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器二:
与时间格斗
在老刘看来,人是没办法与时间做朋友的。朋友是什么?就是能在你有需要或者危难时拉你一把,在你悠哉时能陪着你一起乐呵的人。很明显,时间不行。你需要时间时,它常常不知所踪;你逍遥时,它过得风驰电掣。所以,在老刘看来,时间不可能与我们为伍,但我们又不能视时间为敌,只能与它较劲、格斗,占得一点上风算一点。
什么叫“与时间格斗”?我让老刘解释得清楚点。老刘说,他之所以能读博、带娃两不误,就是因为用了两种方法与时间格斗:时间统计法和整块时间法。前者像一本账目,能让你知道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心有明镜,才能整合利用自己的时间;后者则能让你用有限时间从众多事情里专心做好最重要的那件事。
第一:时间统计法
时间统计法的发明者叫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和这个名字一样长的是柳比歇夫的头衔、身份:他是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生物分类学家、生物遗传学家、文学批评家和科学回忆录撰写者;他一生发表了70余部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和出版,横跨五六门学科;他写的各种论文和专著累积达12500张打字稿(他生活的时代用打字机)。单从数量而言,很多专业作家都要膜拜他了。
可以说柳比歇夫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他最出名的绝不止此。在时间管理学中,有一种方法以他命名: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正是这种时间管理方法能解释:为什么他能横跨研究那么多学科?为什么他能著作等身?为什么他能在饱受战争和斗争的艰苦环境里还能活到82岁高龄?为什么他不看表就能知道自己做某件事用了多长时间且误差不过5分钟?为什么他能说得出自己56年来每一天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他在研究这么多学科的情况下还能不耽误娱乐和休闲?
这些都要归功于他枯燥但却价值无比的时间统计法。自从了解到这位大神和他发明的方法后,老刘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
柳比歇夫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他从未中断过一天,即便在他的孩子去世的那天他也坚持记录。
时间统计法其实并不玄妙,他就是每天记录自己做每件事用了多少时间,然后分析时间、减少时间浪费,最后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
之后,他每月会进行汇总与分析、每年会进行12个月的汇总与分析,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工作效果、效率,进行调整、优化。
这种时间管理方法是建立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上,通过记录每天消耗的时间让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具体来说可以拆解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记录
运用各种各样的耗时记录卡准确地记录时间耗费情况。
第二步:统计
每填完一个时间区段后,对时间耗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看看用于开会、听汇报、检查工作、调查研究、走访用户、读书看报等项目的时间比例有多大,并绘成图表。
第三步:分析
对照工作效果,分析时间耗费的情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如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该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等。
第四步:反馈
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消除浪费时间因素的计划,并反馈于下一时段。
在整个过程中要遵循真实、准确、及时调整三大原则: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及时调整则是要尽快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坚持!坚持!坚持!
听老刘向我介绍完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我的第一感受是:好厉害!但我真的做不到!对很多人来说,连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记账都难以完成,何况是更抽象的时间记录。
“时间统计法好是好,但操作起来太费劲,我坚持不了啊。”我和老刘说。
老刘说:
“虽然做不成柳比歇夫这样的大神,但他的时间统计法还是可以被我们借用,并改用为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工具。我改用的方法之一很简单:统计自己每次刷朋友圈、看微信公众号推送(除了用微信沟通工作、和家人朋友联系感情)耗时多久。我自认不是手机重度依赖者,对微信也不上瘾,把它当作沟通工具的时间远多于作为娱乐工具的时间,然而,我连续统计了3天,就发现自己错得多离谱。
“每次浏览朋友圈、打开文章推送时我都会记录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早上起来、上厕所、工作期间休息的20分钟、午饭时、走路时、忙完一天中的重要事情时、晚上睡觉前,我都会看一遍。每天我把微信作为娱乐工具打开的次数在8~12次,总共耗费的娱乐时间达2~2.5小时。一天24小时,而微信作为娱乐工具吞噬我的时间占比近10%,这个数字太恐怖了。”
“然后呢?你做了什么?”
