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器一:
懂得提问的价值,学会提问
“工程师思维其实并不神秘,简单地说,就是动用逻辑和理性思维去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往往要从提出问题开始。可以说,工程师思维的核心就是会提问题。只不过很多时候,当别人提出问题时,我们容易将其看成是找茬、人身攻击。多数人都不喜欢在自己说出某个结论时被提出质疑。但想解决问题就得抑制自己的冲动、冷静地正视对方的提问,而不是将其视作挑衅。”老刘坐在实验室的转椅上,一边盘着菩提子,一边和我解释。
“可你向别人不断提出问题,对方会反感吧。”我问老刘。
“当然啊。在问了三四个问题后,有些人会问我为什么要针对他、为什么不接受他的观点,甚至觉得我挺刻薄、难对付。”
“那你怎么解决的?”
“只能一遍遍地和对方解释自己的本意并不是针对谁或者故意让人难堪,纯粹是为了弄懂问题。在解释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醒自己保持‘低姿态’,因为一旦你的语气、语调或者肢体语言出现了不友好性,对方就会更加反感你的提问。”
“当别人质疑你时,你能态度很好地接受被提问么?”
“在这方面,我自认为还可以。因为我不太把别人的提问当成是对我的挑衅,我会首先认为对方和我一样是想解决问题。但如果有不好的苗头出现,我会直接问对方:‘现在你是想解决问题还是故意找茬?’”
老刘说,养成提问的习惯、面对别人的提问保持良好态度的习惯应该是职业病。以前他在中科院做项目,从招标到检验,一个项目要接受很多评审专家的提问、质疑。作为技术骨干或项目负责人,他的任务之一就是吞下这些问题,然后一一解释清楚。
但来美国读博后,跟着他的导师G,他发现提问不仅仅可以是一种职业习惯,更高级的玩法是把它变成一种人生态度。他认识的很多美国教授、专家,越是大牛越不惧怕提问,而且他们对提问抱着欢迎的态度。
“‘刘’因斯坦说过,质疑精神是科学进步的动力。”老刘说。
老刘和我讲了他的导师G是如何不惧提问和被提问的。
G在老刘所研究的领域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是集物理、数学、神经学这些深奥的知识于一身的专家级学者。但他总喜欢提问,有时是怀疑的态度,有时是无知的态度。老刘是学电学出身,刚进G的组里不久就被G抓着问他一个关于电阻的问题。当时老刘都傻眼了,这个问题属于硕士生水平,作为一名博导、在这所大学创办这个系的开创者之一,怎么会问出这么傻的问题。
“在学问方面,G没有任何的不安全感。他从没在乎别人会不会觉得他是个白痴之类的事,他根本不吃这一套。也就是说,如果他不理解某个问题,他会直接问你,而不在乎自己这样问会不会听起来很愚蠢。他会不假思索地提出最简单的,甚至是‘弱智的’问题——在这里,‘弱智’这个词是褒义词。他会对你说:‘我不理解这个问题,请解释一下。’他会一直追问下去,直至弄明白为止。”
不要不懂装懂,哪怕你是教授、专家、权威学者,也不该如此。G真的做到了孔夫子说的不耻下问。
除此之外,G还教会了老刘要据实提问。
每周开组会,G会让他带的三位博士生依次详细解释自己的实验情况和进展。在这个环节中,G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听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是因为你的英文水平问题么?”我问。
“不是。如果是因为英语造成的不解,他会请我再重复一遍。但当G直接告诉你‘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时,他是真的不理解你想要表达的内容,我只好换一种方式来解释。一开始我觉得他是不是理解有问题还是自己的表达有毛病,后来我明白了G这样做的原因。原来我并不是真正清楚自己所解释的事情。G的每一次‘不明白’其实是在不断地驱使我进行深入的研究,直到我意识到自己确实还有一些不明白的东西。他通过不断提问迫使我进行深入思考。”
我和老刘就“如何提问”这个话题又深入谈了谈,得益于工程师“职业病”和受训于海外读博的历练,他总结了一套如何提问(包括被提问)的方法论。
◎提问目的:为了评价和修正自己的观点,而非捍卫自己的观点是“绝对、完美、无差错的”。
◎提问心态:要让别人明白,你的提问是为了好学上进而不是一争输赢。
◎提问前的准备:吸收大量信息。能够提出问题或者解答问题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学富五车,他们提问未必是真的一无所知,而是明白答案不仅于此。所以,平时多积累,从各种渠道了解、收集大量知识和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提问思路:列一张属于自己的“问题清单”。很多人不会提问是不知道要问什么,主要是没有思考发问的习惯。老刘有一张“问题清单”,一开始学习提问的练习者可以参考这张单子。
1.他的说法客观/可信/让你信服么?
2.为什么我要相信这个结论?
3.理由充分么?
4.哪些语句含义模糊?
5.假设成立么?
6.证据可靠么?
7.数据源自哪里?
8.推断过程有问题么?
9.有没有被漏掉的信息?
10.针对他的提法,我的其他/真实想法是?
◎分歧解决。提问与回答中一定会出现分歧和争辩,当僵持不下时,老刘提供了一些方法能很好地缓和“冲突”,让讨论继续深入下去。
1.找到对方一致同意的地方(可以是结论、方法或者某一点),先回到这里稍作休息,再找出对话中产生分歧的原点。
2.暂停提问,先表达出你认可对方的地方,重复后再用柔和、恭谦的语言重申自己的疑问、分析。
3.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不要让它们表现出傲慢和无礼。
4.寻找中立的第三方加入,起到调控、平息的作用。
老刘说自己总结的这套方法论是受到美国畅销书作家尼尔·布朗《学会提问》里的启示。他非常认可作者提出的“淘金式思维”——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老刘把这种互动比喻为给大脑装了一个安检系统,任何知识在进入大脑后都要先经历一次系统的检查。
老刘说,好的提问高手总是会把一个问题留在心里,用这个问题去开启提问、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就是: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
在“如何提问”这个话题即将结束时,老刘的手机提示音响了。他看了一下笑着对我说:“不好意思,我得先撤了。周末是我儿子3岁生日,今天周五他幼儿园的老师按照惯例提前给他庆生,有一个很小的生日聚会需要我和老婆去参加。”
我知道老刘和他老婆俩人自己在美国带孩子,岳父岳母每年过来3个月帮忙。碍于签证限制、老人家的生活习惯,这对“双职工”夫妻多数时候要能生活自理,而且读书、带娃两不误。老刘的儿子不到一岁就被送去了所在高校附属的日托中心,这家日托中心不错,但最大的问题是休假太多,在法定节假日、教师培训休假,在高校学生放春假、寒暑假时也休假(所幸暑假不是休息两个月而是两周),遇上美国东部冬季特有的暴雪天,为了安全,日托中心也休假。一年有1/3的时间都在休假。
他坦言,在照顾孩子上妻子承担的更多,但自己绝不是“云配偶”,接送孩子、给孩子做饭、周末陪孩子去图书馆、周末晚上哄睡、陪孩子参加小伙伴的生日聚会、圣诞节带孩子去迪士尼……能参与的他不会落下。
我很惊叹,他是如何在繁重的读博期间还能抽出时间陪孩子做这么多事情的。老刘说,他的武器就是与时间格斗。