药上始终不离血肉有情之品,坚持虫类药(大黄 虫丸)的使用,故见效较快而且疗效稳定。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较多见,习惯上,人们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笼统的称为“脱疽”,但是仔细研究,称谓并不严格,亦缺乏规范性。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的不同阶段,由于病机与临床见症的各异,其中医命名应该是有所区别的,笔者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中期阶段应属“脉痹”范畴。当发展到后期出现患部溃烂或干黑脱落,此阶段才应称为“脱疽”。
何谓脉痹?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脉痹之定义为,“以寸口或趺阳脉伏,血压不对称,患肢疲乏、麻木或疼痛,下肢可见间歇性跛行等为主要表现肢体痹病类疾病。”其病机:脉痹是以正气不足,六淫杂至,侵袭血脉,致血液凝涩,脉道闭阻而引起的以肢体疼痛,皮肤不仁,皮色黯黑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本病主要包括西医的静脉炎、大动脉炎及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下肢静脉曲张、肢体动脉栓塞等周围血管疾病未发生溃疡或坏疽者。其见症:自觉肢体疼痛、麻木、倦乏、发冷、发热或蚁行感,甚至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昏厥等;皮肤苍白,或紫红,或潮红、或青紫、肢体肿胀或萎缩;趺阳脉(足背动脉)、太溪脉(胫后动脉)搏动微弱或无脉;寸口脉(桡动脉)涩、微弱或无脉;舌色黯红或紫瘀,或有瘀点、瘀斑。
何谓脱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脱疽的审定定义为:发生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病。
仅从上述定义来看,脉痹与脱疽是有严格区别的。根据本人多年观察,本证的发病,先由机体气虚血弱到局部持续受寒,使气血凝泣、寒滞血脉,正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此时即可表现肢体发凉、不仁或疼痛,皮肤色泽苍白或瘀紫。按机理,此阶段病变部位在脉管,因寒滞血脉,致使脉道痹阻不通,应属“脉痹”范畴。由中医研究院与广州中医学院共同主编的《简明中医辞典》在脉痹条下云:“脉痹,病名。出《素问·痹论》。指以血脉症候为突出表现的痹证。”也就是说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中期阶段,患肢(足)发凉疼痛或冰麻不仁,皮肤色泽苍白或瘀紫,但肌肤完整而未破溃者,应名为“脉痹”。脉者,血脉也,痹者,闭塞不通之谓。顾名思义,指以血脉闭塞不通为突出症候的一种疾病。《素问·痹论》云:“荣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由于本证多发于下肢和脚趾,而且有疼痛及肤色改变之见症,故类似于今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中期阶段,在“脉痹”阶段,只要药证的对,一般均可治愈。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出现患部溃烂或干黑脱落,此阶段则称谓“脱疽”,为险恶外证,若不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继发感染、局部坏死以至截肢。正如《灵枢·痈疽》云:“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所以,笔者认为,脉痹与脱疽既有内在联系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概念更不能含糊。
本证的治疗应内外并重,就内服来说,寒凝血滞者:初期当归四逆汤,或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进而乌头桂枝汤,甚则阳和汤。寒郁化热,火毒内蕴,血行不畅者:大剂量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热毒蕴结而气阴受损者:四神煎(金银花、金石斛、远志肉、牛膝、黄芪)。瘀阻脉络者: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加味。
根据“凡气血闻香则行”之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有“五香流气饮”对治疗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初期疗效亦很不错,其由丁香、木香、沉香、茴香、藿香、二花、连翘、瓜蒌、甘草、羌活、独活、僵蚕等十二种药物组成。另外,《外科真诠》顾步汤治疗脱疽初起,药用:黄芪、石斛、当归、牛膝、红花、紫花地丁各一两、金银花三两、菊花五钱、蒲公英五钱、人参、甘草各三钱。水煎服。因为本方亦含“四神煎”诸品,另有参草益气,地丁、银花、菊花、公英清热解毒,所以对气阴不足、热毒炽盛类型者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多年来,本人均按以上方法灵活辨治使用,多可获效。无论是脉痹还是脱疽,活血化瘀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据资料显示,活血化瘀能增加外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及抑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有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抑菌和抗病毒、调节内分泌代谢、解除平滑肌痉挛、镇静、镇痛等作用。所以,根据本人体会,立足“脾主四肢”“活血化瘀”,再依照寒热虚实施治,可提高治疗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