“连续统计3天后我就做了一个决定:把每天刷微信的次数控制在3次内,固定好3个时间,每次耗时不超过10分钟,全天玩微信的时间控制在40分钟内。这还是有点多,但我也只能安慰自己起码比原来好很多,慢慢改进。至于多‘捞’到的时间可以用来陪娃、做做家务,总之都比对着手机屏幕强。”
老刘继续补充道:“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像柳比歇夫那样精细记录自己的分分秒秒,但你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帮助你搜索到那些被浪费的时间。然后找出这个时间,让它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时间统计法对我们普通人的作用。”
第二:每天拥有整块时间的必要性
老刘与时间格斗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每天找到一个整块时间,通常1~3小时,用它去做一天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因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对老刘来说是学生、助教、老公、父亲)而承担了不同的责任与工作,加上各种社交工具的影响,时间碎片化是在所难免的。老刘认为,时间碎片化有它自己的意义存在,能够充分利用可以事半功倍。但一天中最重要的那件事——无论是给小老鼠做脑补手术、读重要论文,还是陪孩子——一定要用整块时间来完成。
所谓“整块时间”就是每天用1~3小时去做一天中最重要的那件事。你不是去“找时间”“抽时间”或“挤时间”去做它,而是要把它写在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关掉网络,尽可能不对外界事物做任何反应地专注做这件事。
为什么整块时间如此重要?心流这个概念我们早已不陌生。这个概念的提法最初源自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他在观察艺术家、棋手、攀岩者及作曲家等时发现的。这些人在从事他们的工作的时候几乎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忽略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米哈里认为,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不仅是精神上的一种最佳体验,在成事效果上也是最好的。想要进入心流状态,利用碎片时间很难实现,而整块时间是基础。
从成事效果更好的角度来看,这是我们需要整块时间的第一个理由。
其次,老刘还从脑神经学科的角度向我解释了整块时间的必要性。
“我先和你讲两个关于大脑的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我们常常把大脑比喻成控制自己的‘老板’,其实并不准确。大脑中的注意力才是真正的大老板。大脑的注意力系统让我们可以感知、选择并引导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使我们专注于所有信息中特定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想象成大脑的指挥官,我们的注意力去往哪里,大脑的其他部分就跟到哪里。
“第二个事实是,在2010年,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开展过一项研究,他们请2250名成年人在一个iPhone的应用程式中记录下自己每日的想法与行动,并将最终研究成果发布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研究表明,人脑有47%的时间在神游,这种神游又常常会诱发不愉快的情绪。而造成我们神游的主要原因是外界干扰和压力。
“我们因为压力、外界干扰等因素造成了近一半的‘脑浪费’,让大脑在做无用功,所以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方法去控制、减弱这种浪费。当下流行的冥想、正念训练等,虽然其效果还有待科学验证,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让你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从而更好地去恢复精神、让大脑高效运转。学会适应整块时间并用它做事就是在帮助自己训练大脑的专注力。”
“整块时间”这个概念让我想到了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的一句话:时间如果能集中,即使只有一个工作日的1/4,也足够办理几件大事;如果时间被分割成许多段,就等于没有时间,零零碎碎的时间加起来,就算总数有3/4个工作日,也是毫无用处。
老刘的时间观之一是:在整块时间里专心做好最重要的那件事,就是在节约时间、珍爱生命。
和老刘认识越久,你会发现这个已过35岁的中年男居然一点都不油腻,而且也没弄丢那颗赤子之心。他没有发福的大肚子,没有让人堪忧的发际线,也不会随便给年轻人“上课”、讲道理。反而,他对很多事情充满孩子般的好奇心,想追踪外星人、想知道麦田怪圈的真相、会被热血动画里的男主角感动。无论怎么看他,他都像个大男孩。我和老刘的妻子关系也很好,我们诚挚地展开了一场中年妇女水平的谈话:“你家老刘看起来就像个大男孩,让你操心么?”
“完全不会。如果让我说他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我首推靠谱。和这样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你会有底气。”老刘的妻子一脸幸福。
“怎么算靠谱?一起带孩子?做事认真?”我问她。
老刘的妻子想了想,告诉我:“凡事都有备选是老刘靠谱的最大表现。”
她随便说了一件老刘靠谱的小故事。俩人刚结婚后出去旅行,拿行李时她发现机场把自己的行李箱弄丢了。费了一番折腾后,得到的回复是“找到会即刻联系归还”。证件都在老刘那里,问题不大。唯一的小问题是,老刘的妻子是极易过敏体质,她穿的内衣裤都是“特殊”防过敏型的,不太容易买到。而且他们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坐了好几个小时飞机,又是炎热的夏季,俩人找行李在机场折腾了半天,已经筋疲力尽。俩人只想尽快到宾馆冲凉、休息。洗澡前,老刘从自己的行李箱里拿出一套老婆的内衣裤,说:“知道你皮肤容易过敏,每次出远门我都会在自己的行李箱里备一套你防过敏的内衣裤,没想到这次用上了。”
老刘的妻子告诉我:“我们家所有的重要文件、保险卡等东西他都会备一份复印件,防止丢失补办或官方需要查看时使用。每次去医院预约,前台给的提醒卡他都会拍照存档,然后设置提醒。就算忘了提醒,他随手翻翻手机照片存档也能看到。带孩子出去旅行也是一样,有正常攻略,也有‘以防万一’的备用计划攻略。有时你会觉得麻烦,但一旦有一次你在陷入麻烦中用上了,你就会知道不虚耗时。”
之后,在一次小团体聚餐中,我问老刘是不是搞科研的人都喜欢来个备用计划,他说,不知道是不是别人都如此,但他自己真的喜欢制订备用计划,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